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历史上真实的样子(司马懿的神秘发家史)

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如同流星般地划过,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9个大一统王朝中最没有存在感的朝代。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灭亡的王朝,整个两晋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在这长达15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西晋王朝有过37年短暂的统一外,中华大地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司马懿历史上真实的样子(司马懿的神秘发家史)(1)

要说晋朝的历史,就得从“腹黑男”司马懿说起。司马家族从东汉起就是显赫的世家大族,如果再往前追溯,司马氏像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一样,能一杠子插到黄帝那里,他们是黄帝的重孙夏官祝融的后裔。周朝时,将官名“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祝融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一职,因征服徐方(今江苏)有功,赐官职为姓。

此后,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司马家族的嫡长子孙世代为官。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东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父亲司马防出任过首都的市长(京兆尹)一职。司马防有8个儿子,因古代的人有名有字,8个人中都有一个“达”字,司马防教子有方,儿子个个都成了学霸,人们称司马兄弟为“八达”。

司马懿,字仲达,是家中的老二。史书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在取得了对袁绍之战的胜利后,广招天下人才,对眼皮底下的司马朗、司马懿兄弟自然不会放过,于是派人征辟他们前来任职。

曹操虽然成了集东汉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人物,可他宦官之后的身份,仍然遭到很多人的鄙视。出身名门的司马懿也在鄙视大军之列,自然不愿意为他服务,可又不敢公开拒绝,便以自己有风痹症、起居不便为由推诿。

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便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前去考察的人责任心很强,干脆在夜静更深时,潜入司马懿卧室,抡起明晃晃的砍刀向司马懿挥去。眼看砍刀就要落下,司马懿依然直挺挺地躺着,只是睁大眼睛看着对方。司马懿这份定力,让对方确信他真的得了风痹症。曹操听了汇报,只是“呵呵”,不置可否。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搞复辟,废三公,自任丞相,值急于用人之际,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强征他。特别交代负责前去通知的人:如果司马懿还装病不来的话,甭跟他废话,直接铐起来扔到大牢里去!

来人传达了曹丞相的指示后,本想故技重演的司马懿当即从床上跃起,一溜烟地前去报到,被安排在曹丕手下做事。

曹操的眼光非常毒辣,第一次见到司马懿时,就发现此人有鹰视狼顾之相,身体不动就可以将头扭转180°往后看,跟西汉时的王莽一个德性,从此对其起了防范之心。司马懿自然不会辜负上天赐予他的这份天赋,在老曹面前夹紧尾巴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同时拼命地讨好曹丕,让他充当保护伞。

上天似乎也在暗中护佑,司马懿的姓多出了一个“司”字,让他躲过了一劫。据说曹操曾做了一个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的梦,醒来后便疑神疑鬼,“槽”与“曹”谐音,马吃槽而且还是三匹,这不是要把老曹家给吃掉吗?放眼天下,最有实力的“马”不就是割据凉州一方的军阀、前将军马腾吗?我叫你“三马同槽”。曹操于是将马腾及其两个儿子马休、马铁一并诛杀,夷灭三族,长子马超因代替老爹统领部队,远在凉州而幸免于难。

曹操还是感到不踏实,就把太子曹丕叫来,叮嘱他要提防司马懿的野心,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朝政家事。”

从此,曹操对司马懿更加警惕,不让他更进一步,丞相主簿的职务(主管丞相府文字材料的官员)是一如既往。司马懿也清楚曹操对他有疑虑,装出一副对权势漠不关心的样子,继续埋头苦干,并且毫无怨言,甚至开会都不敢坐前排,以免引起注意。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割据汉中的张鲁,将司马懿带在身边。曹操此举的目的,一方面司马懿确实有才,需要他出谋划策,但更多的应该是不想让他长时间离开自己的视线,带在身边好看着点。

张鲁在撂下一句“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后投降了曹操。司马懿适时对曹操进言:“刘备用卑劣的手段俘虏了刘璋,蜀人还未完全归附,他就兴兵去争夺江陵,这可是天赐良机。今若在汉中扬我军威,益州必定惊慌,再趁机进兵威逼,其势必土崩瓦解。圣人不能违逆天时,也不应该丧失时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刘备拿下四川后,本该信守诺言,将荆州还给孙权,当然这只是孙权单方面的说法,刘备可不认这个账,于是孙权只好动粗,不惜兵戎相见,刘备也亲率5万兵马出川迎战。

司马懿历史上真实的样子(司马懿的神秘发家史)(2)

应该说司马懿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的,可曹操想都不想就否决了,并以当年刘秀教育岑彭的典故加以揶揄:“人就是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西,还想得到蜀地!”他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就拍屁股走人。曹操这一撤,除了让从江陵匆匆赶回四川的刘备百思不得其解外,更是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整个三国历史中情节最为曲折、勾心斗角最为激烈的一年。先是刘备的盟友孙权向曹操臣服,并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内心受用,表面却装作满不在乎:“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到炉炭上烤啊!”

司马懿的马屁跟着就上:“汉朝气数将尽,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孙权称臣,代表的是天意民心啊!”还以虞、夏、殷、周朝代更迭来论证,曹操则以“如果上天眷顾,我就做个周文王算了!”来回应。

之前曹操手下很多重臣,如荀、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在曹氏代汉问题上没能与他保持高度一致而不得善终。司马懿在关键的问题、关键的时间点作出关键的表态,终于使曹操对他由猜忌转为信任。司马懿也随之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太子府“四友”,深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

同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他的二弟关羽给他献上一份大礼———发动了襄樊战役,曹操当即派遣于禁率兵增援曹仁。关羽采取南围襄阳,北攻樊城的战略。

八月,于禁率军赶到樊城北面时,适逢天降大雨,汉水暴涨,关羽准备充分,而且荆州兵善于水战,有舟船等水战器械。而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是旱鸭子,在洪水来临时,全都慌了神,除了淹死的,其余都成了关羽的俘虏,包括主帅于禁。至此,于禁等“七军尽没”,关羽乘势进军围困樊城。当时樊城守将曹仁手中只有数千兵马,整座城池都泡在水中,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

曹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向关羽投降。一时间,关羽声势“威震华夏”。当时汉献帝在许昌,离樊城不远,曹操开始考虑将都城迁到黄河以北,以避其锋芒。司马懿和曹掾、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等人是被大水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于国家大局没有大的损失,为此而迁都,既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得志,孙权肯定不乐意,只需派人联络孙权,让他从背后攻击、牵制关羽,樊城之围不战自解!”曹操最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孙权果然派吕蒙乘虚袭取公安、江陵,关羽败走到麦城,被吴将潘璋部将马忠擒获受诛。

司马懿这条计策,不仅解除了樊城之围,更重要的是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运用外交谋略除掉了关羽的强大势力,从而瓦解了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两面钳击中原的战略构想无法实施。

正当司马懿逐步赢得曹操的信任之时,杀伐一生、玩了一辈子阴谋诡计的曹操,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0年)寿终正寝。司马懿长出了一口气,曹丕一上台就把父亲多年前的叮嘱抛到九霄云外,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丞相长史。曹丕篡汉称帝后,司马懿的职位是一升再升,先是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不到一年,又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曹丕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最大志向是早日统一山河,为此曾两次讨伐反复无常的孙权。黄初五年(24年),曹丕又要兴兵伐吴,仍命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其为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当然,司马懿还是很谦虚的,一再表示自己的能力、资历、贡献样样都不够,曹丕则无比信赖地对他说:“朕日理万机处理国家大事,实在忙不过来。朕册封你,不光是给你荣耀,更是给你压担子,为朕分忧!”

曹丕三次亲征东吴都命司马懿留守许昌,并在诏书中将其比作萧何。后来曹丕总结成一句话:“我向东用兵,抚军就统领西边之事;我西征,抚军就统管东边之事。”司马懿接触军事由此开始。

曹丕仅执政七年就去世了,临终前命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与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并给太子曹轈留下遗言:“如果有人离间几位重臣,一定要慎重,不要怀疑他们!”

魏明帝曹轈上台后,并没有把父亲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对其指定的辅政大臣并不信任,除了留下为曹丕制定“九品中正制”和修订《魏律》的陈群外,将其他三人都打发到地方:司马懿镇守南阳、曹真镇守关中、曹休镇守淮南。司马懿终于有了领兵打仗的机会,也有了自己的办事机构。

孙权得知曹丕去世后,认为有机可乘,命令左将军诸葛瑾与将领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他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今湖北武汉黄陂西南)。司马懿率所部一举击退东吴大军,斩杀张霸,割首级千余。经此一战,司马懿得以晋升骠骑将军。

东边的孙权给了司马懿立功的机会,西边的诸葛亮不甘落后,又来个神助推。孟达原来是刘璋的属下,刘璋引狼入室被刘备收编后,孟达也随之转回到刘备帐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荆州遭到袭击,刘备责令驻上庸(今湖北竹山县)的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但刘、孟二人以该地是新区,人心还未安定为由,拒绝出兵,以致关羽兵败被杀。孟达害怕被刘备惩罚,率部投降了曹魏。曹丕上台后,将上庸、房陵、西城合并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

刘备死后,诸葛亮想把孟达重新拉回蜀汉阵营,不断写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书信不断,最终孟达被说动了。诸葛亮怕他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就故意让人把消息透露给与孟达有矛盾的魏兴太守申仪,以断绝』司孟达首鼠两端的念头,迫使他早日回归。

申仪原本就是曹魏的上庸太守,在刘封、孟达进攻上庸时投降了蜀汉。孟达降魏后与徐晃共同袭击刘封,刘封兵败逃回了成都(后被赐死),申仪又重回曹魏阵营。申仪经此折腾,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把账算到了孟达的头上。在得知孟达又要叛变后,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了司马懿,司马懿担心孟达狗急跳墙,给他去信加以安抚,说:我最近听到一些风言风语,估计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中伤,我相信将军的为人,是不会做出违反国家利益的事的,同时我也已经向皇上加以解释,请你不必理会那些小人,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孟达收到信后的反应是:阴谋败露了!在准备起兵的同时又心存侥幸。当时司马懿驻扎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宛城区),与上庸相隔120里,按正常情况,就算司马懿要兴师问罪,至少需要在路上走一个月,何况宛城和洛阳相距80里,他还要等待圣旨,这时间是无法计算的,孟达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准备工作。

可司马懿不按套路出牌,来了个先斩后奏,亲自率部以强行军的速度日夜兼程,仅用8天时间就兵临城下。孟达顿时慌了手脚,他在给诸葛亮发出的紧急求救信中惊叹:“我想要举事,可司马懿8天就兵临城下,真是太神速了!”

司马懿一到,就兵分8路围攻上庸,仅16天就攻破城池,擒诛孟达,将其首级送回京师洛阳,俘获万余人。

此后,诸葛亮更是不遗余力地给司马懿创造机会,多次出兵伐魏,把曹魏军界一把手、大司马曹真给惹毛了,决定兴师讨伐蜀汉。太和四年(230年),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进攻汉中。

魏明帝提升司马懿为大将军(仅次于大司马),加大都督,假黄钺,命他从宛城出发配合曹真作战。原先只用8天时间就赶了120里路程的司马懿,这次却异常小心谨慎,两个月的时间行军不到50里路。曹真没有得到他的支援,再加上天降大雨,蜀道难行,伐蜀计划只能半途而废。

曹真空耗巨额钱粮无功而返,颜面尽失,不久就郁愤而终。司马懿又少了一个顶头上司。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发起第4次北伐,魏明帝掰着手指头数了一遍,猛然发现,整个魏国能跟诸葛亮过招的,竟然只有一个司马懿了!于是,便命令司马懿坐镇西线,对抗诸葛亮北伐。

战役首先从诸葛亮攻击魏国构筑在祁山的防御工事开始。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里,地扼蜀陇咽喉,因而成为蜀魏必争之地。

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多次与蜀军交锋,曾在街亭大败马谡,让诸葛亮损兵折将,挫败了其第一次北伐。曹真死后,在西线没人比他更有发言权的了,对后来居上的司马懿,他或许有点不放心,又或许不愿意给司马懿立功的机会。因此,他提议将部队分为前、后两军,前军迅速增援祁山,后军坐镇雍州为后援。

如此一来,作为主帅的司马懿理所当然应该留在后方,前线指挥权就落到张郃手上(张的地位仅次于司马懿)。司马懿一眼就看穿对方的心思,说:“按将军所言,如果前军能抵挡住士气正盛的蜀军,当然没有问题。可万一抵挡不住,又把兵力分散,这就是楚霸王兵力虽多却最终败亡的原因。”除令驻扎在陇右郡的郭淮部增援上絡外,司马懿亲率所有部队迎战蜀军。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亲率大军增援祁山以后,除留部分兵力继续攻打祁山外,亲率主力迅速转向上絡,意在占领上絡作为战略支撑点。郭淮、费曜与蜀军打了一仗后,龟缩城中顽抗,诸葛亮一时没能拿下上絡,就命令士兵把附近的大片小麦给收割了。

对于这次北伐,尽管诸葛亮已经做足了功课,第一次使用木牛流马运送军粮,又联络了鲜卑的柯必能作为助援,可由于司马懿战术运用得当,采用武装监视的手段,也就是保持距离一直尾随着诸葛亮,但又不跟他交战,拖到他师老兵疲,再加上天降连绵雨,道路泥泞,木牛流马也无济于事。诸葛亮再次被老问题困扰———断粮了。

诸葛亮既求战不得,又过于求稳,只好退军。如果双方就此罢手,这次行动就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充其量就是搞了一次武装旅游。

可张郃很不满司马懿“畏蜀如畏虎”,掘营自守的战法,曾建议乘诸葛亮进退维谷之际,派奇兵绕到诸葛亮的背后,从前后进行夹击。这本来是个好计策,可司马懿却理解成张郃又一次想谋取独立带兵的指挥权而加以拒绝。

当确信诸葛亮撤退后,司马懿开始部署追击了。张郃以兵法上的“归师勿遏”,劝司马懿不要追击。司马懿不但拒绝了张郃的意见,还命令他亲自带兵去追赶蜀军。张郃三次建议均被拒绝,其心情可想而知。

人在愤怒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失去理智也就丧失了判断力。诸葛亮在撤退途中,早已设下埋伏,以阻击追兵。这一点,算无遗策的司马懿不可能不清楚,百战名将张郃也应该预料得到,只是此时的他怒火中烧。结果,魏军追击到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时,居高临下的蜀兵万弩齐发,一代名将张郃中箭身亡,魏兵死伤甚众。

张郃死后,司马懿在军中的地位更加无人能撼动,起码在西线上,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司马懿历史上真实的样子(司马懿的神秘发家史)(3)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3年准备、筹措粮饷后,又亲率10万大军出斜谷,杀奔魏国而来,历史上称之为第5次北伐。

上次诸葛亮退兵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预测诸葛亮在第2年麦熟时还会再来,司马懿跟他们说,诸葛亮几次因粮食问题无功而返,回去后必然多方筹措,没有3年时间,他不会贸然出兵了。

3年时限已到,又有情报部门的报告,因此司马懿准备故技重演,率军渡过渭水,背水构筑营垒,与诸葛亮耗。大家都不理解,为何不在北岸与诸葛亮隔水相持,而要跑到南岸,并且还背水列阵?司马懿跟他们解释:“南岸平原土壤肥沃,是产粮区,老百姓积聚的粮食、财物都在南岸,一旦让诸葛亮全占了,他就取得主动权,所以不能放弃。”

司马懿分析当前的态势说:“如果诸葛亮绕开我们,过渭水、上北原,就能断绝陇道,将对我们构成极大威胁,如果他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那就没事了。”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最终选择了五丈原。司马懿笑了,你上五丈原,我就上北原。雍州刺史郭淮也判断出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迅速抢占北原,于是司马懿让郭淮率军上北原,与五丈原的蜀军隔水相望。等诸葛亮一切就绪,再派兵渡河争夺北原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先机。两军就此形成对峙。

五丈原东面有司马懿的大营,隔河北面有郭淮的部队,往西则是固若金汤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这局面是司马懿最愿意看到的。

诸葛亮见战事陷入僵局,一面带领士兵在五丈原开荒种地,以囤积军粮,一面派兵到司马懿营前叫阵。可在接下来的10多天时间里,无论诸葛亮如何叫阵、辱骂、挑衅,尤其是那个魏延,怎么难听怎么骂,一副欠抽样。司马懿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抱定一个决心,就不跟你玩,耗死你。

诸葛亮干脆派人给司马懿送来一套花哨的女人时装和头饰,意思很明白:你要是个爷们,就出来痛痛快快干一架,不然就穿上这套时装与大妈们跳广场舞去!这样的羞辱,司马懿居然忍了,可魏军将士却炸锅了,都火冒三丈地向他请战,说大丈夫可杀不可辱,拼上这条老命也要跟蜀军见个高下。

为平息将士们的情绪,司马懿也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说诸葛亮欺人太甚了。不过又跟众人解释说,是皇帝让他坚守,不让出战的。他马上向皇帝请示,等命令一到,就率领大家与蜀军拼个你死我活。

魏明帝收到司马懿的所谓请战书,当即明白了他的用意。用诸葛亮的话来就是,这老小子如果有种,早把队伍拉出来过招了,何必千里请战呢?他是做给那些手下看的!

于是魏明帝任卫尉(统领宫廷卫士负责人)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拿着他的手令来到前线,宣称:皇帝有令,只准坚守,不准出战。司马懿见皇帝明白自己的用意,当蜀军再次挑战时,就要点起兵马出战。

辛毗是个工作认真负责,又特别认死理的老头,在司马懿点兵,将士们操刀持枪要冲出营门之际,便一手杖节,一手拿着诏书堵在门口:“有违令迈出军门一步者,杀无赦!”司马懿表示很无奈,皇帝有旨,我也没辙!一场众怒就此平息。

诸葛亮是求战不得,后退不甘,闲着也是闲着,就时不时地派人向司马懿约战。司马懿总是以礼相待,有一次他漫不经心地问来人:“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来人答:“三四升。”然后又询问起诸葛亮处理政事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由丞相亲自审批!”经过此番询问,司马懿马上得出自己的判断,对人说:“诸葛孔明命不长矣!”

果然,当年八月,事必躬亲的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蜀军将领按他生前的交代,秘不发丧,有序后撤。当地百姓跑来报告,司马懿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做出回击的样子。

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奸计——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勒转马头,飞马狂奔,边跑边问随从:“我的头还在吗?”众随从回答:“还在。”直到确信蜀军没有追过来时,才停下脚步。此事后来被当地编排为谚语: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蜀军在斜谷发丧的确切情报后,自嘲地说道:“我只擅长预测活人,不善于预测死人的事啊!”随后,亲自到蜀军之前的营寨视察,由衷感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也。”

至此,历时7年的诸葛亮进军中原的北伐之战画上了句号。诸葛亮打着“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的旗号,不顾实际情况,以一州之力强攻综合国力数倍于己的魏国,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有作为。而魏国在司马懿等人的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跟对方打消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对司马懿来说,在对抗诸葛亮的过程中,虽然吃相有点难看,却因此树立了绝对权威,成为魏国军界当之无愧的头号人物。魏明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诸葛亮去世、来自西南方向的压力减轻后,便将其调回朝中,升任太尉一职,实际上是让他脱离军队。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晋史》,京东满100减50,当当限时4.13折抢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