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下笔讲解(篆字识读20众省)

「篆字识读」第一辑: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20):众、省、觅

文/图|王万平

在上期《篆字识读19:目、眼、眉,就是先民创作的形象生动的简笔画 》一文里,我们解读分享了与人有关的篆字“目”、“眼”、“眉”,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分享《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众、省、觅》。

篆书下笔讲解(篆字识读20众省)(1)

58、众

58、众

读音:zhòng,之仲切。

《说文解字》:多也。

甲骨文,上“日”,下边三个“人”,代表多人。像很多人在烈日下劳作。

金文,“日”变作了“目”,像许多人在被监视的状态下劳作的样子。从这个字,似乎也能看到阶级的形成,社会发展到了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社会。

小篆,沿袭了金文的形体。

篆书下笔讲解(篆字识读20众省)(2)

59、省

59、省

读音:xǐng,所景切。

《说文解字》:视也。从眉省,从屮(cǎo,同草;chè,草木刚长出来。) 形声字,本义是“视”、“察看”。

“省”读作xǐng时,意为“视察”、“反省”,有体恤民情之意。但是当作行政区划单位的时候,读作shěng,有省减之意,颇为微妙,值得玩味。

甲骨文,从目从屮,“目”为眼睛,表示观看;“屮”为初生之草。二者相合表示视察草木之意。草木可引申为农地、农事。巡视天地,表示殷商时期对农耕的重视。

金文,在“屮”之下加一点或一横画,表示土地,意思是草木生于地。战国文字秦简,点或横线变成了斜线,大眼睛竖起来,变成了“目”。

小篆,沿袭了战国文字的形体,斜横拉长下垂。隶变之后讹写成了“少”、“目”构成, 原本意思隐而不见了。

篆书下笔讲解(篆字识读20众省)(3)

60、觅

60、觅

读音:mì,莫狄切。

《说文解字》:衰视也。从pài(派去掉三点水)从见。甲骨文缺。

金文,此字始见于金文。从爪从见。左上像“爪”,手的意思;右像“见”,张大了眼睛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张大眼睛动手寻找。也就是用眼睛仔细看,动手仔细寻找的意思。

小篆,由pài(派去掉三点水)、“见”构成。pài(派去掉三点水)是水的支流, 有“斜”的意思,本义为斜着眼睛看,引申为“寻觅”。

pài(派去掉三点水)是“派”的本字,有一种观点认为,隶变之后,pài(派去掉三点 水)被讹写为“爪”,这显然是依据小篆的形体而作出的判断,这应该是缘于许慎,殊不知或许许慎本就是讹写。从金文的形体来看,可以说,小篆是生造字。但是基于文字学上约定俗成规律,我们并不能就说这个“觅”是错误的写法。

源于此,由“爪”和“见”构成的小篆,被认为是“错误”的写法。但是却承袭了金文的形体,所以孰对孰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您好!

感谢观赏、点赞、关注、转发!

我是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谢谢!

篆字解读往期图文:

《篆字识读18:走近衙门或面对官吏,你只能低头或伏地,千古不变 》

《篆字识读17:头痛心烦,登高极目天朗气清;夏是一只多足虫? 》

《篆字识读:牛首人头不能混,翻脸比翻书还快,首长原来就是领头羊 》

《篆字识读:字画同源。寇的演变,似乎也印证着社会发展的血腥暴力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