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之儿童节說)

今天在街上看到,很多表演完节目的熊孩子蹦蹦跳跳,这才想起原来国际六一儿童节(Children’s Day)到了。

在现代汉语中「儿童」是一个双音节的「并列式合成词「,也就是说:「儿」和「童」在现代含义中是相同的意思,都是指「未成年人」。但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儿」与「童」是有别的,下面就从古文字分析二者。

「兒」字的古今意义基本上没有变化,「兒」字的三种古文字:「甲、金、篆」,如下图: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之儿童节說)(1)

「兒」字属于六书之「象形」,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是何种「象形」,大概有两说。

一说从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

《說文》:「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兒頭囟未合。」

段玉裁注:「囟者,頭會匘葢也。小兒初生,匘葢未合,故象其形。」

也即像「幼儿头顶囟门盖未长合」之形: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之儿童节說)(2)

另一说,也即李孝定先生的解释:「兒」字象「古代儿童扎的小辫子」之形,其形狀如角,顶上分叉: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之儿童节說)(3)

两者说貌似都有道理,但是,毕竟许慎离先秦时代最近,在没有确凿证据以前,我觉得应该从《說文》之说。

另外,说到古文字「兒」,不得不提商代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兒姓家谱》: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之儿童节說)(4)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之儿童节說)(5)

(图引自《英國所藏甲骨集》编号 :2674)

隶定释文: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之儿童节說)(6)

《兒姓家谱》是目前世界上所见的最早的家谱,现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是山东牧师方法敛(Frank Herring Chalfant)与库寿龄(Samuel Couling)在1904年发现;在殷商卜辞中仅有一片,极为珍贵罕见,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片甲骨的真伪有些争议,详说可以写一篇综述性论文,在此就不展开了。

(注:如果按照传世文献记载的分析,「兒姓」是先秦的望族,作为姓氏应读「倪」,「倪」为「兒」的后起字)

那么,「童」字的古、今意义就区别很大了。

「童」字的三种古文字字形:甲、金、篆,如下图: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之儿童节說)(7)

《說文》:「童,男有辠(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从䇂,『重』省聲。

从甲骨文的「童」字可以看出:

  • 「目」字象形非常明显

  • 有代表刑具的「䇂(辛)」字。一种像「凿子」一样的刑具,「䇂」在古文字中都表示与「刑、罪、法」有关的字。如:「辠(罪)、宰、辟」等。

  • 用「重」字指明读音(古无舌上音,「重、童」上古读音一样,也可以说从「東」声,因为「東」是「重」的「声符」)

所以,「童」字也就是会「对有罪的人施刑」之意,可能是将罪犯、战俘的一个眼睛刺瞎,防止逃跑,然后将其当做奴隶使用。

可见,「童」字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文字,本义是指「犯罪为奴佣的人」,男的叫「童」,女的叫「妾」。

那「童」字为什么后来在汉语中指「未成年人」呢?

因为「童」是罪奴,而古代对犯罪的人都会施以「髡刑」:就是剃去头发。而古代孩童也是,没有头发的,所以,渐渐以「童」字指未成年人,本义也就慢慢隐匿。

-----------------------------------

参考资料:

1、《说文解字》,许慎著,段玉裁注

2、李学勤(1982),《英国所藏甲骨集》,中华书局

3、香港中文大学--汉语多功能字库

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小学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