方言词汇是什么(你知道方言中这些词的来源吗)

舟山方言中一些冷知识

方言词汇是什么(你知道方言中这些词的来源吗)(1)

舟山方言博大精深,虽与比邻的宁波方言颇为相似,但大多生活在舟山的人都知道区别还是存在的,人们都说舟山话和宁波话上海话差不多,其实舟山话是和后两者有点相似,但更有这它本身的特点,说起来给人感觉更柔,更顺口,舟山话带有海岛人的直爽,干脆。。但是你知道下面这些方言的来源吗?

1

段塘:

这是宁波市的一个乡镇名称。过去,镇海一带有正月十四闹花灯的习俗,每当这一天,各乡镇都会组成花灯队到各处去巡行,其中以段塘妇女组成的花灯队最为活跃。段塘妇女扮演开朗、活泼、插科打诨、嬉嬉闹闹的角色,留给人很深印象,于是流传开“段塘阿姆闹花灯”的俗语。后来把这一意思引伸开去,凡对性格外向、喜爱打闹玩乐、嬉笑怒骂随心所欲、讲话缺少分寸的女性统称为“段塘阿姆”,略称“段塘”。这个词语在我们舟山使用很普遍,有些轻视妇女的味道,但有时不一定是贬意,比如妇女们相互开玩笑,都会说对方是“段塘”。有些渔村,还把自己的老婆叫作“段塘”,他老婆一点也不恼,似乎把“段塘”当成了爱称。

方言词汇是什么(你知道方言中这些词的来源吗)(2)

2

拍马:

“拍马”又称“拍马屁”,众所周知,这是个贬义词,形容趋炎附势者阿谀奉承的种种言行。殊不知很早以前,“拍马”一词并不含贬意,而是一种礼俗。据元史载,在西北游牧民族地区,平时人们出行都骑马,他们相遇时看到对方骑的马形色不错,便会拍拍马的屁股称赞说:“好马,好马。”久而久之,拍马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礼节风俗,好比现代人见面时握手问候一样。那么,“拍马”怎么会变成比喻阿谀奉承的行为呢?因为会骑马的人都知道,拍拍马的屁股,马会感觉到浑身舒服,于是就会变得驯服听话,任由主人摆布,故有“拍马为了骑马”之说。后来有些善于奉承的人看到权贵驾到,不管其马的优劣,总是争着上前,拍着马的屁股连连恭维:“好马,好马,大人的马好!”其时,拍马就不再出于礼俗,而完全是在向马的主人献媚、讨好了。所谓拍马是假,拍人才是真。从此,“拍马”一词发生了质变,变成阿谀奉承的代名词了。

方言词汇是什么(你知道方言中这些词的来源吗)(3)

3

推扳:

有的写作“退板”。“推扳”一词方言中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差,比如说“这双鞋穿起来有些轧脚,大小还推扳一眼。”“账算错了,钞票推扳交关。”“房子面积跟开发商说的推扳勿少。”上述的“推扳”都是相差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是不好、差,比如说“成绩考得推扳”、“事情办得推扳”、“这人人品推扳。”其实,“推扳”一词源于摇橹的两个动作,跟“相差”、“不好、差”并无直接关系。船在水上行,船工将橹一推一扳地摇,通过橹的划动产生动力,促使船前进。当船快靠岸时,为避免碰撞,有人会站在岸上或船头喊话,指挥船工如何操橹:“再推扳两记”、“还得推扳一眼眼”。久而久之,“推扳”一词融入日常用语,意思被引伸开来,成了“相差”,意为实际情况跟预定目标有差距。又因为“相差”、“差距”都有个“差”字,而“差”的意思是不好,所以“推扳”一词又引伸为“差”与“不好”。

方言词汇是什么(你知道方言中这些词的来源吗)(4)

4

攒簇:

从字面上看,这个词很生疏,其实在方言中,这个词用得比较普遍。定海人把“攒簇”念作“纠作”,意思是打扰、骚扰、纠缠不休、故意刁难人。比如某甲老是纠缠某乙,某乙便会说:“我被其‘纠作’煞了,求求侬,别来‘纠作’我了!”

“攒簇”一词载于民国《定海县志》风俗篇。旧时,如果某户人家办婚丧喜事,必会招来一批无业游民围在宅门口,借贺喜或吊丧之名,强索钱财。要是主人家不理睬,或者给得少了,这些人就会纠缠不休,围在门口不肯离去,迫使主人家满足他们要求,这就叫“攒簇”。民间称这种人为“犟讨饭”。“攒簇”一词融入日常用语,便有了作弄人、刁难人、骚扰人的意思。据志书载,“攒簇”一词的来历有一个典故。明朝万历年间,天宁寺有个僧人死了,因他生前很有钱,凡是前去为他吊丧的都可获得一笔为数不菲的遗赠。读书人邱某,是个侏儒,人称“邱的笃”,他贪图死去和尚的遗赠,也备了份薄礼前去凭吊。自此之后,凡是民家有婚丧之事,他都要借庆贺或凭吊之名去强索钱财。不久,邱的笃手下便聚集起一批潦倒无聊之徒,他们自称为“患难党”,成群结伙地专门干这种缺德事。因为做这种事的始作蛹者是邱的笃,民间遇到这些人便都称之为邱的笃。“攒簇”是邱的笃的三字的转音,而到了定海人的口中,“攒簇”又变成了“纠作”。

5

勿管三七念一:

方言“勿管三七念一”,说起这个词的来历有个故事。《史记•苏秦列传》记述,苏秦以合纵之策游说齐宣王,其中说到:“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意思是说齐国都城临淄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估计,每户还不止三个男子,不需要向别县征发兵卒,光临淄一地就有三七二十一万兵卒可以征发。苏秦这样不管每户男丁多少、老弱情况都以一户三口男丁计算,以此来作征发兵卒依据,实有不管一切的意思。于是便传下了“勿管三七念一”这一说法。

方言词汇是什么(你知道方言中这些词的来源吗)(5)

(文字来源:定海史志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