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许国璋)


在刚刚过去的期末考试中,很多学生唉声叹气,抱怨说自己的英语考得一点都不好。

比如:

  • 做完形填空时好多单词不认识,导致文不对意,选不出正确答案;
  • 做阅读理解时,由于文章太长,时间不够用,导致有一两道题没有做完;
  • 写作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突击方法却一点都不管用。考试前背的重点句型,换了一个作文背景后却不会用了;
  • ……

总之,考一次试,暴露出一大堆问题。至于原因,若要细究之,恐怕是孩子们没有找到适当的学习方法。


language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许国璋)(1)

那么,学好英语到底有没有秘诀?

其实有,也很简单――不外乎“勤奋努力” “学习方法”,但勤奋努力毕竟还是要靠个人,对比而言,要想进步,还要寻求适当的学习方法。

那么,学习方法有那些呢?

很简单,就四个字――无法无天!

用许国璋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language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许国璋)(2)

那么到底有哪些具体方法呢?总结了以下三点:

1.寻找单词记忆规律,扩大词汇量。

a. “看形发音”,便于记忆。

著名学者李振清认为:“中国文字与英语文字在结构上最大的差异是:中国文字以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为基础,因而图象符号重于一切。英语单词则不然。它除了有意义的字首字尾等词构因素外,其拼字与发音均有一定而相当严谨的对应规律。”

换句话说,对于一个不认识的汉字,我们根本不知道它如何发音;

但是对英语单词而言,可以根据它的字母读出它的发音,便于记忆。

language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许国璋)(3)

b. 善于总结有相同汉语意思的单词。

比如“强调”这个单词,可以有“highlight”、“compliment”等词;表示“认为”的可以有“think”、 “consider”、 “deem”等词。

熟练的掌握一些“同义词”,在做阅读理解时,可以知道“同义替换”的知识点在哪;

写作时,用同义词中的“靓词”替换那些老生常谈的单词,有助于提高作文等级。


language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许国璋)(4)


c. 结合语境法记忆“同形不同义的单词。

有些单词看起来长的很像,比如“bald(秃头的)”、“ballet(芭蕾)”、“balcony(阳台)”,令人傻傻分不清。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这些单词放在一个具体语境里,比如:

“A bald man was playing ballet at the balcony.一个秃头的男人在阳台上跳芭蕾。”

这样记忆的话是不是更容易呢?

如许国璋先生所言,利用不同方法,巧妙记忆,还是很有必要的!


language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许国璋)(5)


2.利用“一点两关键”,突破长难句。

田维新先生强调说:“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一段艰苦的历程,必须要有恒心、耐力与勇气,才有成就的一天。”

学英语亦如此,只要掌握其中的学习技巧,考高分便指日可待。

对于很多同学而言,长难句的分析是自己的一大痛点,那么,长难句该怎样分析呢?不妨试试下列方法:

(1) 结合标点符号,给句子分层次。

(2)长句化简。结合句子结构,提炼出主语和谓语,删掉修饰成分。

中文句子大多是“从左到右”结构,即修饰语比如定语和状语,多用在句子中间或者左边。例如:

她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女孩。

在英文中,多放置在后半部分,比如:She is a girl,who is smart and lovely.

因此,可以利用这点差异性,来提炼出句子的主干,降低阅读难度。


language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许国璋)(6)


(3) 利用句子功能,准确辨别其在段落中所起作用。

比如“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It's...that...”引导的强调句。

通过识别出它们在语篇中所起作用,可以准确定位段落重点位置,降低理解难度。

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功能性句子的套用,来提高作文分值。

3.有效阅读,提高做题速度。

对考试而言,时间就是金钱。但由于缺乏考试技巧,很多同学在做题时会一句一句地翻译所有的单词意思。

长此以往,便把很多“金钱”浪费在了英语阅读理解题中。

罗兰曾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有略读与精读之分,略读重其量,要广泛涉猎,精读重其质,要深究熟读。”

对此,不妨试试下列方法:

(1)结合时态,善用时间线索法。

比如阅读一篇英语文章时,不妨先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把每个段落代表不同时态的动词标出来。

这样在做文章后面的题时,便可以准确定位到相关段落,然后利用排除法,把不符合句子时态的选项排除掉。

language语言学家(语言学家许国璋)(7)

(2)对比论证,区分读者思维与出题者思维。

对于一个英语段落而言,出题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出题者往往会考查那些同学们不易关注到的点。

所以,不妨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可能出题的地方,两者对比论证,提高做题准确率。

许国璋还言:“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教授陆谷孙则强调学习时“输入”与“输出”的重要性。


相信大家在掌握了这些技巧之后,通过勤加练习,不断地“输入与输出”,再次做题时也会事半功倍的!


本文由精通7门外语,大师季羡林:语言各不同,方法可通用,这1点很关键

4岁女孩懂6门外语,当英语老师的母亲说:非天才,只是用对了方法

从世界名校退学,做中国网红,掌握10门外语的日本学霸,此举为哪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