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风格分析(王源的选曲策略)

刚刚结束的《声生不息》,复盘了王源的选曲策略的大侠,再一次感受到了他超越年龄的成熟,与不可多得的天才。

首先,王源选王菲的歌,是很容易就能想到的策略,因为两个人都是细腻清冷的声音。这里就不详细复盘了。

王源风格分析(王源的选曲策略)(1)

王源形容王菲的声音像清泉一样,这也是很多粉丝对他声音的描述

01

而这次《声生不息》复盘,我们要看的,是一个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天赋有缺陷,要怎么用好自己的天赋呢?

小源那一把与众不同的清音,自带情感净化作用。这种声音特质导致了很多结果。比如,很多汤圆听其他歌手唱歌,容易觉得油腻。比如,本次《如风》登上的热搜,带的关键词也是“治愈”。

但是这把声音也是有劣势的。一些期待强烈情绪的歌迷,会觉得平淡无趣。比如,陈小春说王源的声音一听就是喝牛奶长大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喝酒喝茶的人不爱这款声音。所以,《我们的歌》,陈小春最后选择了“不乖的”GAI。

王源风格分析(王源的选曲策略)(2)

陈小春评价王源的嗓音很乖

王源风格分析(王源的选曲策略)(3)

陈小春选择GAI

在之前的《声生不息》数据大盘分析时,我们已经讲过港乐是“洞见型靡靡之音”,其情绪的表达天生浓烈且氛围感强,比如古老的《海阔天空》,满溢的踌躇满志;比如最新的《孤勇者》,强烈的不甘。

港乐巅峰上的顶尖歌手,更是张力十足的高手,比如梅艳芳,比如张国荣,从人到音都性感得不行。

王源风格分析(王源的选曲策略)(4)

两人合作的港乐巅峰现场《风华绝代》,随便一截氛围就呼之欲出

02

“用正能量唱港乐”,直接导致了《声生不息》在第二期和第三期收视低迷,网络评论翻车。而声音自带“净化情绪”功能的王源,要怎么唱情绪氛围极重的港乐还不被批评呢?

他用自己的声音天赋,天才地化用了港乐的情。

我们先来看《如风》的原曲。原曲讲的是私情,王菲把相遇唱得很甜,把分手唱得不情不愿。原曲的意境简言之,就是失恋后不甘心。

王源风格分析(王源的选曲策略)(5)

《如风》创作者回顾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原曲来源于演唱者的感情失利

而王源如何天才地化用这段感情呢?把“情人”变成“城市人”,把“分手”改成“离别”。

王源风格分析(王源的选曲策略)(6)

王源自述《如风》的改编思路

随着中国20年城市化得越演越烈,“高学历泛化”和“房价高压”背景下长大的人们,沉迷于金丝雀的爱情里的男女都少了,人们被工作和生活不断地赶往下一站,面对了更多来不及说再见的分别:每一次离别都没那么沉重,但奈何数量庞大。这一代人比以前更孤独。王源的改编,是唱给这样的观众的。用30年前的情歌,安抚了这一代人的孤独。

同时,在这个遍地“慕强”,内卷到极致的时代,谁敢光明正大地流露脆弱,谁在外面求生活的时候不装一装坚强?所以,当王源用清冷声线演绎《如风》的时候,脆弱么?脆弱。但是这种脆弱像玉,脆弱里带着刚,还有一丝孤傲。他的声线柔和了孤独的浓烈,让这份孤独,有了甘之如饴的体面。

源儿的改动,既契合了《声生不息》本期的城市主题,又直接把私情变成大爱,还保证了原曲的情绪浓烈;举重若轻地继承了原来的受众,又悄无声息地扩大了情感群体,真的是妙啊~

讲不好正能量和大格局的人,不应该要求别人反思,而应该自我反省,反省是不是把自我当本能。正气怎么会无聊呢?你看,《流浪地球》,能让中外科幻迷都稀里哗啦地响应“饱和式救援”。

03

但是,王源的正,来得并不轻易,他曾经因为搞不明白而被市场暴揍。

看王源“自虐式”前进的那些年。

从《我是唱作人》到《我们的歌》,再到《夏野了》,王源在战术上勤奋,战略上也下苦功夫。

《我是唱作人》,是单打独斗,是跟市场上定位成自力更生的大佬切磋。

战术上勤奋,两个月王源制作了至少5首不同曲风的歌:从充满了源氏琴曲的《随想》,到神来之笔《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再到胸怀天下的高考指定曲目《滚烫的青春》,实现了从自我,到自我抽离,再到看世界的跨越。

战略上的勤奋,王源在追求做一个长寿的音乐人。王源的歌曲里,“感同身受”是最有港乐氛围的心灵曲,但,只要认真,就唱哭的自我,只是一种自我。把某一种自我做到极端,是很多人风靡一时的杀手锏,也是很多囿于天赋有限的人只能走的路线。但是,这类歌手容易过气,因为会陷入转型尴尬期,比如:少年役转成年役的转型尴尬期;比如走的进但是走不出的一些角色光环;还有很多的天之骄子,因风格与时代脱节,进而没落了。为了避免骂战,这里就不举例了。

香港著名音乐监制梁荣骏讲过,好的歌曲要看演唱者的个性。

这意味着曲风多样的隐含要求是培养性格的多样性或者多重性格感知力。否则,会出现顶级的不适合,比如腾格尔唱Jolin蔡依林的歌,每一次都能成流行梗,却不能获得音乐上的尊重。

我们在《我是唱作人》里,看着王源为了曲风多样化而做的努力,他五次登台,五种风格,我们看着他一次次拓宽自己的精神世界层次,一次次折腾声线以匹配歌曲,一次次去掌控不同的乐器和乐理。

王源在《我是唱作人》上俘获了一批哥哥,理解了自己的作曲市场力,得到了许多livehouse观众的认可。然后,他并不满足,所以,他进入了《我们的歌》,一片全新的试验田:他跑去理解市场热爱什么样的编曲。

《我们的歌》跟《声生不息》都是改编经典曲目,但是那时候的王源,完全没有现在老辣。

很多年纪小的汤圆第一次经历越努力越不幸,应该就在《我们的歌》里。在王源改编的歌曲中,听众最少的是《忘情水》,听众最多的是《可乐》(数据来源QQ音乐)。讽刺么?《忘情水》的编曲工作量差不多等于一首新歌,而《可乐》则几乎原封不动,工作量近乎0。越努力越幸运?并没有哦,方向对才可以哦~

王源在《我们的歌》里,理解了编曲究竟要如何复杂,才能到极致简单。

虽然《可乐》《我我》《忘情水》《逆光》《血腥爱情故事》在比赛中有输有赢,但王源对市场的理解一路狂奔不打滑,从一首歌只有一种氛围(《可乐》《我我》),到每一首歌都有自己适合的氛围(《忘情水》),再到同一首歌里至少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极致氛围(《逆光》《血腥爱情故事》)。

市场喜欢的编曲,必须复杂到极致简单。

复杂在,需要知道氛围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简单在,每一种极致的美,必须以观众毫不费力就能理解的方式出现,不能复杂。

在摸索了一路商业模式后,王源交出了神专《夏野了》,距离第一首原创《因为遇见你》6年才出的首张商业专辑,王源,真耐得住性子。

王源风格分析(王源的选曲策略)(7)

04

王源,在其他歌手用一首曲子疯狂收割粉丝的年代,自己跑去综艺里“挨打”,豁出去自己的面子,在竞争中摸索商业模式,多么老派的做法啊!他送上了真正值得付费的作品:既好听,又好看,还丰富。王源这人能处,歌是真好听。

《声生不息》里,王源的选曲策略是什么?

是多年如一日地向前走,不怕没面子,不怕一时的低谷,亦不满足于红极一时,不会套路喜欢自己的人,用一颗真心换对世界的理解,给自己制造困难去挑战,以满腔的热爱和赤诚的努力,回报给这个世界值得的作品。

难能可贵。

仅此而已。

喜欢王源真好啊,他的音乐陪着我们上班下班,他的进步记录着我们自己的时光,而被他的光照亮的我们,汲取着他的韧劲儿,更强悍地奔向自己的人生。

(注:流行梗,是一种很高级的幽默,这里没有看轻的意思,只是说这不是职业音乐人的传统发展路线。)


编辑:PP

文章:翠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