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时期的文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出自篡汉的魏文帝曹丕之口。三国时期,著名的三曹即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才高八斗的曹植。

众人皆知曹植惊天泣鬼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谢灵运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从谢灵运嘴里可以看出曹植文学造诣实在是很高。众人亦知曹操雄才大略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断不能想起曹丕有什么称得上名号的著作。

曹丕是有才的,只是他的才能开疆扩土上不如曹操,其文下不胜曹植,所以人们多不在意他的文学造诣。

曹植时期的文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1)

有人说古今只有父亲传位给儿子,而曹操的位置却是曹丕给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曹操本是魏王,他的帝号是他死后曹丕追封的,封为魏武帝,这就是著名的儿子生父亲事件。

把汉献帝赶下台后,曹丕曾笑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由此可知历史上传位佳谈的禅让制原来是个骗局,所谓历史就是胜利者所书写的故事罢了,想必仁义道德,也只是强行为利益集团所解释的工具罢了。

这对父子一个比一个聪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高喊“我做周公,匡扶汉室”,以至于能打着汉室的旗号席卷八方,等到三足鼎立之事已成,面南命孙权称臣,又想把汉献帝取而代之,若不是荀彧“文死谏”,阻止曹操称帝,汉室或许要更早灭亡了。

曹植时期的文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2)

返回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上,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讲的意思昭然若揭,不过就是说文人之间相互贬低,看不起对方。曹丕不亏是皇帝,一句话说到的古今的弊病上,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又包涵了多少感慨,看的那么透彻。就像他点破尧舜的禅让制一样,丝毫不给遮羞布,让所有的文人脸红。

原文选段如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之。

译文如下: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多少文人才子,有点才就狂的没有边际,嘴上不承认,心中早已认为“小爷我天下第一”,别说看不起同辈人,即便是苍耳白发的学者,也称其为苍髯老贼,可是小子又何所畏呢?

曹植时期的文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3)

现代人和古人是同一个结构的躯体,思想上也一脉相承,这种文人相轻风气当然也一脉相承,尽管科技在进步,人性却是不变的。比于古代屈指可数的文人,现在教育的普及化,普遍开了民智,所以就“百家争鸣”了。

所有人都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发布自己的思想,都互不相让,知乎、微博、头条、微信朋友圈还有哔站之类,动不动就掀起一场震惊寰宇的骂战。虽然都只是自己的一面之词,但他们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文人相轻。

什么是文人相轻?不过就是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接受他人的任何价值观输出,自己又在拼命的输出价值观。更多人是拿不出什么支撑的理由,完全是一种反逻辑的语言暴力。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唐朝的韩愈在《师说》写到: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曹植时期的文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4)

仿佛这种情况又席卷了现代,或者说这种弊病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中,清末李鸿章和翁同酥同朝为臣,相互拆台,结果间接造成甲午战争失利;孙文找李鸿章参奏,李鸿章避而不见,孙文更是被众人讥讽为孙大炮,孙中山就发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学而优则仕,士大夫是这样,而文人们更是相互指责,书法届、文学界、艺术届莫不是这样,如果都是这样相互轻视,社会怎么能够和谐呢?不过是斗争哲学罢了,每天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真的其乐无穷吗?

更微妙的是,比如在生活中,有些人说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便有人凑上前来,既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评论,也看不到支持,更有甚者有的只是讥讽,于是我们便内心大骂“人心不古,世道浇漓”

曹植时期的文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5)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

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应该是社会的主旋律,也应该是人际交往的主旋律,我们都应该对身边的人放下成见,即便是仇人也应该就事论事,“相逢一笑泯恩仇”

曹植时期的文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6)

基督教义说:“你只见别人眼中有刺,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每个人在做事说话的时候不免带上主观意志,我们能做的只是闲静少言,在每次评论的时候先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心底里给予他人更多的赞美,才能避免这种文人相轻的情况发生。多包容多赞美,而赞美他人,就是在赞美自己。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