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dōng fāng wèi míng , diān dǎo yī cháng ;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diān zhī dǎo zhī , zì gōng zhào zhī 。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dōng fāng wèi xī , diān dǎo cháng yī ;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dǎo zhī diān zhī , zì gōng lìng zhī 。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zhé liǔ fán pǔ , kuáng fū jù jù ;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bù néng chén yè , bú sù zé mù 。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衣裳: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公:公室,指国君。

召:古“诏”字,告也。

晞:太阳的光芒。

令:下令。

折柳樊圃:此言折园圃之柳以为漏箭之用。古人记时,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孔,壶中立箭,上刻百刻。壶中水因漏渐减,箭上刻度亦依次显露,百度既尽,为一昼夜。朝中有官专司其职。今人多以为此句是指统治者强迫人民,为其用柳编樊篱。这里遵照旧说。

狂夫:旧以为指挈壶氏(古时掌握时辰的官)。今人以为指又凶又狠的监工。这里遵照旧说。

瞿瞿:惊顾之貌。或以为瞪眼怒视、瞪视之貌。

辰夜:看伺夜里的时间。辰,守候。

不夙则莫:不是早就是晚。莫、同“暮”。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这两句有两种说法,旧以为指挈壶氏不掌握时刻。今人以为指监工训斥劳役者的话。这里遵照旧说。

【释义】:

黑蒙蒙的东方还没有放亮,

朦胧中穿倒了裤子和衣裳。

黑暗里颠来倒去手忙脚乱,

只因为国君召见心里发慌。

黑蒙蒙的东方还没见阳光,

朦胧中穿倒了裤子和衣裳。

黑暗里颠来倒去手忙脚乱,

只因为国君下令心里慌忙。

从园圃的篱笆边折柳做箭,

管时辰的官员白瞪着两眼。

他不能准确地守时辰报点,

报时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

【赏析】:

这是一篇讽刺国君号令不准时的诗。而国君的不准时,又在于司时的官吏不负责任。

古代没有精确的日历及钟表,因此司时掌历的官员能否尽职,对于以农业为某础的民族而言,就十分重要。自《史记》而后,历代史书都特别重视历法,而历法是否准确,是从每日每时每分每秒累积计算的。如果司时之官每天搞错一点点,积年累日,经过一定时间,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误差,那就会使农业生产受到根本的破坏,所以《史记》说:“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如果时间历法搞错乱了,那当然是天下无道、时世混乱的预兆,故古籍中,常以纪序失统,以表示天下之乱。如《大戴礼记●作兵》云:“夭替天道,逆乱四时,礼乐不兴,……六蛮、四夷交伐于中国。” 如果把时间搞乱了,物质在空间中的位置也必然会错乱。而司时之官失职,当然朝廷秩序也会一片混乱。本篇的主题在于讽刺司时之官员不能准确地报告时间,以致国君召见群臣(上朝)的时间混乱,官员们手忙脚乱,黑暗中连衣服都穿错了。

一章首句言时,二三句言仓皇状态,四句指出根由,为点睛之笔。寥寥数语,生动地表现了慌乱光景。三个“之”字,读之有急促之感,须体会他黑中摸索景况。

二章写号令不时,只从黎明前一片忙乱光景说起。

三章写守夜不时。有此一段,“召之”“令之”,“颠倒裳衣”,方见来历。是整篇精神结要处。

今人多以“公”指领主、庄园主或农奴主,以为此诗在指责奴隶主督促奴隶干活。在《诗经》中,“公”字单独使用的有二十多处。凡作名词用者多指国公或公室。据此,则本篇“自公召之”的公,不应是一般的庄园王,而是齐之公室。公室所召,当为朝臣。因而诗所言“颠之倒之”者,当是为朝廷服务的官吏,而非一般劳役者。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1)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2)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3)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我要上微头条热门#​

#每日打卡上热门#​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今日头条​

@微头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