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来历(北魏-介绍)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西晋、东晋和五胡十六国已被篡夺后的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386年-534年),历时(国祚、国运)148年。由鲜卑人拓跋珪所建立,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在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而发生多次战争,最后在张衮帮助下于参合陂之战击溃燕军。拓跋珪不久率军攻破后燕首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拓跋嗣平乱继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其子拓跋焘继位,即太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华北战争。在439年攻灭北凉后结束“五胡十六国时期”,与南朝宋对峙。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的来历(北魏-介绍)(1)

开国皇帝拓跋珪

拓跋珪在代王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东晋太和六年,371年8月4日)在参合陂北出生。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代国,拓跋珪将要被强迁至秦都长安,但代王左长史燕凤以拓跋珪年幼,力劝前秦天王苻坚让拓跋珪留在部中,称待拓跋珪长大后为首领,会念及苻坚施恩给代国。苻坚同意,拓跋珪得以留下。其时,代国旧部由刘库仁及刘卫辰分掌,拓跋珪母贺氏带拓跋珪、拓跋仪及拓跋觚从贺兰部迁至独孤部,与南部大人长孙嵩等人同属刘库仁统领。刘库仁本亦为南部大人,拓跋珪等人到后仍尽忠侍奉他们,并没有因代国灭亡、自己改受前秦官位而变节,又招抚接纳离散的部人,甚有恩信。

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中战败,其后国中大乱,刘库仁助秦军对抗后燕,但于次年遭慕舆文夜袭杀害,其弟刘头眷代领其众。385年,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头眷自立,又想要杀拓跋珪。刘显弟刘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并将刘显的意图告诉贺氏。刘显谋主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也派部人穆崇、奚牧将此事密报拓跋珪。贺氏于是约刘显饮酒,将其灌醉,让拓跋珪与旧臣长孙犍、元他等人乘夜逃至贺兰部。不久,刘显部中内乱,贺氏得以到贺兰部与拓跋珪等会合。但其时贺氏弟贺染干忌惮拓跋珪得人心,曾试图杀害他,但都因尉古真告密及贺氏出面而失败。而拓跋珪的堂叔曾祖拓跋纥罗及拓跋建就劝贺兰部首领贺讷推拓跋珪为主。

登国元年正月六日(386年2月20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珪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国原都盛乐,并推动农业,让人民休养生息。同年四月,改称魏王,称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神制度-子贵母死制度(防母亲一系干政)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姆在太子继位后成为皇太后。北魏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保姆,还有一种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献文帝乃由汉人女子李贵人所生,然李贵人在生下献文帝以后即被赐死,由身为太后的冯氏所养大。献文帝曾求当时当权的冯太后废除旧法,但被拒绝。后来直到笃信佛教的北魏宣武帝,才终于取消子贵母死,但他却导致北魏的外戚争权,最终导致北魏灭亡及分裂。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是北魏太武帝的孙子,其父拓跋晃没有做过皇帝,文成帝也并非以储君身份登基,故其生母郁久闾氏未曾被赐死,在文成帝登基之初尚在人世,但不久后,身为在位皇帝之母的她也因“子贵母死”制度所累而死。

三武灭佛

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来华传教,大力弘扬佛法。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这一思想,用它来敷导民俗,因此,从魏太祖拓跋珪开始,魏朝统治者大都敬礼佛徒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颇崇佛教。

拓跋焘后因受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为了祈祷金阙太平真君护佑,于440年改元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444年,诏禁王公、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僧领玄高、慧崇等。446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

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

太子虽下令焚毁了大量浮屠、伽蓝,却也有意放缓了执行法令的时间,暗中保护一些僧侣逃脱性命,并收藏了一些经文和佛像,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比丘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其实鲜卑上层人士多信奉佛教,他们以太子拓跋晃为首,尽力维护佛教的利益。太子拓跋晃与拓跋焘在宗教问题上的差异,也是几年后的宫廷变乱的诱因之一,让宗爱有机会害死太子。

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一时陷于衰落。宦官宗爱谋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可博真为帝,又杀可博真,大臣刘尼、源贺等迎立太武帝太孙拓跋濬继位,是为文成帝,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云冈石窟开凿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依山开凿,在武州河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达51个(其中保存较好的约20个),整个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个,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米。

1961年云冈石窟被中国国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中国著名石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汉化运动-改姓,由拓跋改为元

献文帝执政时,被其母冯太后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孝文帝倾慕汉文化,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齐名义,率众南迁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后的三年间推动汉化运动,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拔氏为元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汉化运动为南迁的鲜卑人提升文化素质,为北魏的政治与经济带来发展,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由尚武精神趋向奢侈及文弱。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 拓拔(皇族) → 元姓
  • 独孤 → 刘姓
  • 丘穆棱 → 穆姓
  • 丘敦 → 丘姓
  • 步陆孤(步六孤) → 陆姓
  • 侯莫陈 → 陈姓
  • 贺赖 → 贺姓
  • 贺楼 → 楼姓
  • 忽忸于 → 于姓
  • 达奚 → 奚姓
  • 尉迟 → 尉姓
  • 纥骨 → 胡姓
  • 普氏 → 周姓
  • 伊娄 → 伊姓
国史之狱

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曹魏创立的九品官人法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使门阀制度由魏晋进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建立和唐朝完善科举制度时方才衰落,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彻底消失。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贴近当时鲜卑人的文化,当时的鲜卑贵族大都已能讲汉语,且多著汉人服饰,只是还有鲜卑语的母语能力,并且偶尔穿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均田制

从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实行“均田制”的诏令,先立户口确定人数,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

露田(口分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

桑田(永业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也可以买卖。

  • 政府向农民分配一定数额的露田,农民年满66岁或身死后须将田归还官府。
  • 露田只能种植谷物和桑麻,不许栽种树木,并不许买卖。
  • 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租庸调)。
  • 地方官吏按品级授给公田。

北魏分裂后的西魏,北周和东魏的均田制跟北魏的相同。

龙门石窟开凿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开凿于北魏至北宋的四百余年间,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同时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等中国著名石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是北魏权臣太原王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境),故名。北魏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大将尔朱荣在洛阳对慕容绍宗说:“洛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不加芟翦,终难制驭。”于是采纳部属费穆的建议,计划尽杀朝中百官。

借助这场军事政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他的势力由此更加强大,从而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尔朱荣派人将元子攸送至洛阳,自己则因杀人太多,民愤极大,不敢进洛阳,只能据晋阳,等待时机篡位。孝庄帝不满尔朱荣专权,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在明光殿计杀尔朱荣及其党元天穆。尔朱荣死后,其余党尔朱兆再杀死孝庄帝。一年之后,尔朱氏余党又被高欢和河北大族击败。军政大权遂落入高欢和宇文泰手中,北魏名存实亡,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孝武西迁

534年,北魏孝武帝迫于高欢方面压力,亲总京师宗室股肱播迁长安的事件。孝武西迁标志两魏的形成。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七月,由孝武帝亲自策划针对高欢集团用兵的军事行动败绩为元斌之所误,高欢所统领二十多万大军进逼京师洛阳,孝武帝火速遣京中群臣进言,得三方案(移驾荆襄、力抗高师、播迁关陇)中择取播迁关陇倚仗宇文泰集团军之议,由是,由帝胄宗室、股肱宿臣、亲军将校及有关人员家眷万余人踏上了西迁长安的路途。在长安落脚后,关陇集团与京洛集团展开了暗斗,孝武皇帝于关中数为宇文泰掣肘,故有深隙,及平原长公主事件乃引孝武更为憎恨宇文泰,有杀意,后则为宇文泰以鸩酒所毒弑。葬于长安之郊。

大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春,正月,太宰南阳王宝炬由百官所拥奉登基即皇帝位,是为文皇帝,西魏的历史正式开始。

此事件直接促成了西魏东魏两魏的分裂,亦开启了北周隋唐数百年的关陇集团之壮大,为中国中古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镇之乱

六镇这个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六镇原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沃野镇、怀荒镇六个边镇,后来变成北方各镇的总称。六镇军人本来是职业军人,社会阶级为贵族,种族文化为鲜卑。孝文帝汉化政策之后,六镇的职业军人与鲜卑文化这两点没有变,但其社会阶级急速下降,以前仕宦、复除的特权也没有了,由“国之肺腑”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而迁到洛阳的强宗子弟,受到汉化的洗礼,各各荣显;边镇当兵的,却被“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引起了六镇军民的普遍不满。也致使六镇一带,无法汉化。

这种排斥鲜卑武人的政策在当时京城洛阳也能看到,以致造成在禁军产生叛变。而北魏吏制败坏,经济衰退更使这种矛盾更加激化。

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因与“高阙戍主,率下失和”,就杀掉戍主造反,改号真王。叛军旋即攻克沃野镇,然后北进包围了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将杨钧命令贺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领兵迎击。不久之后,魏以临淮王元彧都督北讨诸军事,讨破六韩拔陵,元彧带兵屯驻云中。四月,高平镇赫连恩等造反,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响应破六韩拔陵。魏将卢祖迁击破之,胡琛北遁。

北魏分裂

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之后,北魏大乱,尔朱兆、尔朱世隆杀害孝庄帝,先后拥立长广王元晔、广陵王元恭做皇帝。混战的胜出者是高欢。高欢废黜元恭,立平阳王元修为帝。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清河王子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立南阳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东魏政权在高欢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而取代;西魏政权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而取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