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布依族世代相传民族乐器(你认识的有多少)

少数民族布依族世代相传民族乐器(你认识的有多少)(1)

少数民族布依族世代相传民族乐器(你认识的有多少)(2)

黔南是历史悠久之地、千年文明之域,而各民族音乐之历史也源远流长,民族乐器独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布依族世代相传民族乐器(你认识的有多少)(3)

具有弦外之音的布依族乐器

说起布依乐器自然不得不提平塘的“八音弹唱”。“八音弹唱”俗称“八大行”,是世代流传于清水一带布依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由8人分持月琴、八角琴、三弦琴、大胡、中胡、京胡、竹笛、竹点8种乐器边奏边唱而得名,八种乐器也与“八音弹唱”一起流传至今。清水一带还流传有八仙为王母娘娘祝寿而作此音乐的传说,因而演员通常为七男一女,分别与八仙对应。

少数民族布依族世代相传民族乐器(你认识的有多少)(4)

铜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点的乐器。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鼓身铸有各种花纹图案,是一种打击乐器,流传于三都固琴,以及相邻的黔西南望谟县。在这些地方还有以铜鼓为主要乐器的多声部的布依族民歌。1950年以前,几乎每寨都有铜鼓、隆重节庆必敲击为乐。举行丧葬、祭祀、则只有摩公才能按照仪式的程序敲击铜鼓。

少数民族布依族世代相传民族乐器(你认识的有多少)(5)

荔波布依族笔管,是一种吹奏乐器,与唢呐大同小异,都来自于古代波斯帝国。布依族乐器“勒尤”广泛流传于罗甸以及黔西南望谟一带,是一种吹奏乐器。这是苗族同胞自制,演奏曲调为民族羽调式为主,和布依民歌一样都比较低,音响效果类似于用小麦秸秆吹奏出来的曲调。

布依族乐器“勒浪”是一种赞美爱情、充满人间情爱令人陶醉的乐器。布依语“勒”指唢呐,“浪”是坐之意,可直译为“与情人同坐的小唢呐”。主要分布在布依村寨之中。

记载着民族历史的苗族乐器

苗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以歌唱的形式来进行,从而塑造自己的文明。这些歌包括婚俗歌、丧俗歌、生活歌、情歌、儿歌、谜语歌等,很多都离不开乐器的演奏。苗族传统乐器有芦笙、铜鼓、长鼓等。

苗族芦笙形态多样,在贵定有长衫龙芦笙,这种芦笙没有共鸣筒;而流传于罗甸一带的茫筒芦笙有共鸣筒,和云南文山一带的芦笙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都匀坝固镇坡脚寨的芦笙称为“锦鸡芦笙”。这里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风俗的浓郁,是“贵州民族族芦笙艺术之乡。”远方的你,到了这里,就是他们尊贵的客人,苗族同胞总要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跳起芦笙舞。纺车悠悠,岁月悠悠,古老的苗家山歌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点缀这民风浓郁的村寨,苗家山寨里依然上演着,男耕女织安详平静的田园生活。

现在坝固镇16个村,当地农民自发保护民族民间艺术,16村寨联名申办芦笙协会,将芦笙课引进课堂成为各班主要课程之一,坝固中学为全国各旅游景点培训不少专职芦笙舞蹈表演人员。

在三都江都镇,与之相邻的黔东南榕江一带也存在这种锦鸡芦笙,共同构成了一个“锦鸡文化圈”。

三都苗族还有铜鼓、木鼓等乐器。据说铜鼓在以前只有地主家才有的,一般放在家里,只有13年一次的“吃鼓藏头”祭祀仪式上才敲。而木鼓则放在山上,鼓藏节上请鼓回来,还要举行神秘的请鼓仪式,祭祀活动结束又放回山上,等待下一次13年鼓藏节的到来。在三都都江镇还有一种苗族乐器——古瓢。这是一种弦乐,弹奏是所跳的舞蹈称为古瓢舞。当地年轻男女通过跳这种古瓢舞彼此了解、增进感情。所以古瓢是当地男女谈情说爱的必备神器。

长鼓流传于贵定一带苗族中,又称为皮鼓,敲起来气势喧天,是欢乐、热闹场合的“常客”。

少数民族布依族世代相传民族乐器(你认识的有多少)(6)

水族瑶族毛南族乐器

水族芦笙也有六个音,但它的曲调与舞步和其他民族都有不一样,曲调随水族语言而高低变化,具有其民族独特性。在三都水龙一带以前流传有一种打击与弦乐的混合乐器——弦鼓,这是一种又弹又敲的乐器,非常独特,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当地民间也在进行一些保护与拯救工作。水族铜鼓有公母之分,皮鼓与嗡筒组合在铜鼓之上,发出“嗡嗡”的音响效果。它与水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主要用在死人祭祀仪式上,但什么时候可以用都要根据水书而定,这些都为水族铜鼓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瑶族铜鼓,存在于都匀绕河村和荔波的瑶族同胞中。在《打猎舞》《猴鼓舞》中使用比较频繁,具有瑶族音乐的独特韵味。

当然,铜鼓、唢呐基本为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和毛南族等民族所共有,但是各自都具有其民族特色与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

话说“木叶”声悠悠

在民间,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黔南地区,有一种广泛存在的特殊乐器——木叶。它并不是特指哪种,而是一类多样而制作简易的乐器,主要以不同时节大自然中树木的叶子、树皮等制作而成,有的直接就未经加工原始的叶子。它能代替语言,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在男女恋爱中作为暗号或是信号,充满了浪漫情怀。这在中国几千年悠久文明中生生不息。在《诗经·静女》中就有记载女子送给男子自制彤管的典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虽说与木叶有所区别,但是说明在遥远的农耕文明开始之时,人们就已经使用自制乐器传递感情了,这与民族乃至种族都没有关系。而有所不同的是,在各民族之间,因为声音是随语调走的,各民族语言语调不同,相同乐器所奏出来的音乐也是不同的。吹“木叶”也就因为语言的不同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形式的音乐存在,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

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器一起潜藏在民间,所挖掘出的也仅是冰山一角,有的或许早已甄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无从为世人所熟知了,但是它形成了民族的文化基因,深藏在各个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木叶,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的特殊乐器,早已脱离了狭隘的民族的范畴,形成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构筑起民族交流融合的桥梁。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黔南之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