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

禹城市王家坊村的历史变迁

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1)

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2)

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3)

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4)

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5)

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6)

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7)

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8)

德州禹城立新村的来历(禹城市王家坊村的那些历史变迁)(9)

作者/王河北

王家坊村距禹城市区西南20公里处,辛寨镇境内,西邻禹茌路,东靠苇河。因为禹城一句俗语“过了王坊没坊了”,便让更多人记住这个村名。其实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过了王家坊村,再往南走,就没有叫坊的地名了,后来不知是哪位有才人,把这句话演绎成为“过了王坊(法)没法了”,意思是谁也比不上王法大。从此以后,王家坊(法)村的大名便不胫而走。

据禹城县志记载,王家坊村位于辛寨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禹丁公路从村西穿越。明永乐(公元1403年)年间,王氏始祖王继宗、王绍宗兄弟二人从原籍直隶枣强县,迁来立村,取名王家坊,以农耕为生,兼做小买卖,忠厚持家,生活殷实,人丁兴旺,数百年经久不衰。清末至解放前这段时期统称王坊街(光绪年间所立邹氏家族墓碑有记载)。文革开始阶段,“王坊”改为“王法”,或许是忌讳“王法”这个词,随后不久又改回“王家坊”。从那以后,“王家坊村”一直沿用至今天。

王家坊村姓氏比较杂,是个典型的“杂姓村”,有王、张、邹、冯、宋、于、曹、杨、贺、陈、李等10多个姓氏。

2010年春天,在王家坊村东南,因深耕土地,在地下东王家坟茔(文革掀起平坟运动,原来的坟头已平迷失)发现了一块墓碑,是清道光14年甲午仲春,东王家祖先王新正率领子孙,给老祖先们,立碑树传,歌功颂德。上面详细地记载了王氏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河北省枣强县,克服重重困难,穿越千里,来此立村,至道光年间已有近400年历史。祖先坟茔的具体方位、占地面积、坟茔上植树59棵,都记录得非常详尽。碑文教育后人,传承祖先美德,继承祖先遗志,爱国爱家,忠厚待人,勤俭持家,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

王家坊村还有另外一个王氏家族,称“南王家”。据“王氏家族续谱委员会,于1997年6月8日编纂的《王氏家族谱书》上记载:“王氏祖先王可行,于清初(公元1636年)从北直隶,即:现在河北省枣强县王家涯,迁居禹城南王家坊居住”。

据《邹氏支派碑记》记载,“邹氏家族原籍河东邹庄。明朝末年,因躲避战乱,保全家族性命和财产安全,邹氏家族一支于田家前楼,长支迁徙至禹城南王家坊居住,至今已过十世。”

张氏家族文革前曾有家谱,“文革”因“破四旧”,家谱被烧。据张氏长辈人口述,清朝雍正年间,张氏祖先,从山东省诸城县迁来王家坊居住,另一支则迁往本镇佛张村。

据宋氏家族老人口传,宋氏祖先来自河东宋家村,时间大概是清初,已无证可考。冯氏家族来自河北冯家沟。早年和老家还有书信来往,后来中断。根据王家坊村的居住方位,时间推算应该是明末清初。

另外,于、陈、杨、贺四姓人家,都是解放后来王家坊村居住的“上门女婿”。

李氏家族原籍为本镇辛寨村,与邹氏家族其中的一家有亲戚关系,因过继给舅父,从此便在王家坊村定居。起初改姓为“邹”,后又改回原姓“李”。

据村中年老德高者介绍,还有一个姓氏“曹”,来自河北曹家洼。据说在王家坊多年经营宰杀生意,买卖兴隆,人丁兴旺,逐渐成了王家坊的财主和望族。因涉及买卖的琐事,得罪了邻村一家杨氏家族,接下了“梁子”!曹家做杀牛宰羊的生意,因“羊”和“杨”是谐音,杨氏家族对“曹”家恨之入骨,其族人便找“风水先生”看阴宅。曹杨两家本来矛盾已很深,但“风水先生”因私怨也缺德,偏偏又把两家的阴宅看到一块儿地上,还名其名曰“羊吃草”!谐音“杨吃曹”!对外宣称“不出三年,曹家必然衰败”。果不其然,自从看了“阴阳宅”,毗邻上曹家的“风水宝地”,曹家生意遂萧条不堪,万事不顺。曹氏族人一商议,为力避冲突和灾难,就迁到高唐西南另立了一个“曹家村”。最后曹姓人家只留下一户不愿意走的。上世纪六零年自然灾害,曹姓男女主人都遭饥饿,后病故,留下一孤儿。后来随着条件逐渐好转,被本村一户邹姓人家选为女婿。婚后育有两个男孩。这场“羊吃草”的争执和闹剧,持续多年,以邻村杨氏家族沾了大便宜而收场。

几百年来,一代代王坊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地耕耘和劳作,各族姓之间家风纯厚,父慈子孝,和谐相处,团结友爱。

感恩老祖先,感恩共产党。1947年,“正月初八打李团”,渤海八路军肃清了盘踞在齐河、禹城、茌平、高唐边达九年之久的伪军土匪李连祥部(李匪出身贫寒,年幼时曾在王家坊村一户王姓财主家当长工),禹城全境随后获得解放。王家坊村父老乡亲也由此获得了新生,许多人家出现了父亲送子,妻子送郎上战场,踊跃当兵支前的景象。据了解,当时王、张、邹、冯等几大家族,都有不少青壮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我爷爷亲兄弟六人,三爷爷就参加了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足迹踏遍整个江南大地,1951年参加志愿军入朝参战,复原安置在地方工作,后来辞职回乡务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六爷爷也参军入伍,入党,最后一批参加了入朝作战。退伍回村后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至文革爆发,遭受冲击。

2016年4月份,王坊村积极响应上级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整村搬迁至辛寨镇梁河社区,在村两委,“三要职”的努力工作,积极协调下,乡亲们通情达理,按时完成了拆迁任务,没有一户充当“拆迁钉子户”!都愉快地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王家坊村也终于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从此以后,王家坊村留给人们更多的是酸甜苦辣的思念泪水、无尽的回忆,未尽的“乡愁”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