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对曹操的真实评价(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记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故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与曹操北方争霸、孙刘联盟与曹操抗衡皆发生在此时,而曹操无疑是这个时期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以宦官之子散尽家财而起兵,叱咤风云数十年终于击败了袁绍,统一了我国的北方的大片地区,同时也奠定了曹魏王朝的基础,可以说此时的天下曹操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二,真正做到了“令由己出”的地步。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一直被誉为“奸雄,”挟天子而令诸侯堂而皇之的篡取大汉的江山,更是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绝情的话,可是真实的曹操是这样吗?陈寿在其《三国志》中说出了真相,下面咱们就来详细的解说一下。

​曹操乃出身宦官之家,乱世之中散尽家财组建军队讨伐董卓,随后在征讨黄巾军的过程中收编了几十万大军,由此成为了东汉末年的霸主之一。后来又经历了官渡之战、远征乌桓、远征西凉等战役,一举消灭了北方“反曹”的势力与家族,可以说曹操虽崛起于微末之间,但却成就了鸿鹄之志,对此陈寿给了曹操八个字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当然陈寿给曹操的溢美之词并非只有这些,比如在《三国志》中有袁绍与曹操的这样一番对话:“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陈寿对曹操的真实评价(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1)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袁绍谋取天下只想着以甲兵强盛和占据四州之地利,而曹操却仅仅回答了一句话,那就是我任用天下有智慧、有能力的人便可夺取天下。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官渡一战虽然袁绍拥有几十万大军、占据四州之地,然而手中却无能征善战之大将、无运筹帷幄之大才,反观曹军一方荀彧为其保障后勤,郭嘉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最终曹操才能够在官渡完成以少胜多的壮举。陈寿将此番话写入《三国志》中无疑是想用袁绍来衬托曹操的能力,由此观之真实的曹操并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不堪,最起码不是狡猾、奸诈之人,否则又怎会写出长、短歌行这样旷古名篇呢!

陈寿对曹操的真实评价(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2)

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何会被描写成一个“奸贼,”以作者的观点来看有两点原因,其一便是为了提升这部小说的可读性与吸引力。我们都知道在小说中必然有“正派和反派”的角色,刘备乃是想要恢复汉朝正统的刘皇叔,所以便被冠上了“正派仁义”的标签,而曹操乃是窃取汉室的佞臣,于是便被打上了“反派奸贼”的标签,如此形成的正派与反派的斗争才会让小说更具吸引力。其二便是与作者罗贯中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文学领域中,任何的小说都是对时代的一种描述或者批判,《三国演义》写自于元末明初时期,当时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朱元璋挟持小明王而号令天下士兵反对元朝的统治,这与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非常的相似。

陈寿对曹操的真实评价(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3)

朱元璋乃是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因此虽然有识人之明、用人之胆,但是却对任何人都心有猜忌,要不然也不会出现“蓝玉案件”和“胡惟庸案件。”作者罗贯中可能就是以朱元璋为模型俩塑造的曹操,所以朱元璋身上所有的缺点自然被强行“平移”到曹操的身上,再加上曹操本身枭雄的性格,如此才形成了《三国演义》中曹操惟妙惟肖的奸雄形象。其实真实的曹操在《三国志》中已经描写得很清楚了:“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曹操政治上拥有申不害与商鞅的权术,军事上有韩信、白起的能力,治国上更是能够因材施教、不以自己喜好来断定事情,如此才能够成就一番霸业。

综上可知,现实版的曹操乃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在陈寿的眼中汉朝运势已经用尽,至于所谓的“挟天子”乃是大势所趋,历史也该是新朝换旧朝的时候了。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陈寿说出了事实,并非三国中那么不堪,对于曹操此人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有自己观点的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