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有哪些(孔子72贤弟子之一)

高柴 ( 前521年 - 前393年 ) 字子羔,又称子高,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比圣人孔子少三十岁,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高柴也是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民间称姜子牙)的第25世孙,因其祖上被齐国国君封在高地所以由姜姓改为高氏高柴的爷爷高昭子是齐国上卿大将军,封地在柴邑,这是其长辈为之起名高柴的原因,柴邑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古柴城前柴城村相关资料记载,孔子的贤能学生高柴活了129岁,被称为“中华寿圣”,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有哪些?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有哪些(孔子72贤弟子之一)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有哪些

高柴 ( 前521年 - 前393年 ) 字子羔,又称子高,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比圣人孔子少三十岁,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高柴也是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民间称姜子牙)的第25世孙,因其祖上被齐国国君封在高地所以由姜姓改为高氏。高柴的爷爷高昭子是齐国上卿大将军,封地在柴邑,这是其长辈为之起名高柴的原因,柴邑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古柴城前柴城村。相关资料记载,孔子的贤能学生高柴活了129岁,被称为“中华寿圣”。

高柴高柴从小机智果断,据曲阜编辑的《 七十二贤小故事 》记载,高柴六岁时,同小朋友在村中枣树下玩,小鸟啄掉一颗枣,两孩相争,高柴评判:“大让小,大孩子可用棍打枣吃。”于是年龄小的孩子有了枣子吃。高柴早年以孝闻名。母亲体虚多病,他经常上山为母亲采摘木耳和香菇,为母亲熬汤。高柴之孝在《孔子家语》中也有印证:“(母亲过世)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见齿”就是笑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柴为母亲服丧三年,未曾笑过。

相传高柴在近二十岁时离开家乡,拜其爷爷的好朋友孔子为老师。在孔子门下,高柴励志苦学,虚心求教,有儒家仁爱之心,后成为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很重视因材施教,他知道高柴出生于官宦世家,有意培养其从政能力。孔子对高柴说:“你学习的目的,是走向仕途,学习的同时,你也要多想想如何为官从政,以免日后不能承担重任。”《孔子家语》记载:“高柴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柴自从跟孔子学习,出入未尝越礼。

高柴的同学好朋友子路在季氏(鲁国的主要掌权者之一)那里任职,子路举派高柴去做鲁国的费邑宰,也就是如今费县之地的主官。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最多次、最长久、最公廉、最得民心的一位。

后来,高柴随孔子周游列国,多次到卫、鲁等国,在多国担任过官职。孔子推荐高柴在卫国担任刑狱官。高柴在刑狱官任上政绩出色,很受赏识。他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公元前484年前后,卫国国君奖赏给高柴一辆很漂亮的马车,正巧孔子结束周游列国的生涯路过卫国,在卫国为官的高柴赠送老师孔子这辆马车,孔子一路乘坐高柴所赠送的马车回到鲁国。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政变。高柴经过谨慎思考,认为自己不能介入他国内乱,于是决定逃回鲁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

当高柴逃到城门口的时候,城门紧闭,无法出城。一个守门士兵拉住他,告知某处城墙有缺口可逃,高柴说:“君子不逾。”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做翻墙这种事情。这个士兵又指点某处有洞口可钻,高柴摇头:“君子不隧。”意思是说君子不做从洞里爬行这种事情。最后这个士兵为他找了一间密室,让他逃过追杀,最终脱险。

临别,高柴问守门士兵:“你怎么会认得我?”士兵回答:“小人曾因犯法,被大人砍去一脚趾,所以认得大人。”高柴很吃惊:“今日危急,你正可报复我,为何反来帮我?”守门士兵道:“当初我见大人审理我的案子时,反复斟酌,想让我受轻一点的处罚。最后不得不判我时,我看到大人神色不忍而痛心,我知道大人是仁爱君子。我岂敢报怨?”

高柴回到鲁国,孔子听说这事后,对他既能维护法律尊严,又能以仁恕之心树立恩德的做法给予了表扬。

再后来,高柴去先办私塾,后开书院,传播儒学经典,其主要作品《子羔 》,弟子遍布陈、郑、宋、卫、蔡、楚、鲁、晋等国,为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赢得了各地百姓的敬仰。

高柴被历代称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因长寿129岁,也被尊为“中华寿圣”。其后裔以厚余堂作为堂号,其后裔广布于多地,现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东一顿村高氏、新驿镇茶棚村高氏及新驿镇西西顿村谢氏都是高柴的71代到77代直系后裔,西西顿村谢氏之祖为清朝后期由茶棚村高氏迁居而来,为感恩其姑父姑母养育之情由高氏改随姑父谢氏,但从血源上可考证这三支都是高柴在山东济宁兖州的嫡系后裔,记载历史详细可考可信。还有就是高柴的孙子高举,以祖父的名为姓,改名为柴举,从此高柴之孙高举的后代以柴为姓,是高柴后裔的重要一支。 (采选自《 世界儒商 》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