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和魔鬼交易的人(历史上那些绝妙的交易)

一旦提起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交易,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1803年美国从法国以1500万美元购买路易斯安那,以及之后的1867年以720万元美元(实际支付720万元“格林别克”)从俄罗斯手中买下阿拉斯加但这不算交易,只能算是条约,只是加上了形式上的买卖协议再者,那些激动人心的并购、大胆的资产赌注或是一笔对一家新兴公司(比如谷歌、腾讯、京东等)的早期投资,这些也都是协议,虽然皆睿智且收益颇丰,但都不算是交易此外,那些偶然发生的,或仅凭运气获得财富的活动也不能称之为交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历史上和魔鬼交易的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上和魔鬼交易的人(历史上那些绝妙的交易)

历史上和魔鬼交易的人

一旦提起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交易,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1803年美国从法国以1500万美元购买路易斯安那,以及之后的1867年以720万元美元(实际支付720万元“格林别克”)从俄罗斯手中买下阿拉斯加。但这不算交易,只能算是条约,只是加上了形式上的买卖协议。再者,那些激动人心的并购、大胆的资产赌注或是一笔对一家新兴公司(比如谷歌、腾讯、京东等)的早期投资,这些也都是协议,虽然皆睿智且收益颇丰,但都不算是交易。此外,那些偶然发生的,或仅凭运气获得财富的活动也不能称之为交易。

要想成为最伟大的交易之一,必须具备一种特质,即让旁观者感叹怎么他们自己就没想到这么做呢。能引起别人钦佩的这种特质,可以仅仅是想法的简单性,或者是构造了一系列复杂行动以带来特定盈利结果的纯粹的想象力。包含现代商品交易机制的一些交易无疑可以被称为是最伟大的:在原油和金属市场上存在着某些规模庞大、行事大胆且极其机密的交易商。很多涉及衍生商品的交易也是伟大的,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交易的交割机制,而且经常用额外的技术来推动收益。

以索罗斯为标准

有些交易已经享誉世界,并且理应如此。1992年,索罗斯迫使英镑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使得英国财政大臣像是个跳梁小丑,这之后乔治·索罗斯这个名字就变得家喻户晓。据估算,通过大量举债豪赌先令贬值,索罗斯先生赚了10亿美元。这设定了对其他候选人的评价标准。

但有许多交易者赚了大把的钱并且无疑有很好的想法。通常他们不希望声张,或者是对自己的成功感到不好意思,或者更可能是躲避好事者。一个很好的例子是Morgan Stanley的一个年轻人,他在1987年股市崩溃之后辞职了。他认为,当时股市的繁荣程度惊人地使其想起1929年股市大崩溃前的繁荣。

利用自己对市场的认识,他累积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看跌期权(看跌期权的持有者有权以既定价格卖出一定数量的金融工具)头寸,甚至劝说他的母亲也购买了一些。这些期权便宜得让人觉得荒谬,因为没人相信它们会被交割,市场需要下跌很大幅度才能使它们有价值。市场确实下跌了,并且这个交易者有勇气等到了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而并没有在之前一周的市场小幅震荡时就行权。他以大约800倍于当时购买的价格卖出了期权,据说之后他带着1300万美元辞职走人,最后定居于蒙大拿州的一个牧场。

勇气、坚持和矜持的结合是强大的。但是1300万美元对索罗斯先生来说只是零钱。此外,“史上最伟大交易”头衔的赢家也不会因谦逊而得到奖励。事实上,大多数交易者对他们的才能远谈不上谦逊。记不记得因Michael Lewis的小说《说谎者的扑克》而出名的“一流的交易者们”(Big Swinging Dicks)?有一个BSD确实值得一提。20世纪80年代,Andy Krieger在Bankers Trust是个明星人物——Bankers Trust是一家投行,后来倒闭了。Andy Krieger呆在Bankers Trust的黄金时期,他赚了几亿的交易利润,1998年他辞职去为索罗斯先生工作了。

Krieger先生,吓倒新西兰人

现在,除了在新西兰这个国家,已经很少有人记得Krieger先生了。他值得一提是一位一笔涉及kiwi的交易——新西兰元在外汇市场场被称为kiwi。这里有个指标可以衡量Krieger究竟是多么“一流的交易商”。1987年他卖空(期望未来以更低的价格买入)的新西兰元超过了新西兰所有的货币供给量。他的做空新西兰元的赌注如此之大,所以他的计划的成功并不真的特别让人吃惊,最终导致新西兰元崩溃。坊间流传说,新西兰的财务大臣曾致电Bankers Trust抱怨并请求同情。事实上,新西兰政府私下里是高兴的,因为弱势货币有益于新西兰疲软的出口。

将Krieger的大胆行径放到大环境中来看,他只是华尔街、伦敦和其他地方众多投资者的一个缩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只是从事了这个行业并且成功了。但是某些环境因素确实很重要。Krieger很早就从事期权交易,他很快意识到早期的期权市场效率低下,甚至不能保证期权价格能公正的反映潜在资产的市场价格。他的成功大部分归于他愿意以豪赌来最大程度的利用市场的无效率。

现在想要复制他的成功已经不可能了。一个原因是现在的银行管理更加审慎,没有人能像Krieger那样享有几乎毫无限制的自由。现在这样大的交易被执行的话,之后通常会被视为风险管理的失败。世上很可能不会再有另一个Krieger的又一原因是如今的市场更加有效:他在市场上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如今已然不再。只有当新市场出现的时候,先驱者才有新的获得超额回报的机会。事实上,现在金融市场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们越来越有效,这使伟大的交易比以前更难出现。这也是伟大的交易一旦出现,就会获得大额回报的原因之一。

John Hunter与意大利邮政储蓄债券

多数伟大的交易由投行、对冲基金等机构高薪雇用的交易者秘密完成。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活动很少跨界进入零售金融市场。但就联系机构投资者市场和零售金融市场的活动来说,有一项交易脱颖而出。

这项交易源于1992年时意大利政府改变了此前对欧洲债券不征税的宽松政策。当时伦敦和其他大的金融中心的专家团队基本上除了利用税收套利以外什么也不做:在某处购买欧洲债券然后将其转到意大利,在购买时通常不用交税,卖出时因免税而可获得额外的收益。利用意大利的政策获利一度是最聪明的手段,所以当它被限制以后,这些投资团队成员开始思考下一步投资什么。

其中包括当时在巴林银行工作的Ludovico Filotti。1993年时 Filotti在意大利度假。在阅读当地的报纸时,有则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则广告向公司宣传由意大利邮政发行的债券。这些债券是邮政储蓄债券,非常类似于英国的国家储蓄存单,并由意大利政府担保。Filotti有点好奇:通常来说这种债券仅向个人投资者发售,于是他想知道公司投资这种债券的条件。回到英国后,他给在意大利的父亲寄了相当于100英镑,让其赶紧去邮局为他买一张债券好让他研究上面印的债券发行规则。

他的发现很激动人心。这种邮政债券是“零息债券”,也就是说,它不像大多数债券那样每年支付利息,只有在到期时支付债券的面值,所以投资者需要等候一段时间才能得到他们的投资收益并收回初始投资。债券承诺12年后支付初始投资额的3倍,即相当于每年9.6%的利率。

回到银行后,Filotti把这一发现告诉了他的同事John Hunter。后者意识到,如果当时意大利政府债券可观的收益率下降的话将会使这种邮政债券的吸引力更加明显。这样将会使意大利普通借贷和邮政债券之间产生收益差,也就是交易者钟爱的那种套利机会。但是这一债券的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设置投资额度上限,也没有也没有对外国投资者不利的税收政策。

实际上,当意大利的利率不降反升的时候,这个套利机会便迅速消失了,于是这个交易想法被束之高阁。但是1995年底的时候,意大利的经济开始向其他希望加入欧元区的国家趋同。这意味着意大利的利率开始下降,并且在1996年的夏天急剧下跌。突然之间,邮政债券的交易变得可行了。Hunter说服他的新东家——一家大型日本银行购买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邮政债券。

在这时,Hunter的交易成为历来最伟大的交易之一。它也十分有趣。Filotti和Hunter去了同一家日本银行,他飞到意大利,在警察的护送下将一张相当于5000万美元的银行汇票送到了一家邮局,和一群等着领取每周微薄的救济金的人一起排队,并把汇票兑换成了储蓄债券。很快债券就被稳妥地保管在了伦敦。因为投资额没有上限,一项巨大且收益可观的套利机会就等人来拿了。

非金融专业人士的读者不必思量银行究竟如何利用这项交易获利的,但专业人士则了解这种债券同时提供了期权和互换机会来锁定了巨额的收益。这项交易发生前后的那段时间,互换期权(互换协议的期权)市场上同样也有大额不寻常的交易活动。

然而Hunter并不能说动他的保守的老板们加大投资。没关系,他把这个交易主意出售了,先是卖给一家竞争对手银行,然后又卖给了其他几家银行。这引起在此投机机会消失前对这种储蓄债券的狂热的抢购。银行家们成群结队的飞往意大利,排队的时候推推搡搡以抢在对方前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瑞银(UBS)购买了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储蓄债券。CSFB购买的债券最多,但是根据一交易杂志世界金融研究报道,当之后意大利政府威胁要停止利润丰厚的私有化立法的时候,CSFB退回了它的收入。

当然,这个机会不可能持续太久。短短的几天内这种债券发行了36亿美元,之后意大利政府突然对这种债券的投资额度设置了上限,并且以未来的手续费收入来威胁银行。太糟糕了。不过Hunter现在是Brains的首席执行官——Brains是一家向其他交易商出售投资想法来谋利的职业经纪公司。

私木合伙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