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

本文摘自周渝著《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

“顺乎于天然”的汉垂髻

就从各种影视造型师们最爱参考的西汉发型说起吧。其实从很多文物上就能看出,对这个时代的女性而言,将一头青丝打理得整齐服帖,是件不太困难的事,因为她们已经拥有了一整套梳头工具。西汉人喜欢用一种名叫“香泽”的护发用品,滋养自己干枯的发尾,再用篦子刮去头上的皮屑和发间的虱子,最后用梳子将一头秀发挽成发髻,收拾整洁。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1)

汉景帝阳陵塑衣式彩绘直立侍女俑,长发后拢,于项背处挽成垂髻,髻下分出一缕青丝下垂。( 汉阳陵博物馆 藏)

在汉代,女子的发型,不仅是个人偏好的体现,而且是年龄与身份的象征。女孩年幼时,父母常给她梳双丫髻,这种发型又叫作“总角”,即在头顶扎两个对称的小发髻,余下的头发或披散开,或围绕两个发髻向上盘旋。总角将伴随女孩成长到15 岁,也就是汉代女子成年的年纪,这时候就可以将头发梳理成一个发髻,举行加笄礼仪了。所谓“笄”,是一种发簪,换发髻,加发簪,意味着女性成年,可以谈婚论嫁、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用发型变换来体现年龄与身份的做法,从周代便广泛在社会各阶层中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清。在1966 年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乡新庄出土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就画着头梳总角的小女孩形象。

西汉成年女性的发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头发高高梳在头顶的高髻,另一种是任青丝自然下垂、在脑后梳个花样的垂髻。其中,垂髻最为流行,大概也是众多古装剧观众最常见的汉代女子发型。

垂髻将女性秀发柔顺、黑亮的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张衡在《西京赋》里写道:“ 卫后兴于鬒发。”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生了一头漂亮的头发,也正是因为有秀发的加持,她被偶然驾临平阳侯府邸的汉武帝相中,从此开启了传奇的一生。不难想象,或许正是因为搭配着垂髻这样的发式,卫子夫这位大汉皇后的风采愈加夺目,使得千百年后的人们仍然记得她的美丽。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2)

头戴树枝状金步摇的年轻贵族女子,参照《夫妇宴饮图》复原。(妆发:Niki-镜子; 摄影: 徐向珍;出镜:喜悦)

虽然垂髻不是两汉通用发型,但它的历史的确也算得上源远流长。如今去汉阳陵、马王堆汉墓等景区游玩,走进博物馆,你会发现大量汉代女俑都是梳着精致的垂髻的贵族女性及宫人。对西汉时期更广大的中下层女子而言,垂髻当中方便简单的椎髻,或许是更为流行的发式。椎髻便于生产生活,因此从战国时期便开始流行,一直到东汉都经久不衰。成语“举案齐眉”的女主人公孟光,就曾梳着椎髻。孟光在刚嫁给东汉隐士梁鸿时,衣着华丽、妆发精致,却遭到梁鸿冷落,后来孟光改换了椎髻,穿上布衣,才得到梁鸿喜爱。椎髻是一种象征朴实勤劳的发式,与好看的头皮囊相比,梁鸿更看中的是妻子勤俭持家的能力。

由于垂髻简单大方,西汉女性在梳好后大多不加发饰。偶有佩戴发饰的女子,但其佩戴方式与后世存在着较大差别。西汉女子不喜欢将发钗、发簪插在低垂的发髻上,而是将饰品佩戴在鬓角上,使步摇上的流苏垂于额头。步摇这种发饰深受上层女子喜爱,20 世纪70 年代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当中,就勾画出女性墓主人额前插步摇的形象。即便到了西汉末年,一些贵妇放弃垂髻,转而梳上高髻时,也会佩戴步摇。1981 年,在洛阳西工汉代大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中,年轻的贵族女子头上就戴着一顶树枝状的金步摇。西汉时期,金步摇属于礼制配饰,因此绝大多数女性和这种精美的头饰无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尚潮流的演变,汉代之后,金步摇终于可以闪耀在寻常女子的头顶发梢,成为诗歌作品中屡见不鲜的首饰意象。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3)

《 夫妇宴饮图》,1981 年洛阳西工汉代大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 藏)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历史的车轮悠悠荡荡,王莽篡汉已成历史,光武中兴霈然降临,东汉终于到来了。其实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像朝代这样有清晰的划分,女子发型从西汉到东汉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如果一定要为两汉女子发型断代的话,东汉和西汉最大的区别在于更加绚丽多彩。东汉时期国家财富有所增长,社会氛围也比西汉早期更为宽松,逐渐富裕的贵族女性,将更多的心思与精力花在梳妆打扮上,因此发型花样繁多,发式越来越华丽。

这一时期,高髻得到了女子的青睐。顾名思义,高髻就是将一头秀发梳在头顶,盘发方式烦琐复杂,因此多为妃嫔、贵妇、官宦小姐所梳。汉代童谣曾唱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不难想象当时的上层妇女们梳着高高的发髻,浩浩荡荡出现在正式场合的盛况。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4)

冬寿墓壁画( 局部),右侧端香炉侍女的髻式应为四起大髻,冬寿夫人的发髻则是比较流行的缬子髻。

当然,高髻是发型的一个大类,对具体发式细节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否则人人都梳一样的发型,那多没意思。东汉贵族女子们喜欢在高髻上做文章,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发式。汉明帝的马皇后头发秀美,史载她“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也就是在头上梳一个发髻后仍有余发,于是绕着发髻又梳了三个发环。如此发量,着实令当今喜爱熬夜的年轻人羡慕。1949 年春天,在朝鲜黄海北道安岳发现了一些有壁画的高句丽古墓, 据考证,墓主人是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将领冬寿,壁画当中有位侍女,所梳的发髻便是四起大髻。冬寿因慕容氏内讧,带领族人迁居高句丽,最终将故乡的记忆带进了墓中,陪伴自己长眠于地下。后世因此得以推断史书中四起大髻的具体形象。

东汉的女孩子爱漂亮,也喜爱追逐时尚,甚至出现了引领时尚潮流的“美妆博主”。据《后汉书》记载,当时大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梁冀也跟着“改易舆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埤帻,狭冠,折上巾,拥身扇,狐尾单衣”。意思是,孙寿长得美,而且也擅长打扮,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啼哭妆”,眉头蹙起,满面愁容,乍看之下如诉如泣,惹人怜爱。笔者自己也曾仿过类似的妆容,笑起来表情“ 格外精彩”,好奇的读者也可以试着复刻一下这个妆面,体验一定终生难忘。咱们说回东汉,孙寿走起路来一扭一扭,婀娜多姿,或许只有如今T 台上的猫步才能与之一较高下。有趣的是,孙寿的夫君梁冀也没闲着,夫妻俩一个忙着创新妆容、步态,一个忙着创新服装搭配。此外,孙寿还发明了堕马髻,这种发髻松松垮垮,偏向一侧,望之如女子从马上摔下,搭配啼妆愁眉,更添妩媚。一时间,孙寿的妆容、发型、步态被妇女们争相模仿,堕马髻也得名“ 梁家髻”。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5)

打虎亭东汉墓壁画( 局部),可见东汉发饰的丰富华美。

不过,堕马髻究竟属于垂髻还是高髻,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堕马髻应属于一种高髻。首先,孙寿生活在汉桓帝时期,此时已近东汉末年,正是高髻大为流行的年代。其次,垂髻当中虽然也有偏侧与倒垂的样式,但这种发式大量出现在西汉女俑脑后,比孙寿生活的时代早了100 余年。因此,从发式发型的流传与变化角度看,只有成为一种高髻,堕马髻才和前后流行的发型有相似性与传承性。创作于东汉的诗歌《陌上桑》,刻画了一位扬名千年的美女秦罗敷,她头上的倭堕髻,便是一种偏向一侧的高髻,也许和堕马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梁冀与孙寿最终因作恶多端被诛杀,但是孙寿引领的审美潮流却超越了她的生命。在孙寿伏诛后,堕马髻不仅继续影响着东汉女子发型的发展,甚至在500 年后,其变种又在唐代女性的头顶上重新绽放。

与西汉相比,东汉女性的发饰更显丰富华美。在郑州市区西南6 千米的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壁画上,有几个梳着花钗大髻的妇人,高高的发髻上横竖插着数支发钗,有的还头戴额巾,在宴饮聚会中愉悦交谈。这一反映世俗场景的画面,我们即使隔着2000 余年的艰辛路回望,依然能感受到她们的从容与优雅。

​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是对女中豪杰的夸赞,而这个代指女性的“巾帼”也是流行于汉代的头饰,多用丝帛、鬃毛制成,有点类似于帽子,使用时套在头上,配以发簪固定即可。《晋书·宣帝纪》曾有记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意思是蜀魏交战之时,诸葛亮眼见司马懿不敢出战,于是使出激将法,将巾帼等妇人之饰送给司马懿以示羞辱。可见,至三国时期,巾帼已然成为主流的女子装束之一。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魏晋时期是个动荡与开放并存的时代,这一时期女子的发型一方面沿袭着东汉的发式,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极具生命力的创造与创新。通常而言,女性的穿衣打扮、妆容发型,从来都不是古代史学家关注的重点。不过我们今天仍然可以通过史料,窥见魏晋女子活色生香的妆饰生活。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魏晋妆发潮流的引领者,往往假托于女性名人或者名人的妻妾。这些新潮美丽的发型,有幸随着历史人物一起载入史册或者留下传说。

例如灵蛇髻就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这种发髻将头发梳于头顶,挽成一个或多个环形,因其样式如游蛇蜿蜒而得名。相传灵蛇髻由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氏发明。一日,甄氏在宫中看到一条绿蛇,当宫人想要加害蛇时,蛇就消失不见了。甄氏得到灵感,将头发梳成灵蛇模样,宫中人见她发型漂亮,纷纷效仿,但大多无法企及甄氏十分之一二的美貌。这个故事最早见于《采兰杂志》,作者生卒年代不详,大概是宋元时代的作品。可惜的是,甄氏的美貌无法改变她凄惨的命运。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6)

尚食图画像砖,甘肃嘉峪关长城出土,图中女子发型比较符合对灵蛇髻的记载。(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藏)

虽然作为妾室的她一度得到了正妻般的礼遇,但曹丕称帝之后立郭氏为后,身边更是美女如云。甄氏此时年岁已长,容颜不再,色衰而爱弛。她因不满受曹丕冷落而作悲怨之诗,最终被曹丕赐死,倒是这美丽的灵蛇髻流传下来,成为魏晋时期风靡一时的发型。

能与之媲美的缬子髻也是魏晋时期流行一时的发型,干宝的《晋纪》将缬子髻的首创权送给了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这种发型将头发编成环,用色带束缚住。所谓“ 缬子”,就是束缚的意思,其音同“ 截子”,暗讽贾南风策划戕害太子的血腥阴谋。

贾南风贵为皇后,却没有自己的孩子,她曾将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废黜,后来又命人将其杀害。这一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并间接导致她被废为庶人。

魏晋时期,宫廷女性中还曾流行惊鹤髻。这种发髻在头顶分叉,宛若鹤鸟的两扇翅膀,做出展翅欲飞的模样。当时的魏宫人梳着惊鹤髻,画着长眉,摇曳生姿地走在深宫之中,给了曹魏末年身处政治旋涡中的皇帝莫大的心理慰藉。惊鹤髻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发型,唐代的长安街头依旧可以觅见它的身影。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7)

图中两位女子皆身穿直裾袍,头梳高髻,留着鬓发。高髻在东汉时期较为流行,女子可在发髻中佩戴饰品。左侧女子头戴汉代盛行的树状金步摇,右侧女子头戴玉首饰。发髻侧边垂下的短小发尾,名为“垂髾”, 自东汉至魏晋,高髻与垂髾的搭配都受妇人喜爱。( 摄影:杨海伊; 妆造:凌波;出镜:璇玑、侯佳明)

魏晋时期女子对鬓发的处理可谓别出心裁、五花八门。当时曾流行过长鬓、薄鬓、缓鬓等多种样式。长鬓即将鬓角头发留长,一直长至胸部。留着长鬓的女子行走起来,两条鬓发随风摇曳,宛若仙子。薄鬓则是将鬓发梳理成薄薄的发片,并使发片的一部分紧贴脸颊。相传薄鬓是魏文帝宫中莫琼树所创,可谓除了灵蛇髻外另一个借助曹丕名垂青史的发式了。如若今天的女性穿越回魏晋,最喜欢的鬓式或许是缓鬓,这是一种宽大的鬓发造型,利用鬓发将耳朵遮住,显得脸型小巧精致。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8)

十字髻复原照,妆发参考北魏女俑,面妆有魏晋时期流行的点状面魇。( 出镜:侯佳明)

提及缓鬓,不得不说一说倾髻。缓鬓倾髻是魏晋时期特有的发式,指的是将鬓发处理成缓鬓的同时,将硕大的假发戴在头上,做成高髻的样式。高高的假髻被聪慧的魏晋女子制作成不同样式,其中,十字髻是缓鬓倾髻中常见的发髻。十字髻先在头顶做出一个空心环,之后用头发在左、右各挽出一个环,乍看之下,宛如“ 十”字。

陕西西安草场坡北魏墓葬中,大量的陪葬女俑梳着十字髻。

缓鬓倾髻离不开重要的发饰——假发。魏晋时期,中国的假发制作工艺已经较为成熟。假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庄子·天地》中曾说“秃而施髢”,这里的“髢”就是假发。对贵族妇女而言,戴假发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有个官职叫作追师,专门掌管发饰,供身份尊贵的妇女在出席重大场合时佩戴,假发也包括在内。制作假发的材料,既有真人的头发,也有黑色丝绒甚至还有木头。关于周代假发制作,还有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爱情”故事。春秋时的卫后庄公发现戎州人已氏的妻子生了一头美丽的秀发,于是命人把已氏妻子的头发剃下来,给自己心爱的妻子吕姜做了假发。已氏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对卫庄公怀恨在心,终于找机会杀掉卫庄公,为自己可怜的妻子报了仇。秦汉时期,假发成了上流社会的梳妆好搭档,大名鼎鼎的西汉马王堆墓葬中就有一束辛追夫人的假发片。到了魏晋时期,佩戴假发的风气传遍整个社会,平民女子也想在出席重大场合时梳缓鬓倾髻,于是就跑去租借假发,由此还产生了一个今天听起来略显恐怖的名词——借头。贫寒女子则从假发行业中看到了商机,通过贩卖自己的头发补贴家用。《世说新语·贤媛》就记载了一个“截发留宾”的故事,说陶渊明的祖父陶侃幼时家贫,他的母亲湛氏为了招待贵客,就剪下头发卖钱换米。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9)

甘肃酒泉丁家闸晋墓壁画( 局部),画中女子发型为不聊生髻。

甘肃酒泉丁家闸晋墓内壁画为我们展示了一组随性放纵的发型——不聊生髻。若以今天的审美看待这款魏晋时期的爆款发型,大约会觉得有些许古怪。不聊生髻充斥着满满的“ 放弃治疗”之感,有一种凌乱之美。然而这种发髻却彰显了魏晋时期发型的重要特征:高髻垂髾。所谓“ 垂髾”,即梳完发髻后不处理发尾,任由其自然垂下。垂髾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体现了发式的传承性。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10)

三角髻复原照,小说笔记中传为汉武帝时期的一种女性发髻,根据“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的记载来看,有些类似魏晋之际流行的不聊生髻。( 妆发:Niki- 镜子; 摄影:徐向珍;出镜:Zen杬君)

魏晋时期女子发型(东汉魏晋时期的女性发髻)(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