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美食散文(散文人间美味武昌鱼)

多年以前,我在沿海某城市旅行,便饶有兴致去参观了那里的一家水族馆。水族馆临海听涛,装饰很美,也很阔气,江河湖海的代表性鱼类基本都囊括其中,令人目不暇接。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走到了本家极为熟悉的武昌鱼玻璃缸前,便心头一喜。可是,当一眼看到玻璃缸旁边一行说明文字如此写道“武昌鱼,原产于长江中游南岸某市”时,却又心头一闷。唉,我的乖乖,虽然本家武昌鱼名声大到了这临海听涛的水族馆,其原产地“长江中游南岸某市”的“名声”竟然在这里被“某”了一回。

昆明美食散文(散文人间美味武昌鱼)(1)

杨占先 摄影

徜徉在沿海某城市的水族馆,我目睹着玻璃缸里原产于“长江中游南岸某市”的武昌鱼,发呆了半天,也凝思了半天。

(一)

闻名遐迩的武昌鱼,大名鼎鼎的武昌鱼,原产于“长江中游南岸某市”,这座“某市”到底在哪里?

这就得从“武昌”之名的渊源说起。现在,人们大多只知道湖北武汉有个“武昌区”,上溯到早些年,武汉下面还有个“武昌县”,只是这个“武昌县”早已被改为了“江夏区”。殊不知,在武汉周边、鄂东一带的“长江中游南岸”,有座今名为鄂州的省辖市,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古武昌”。

公元221年,三国东吴孙权把目光投向“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襄汉”的“鄂县”(今湖北鄂州市),并将统治中心自公安(即今湖北公安县)率军迁至此风水宝地,取“以武而昌”之意,把这个原来叫“鄂县”的江南小城,改作了“武昌县”,使这里成为了历史上最早的“武昌”。

为了提高“武昌”的地位,拱卫统治中心,孙权还设了“武昌郡”,以其管辖武昌及周边的下雉(今江西瑞昌县)、浔阳(今湖北黄梅县境)、阳新(今湖北阳新县)、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沙羡(今武汉江夏区)等六县。同年8月,孙权在此延请工匠,号令军民开始修筑城池,营造宫殿。公元229年4月,孙权便在这个“武昌”正式即位,宣告称帝,定国号“大吴”,改年号为“黄龙”。定都武昌,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为了巩固东吴在长江中游的统治,孙权仍坚持以水军立国的宗旨,利用百里樊湖(今梁子湖)和天然良港(今长港),训练水师。

因此前的“鄂县”,地广人稀,生产落后,经济萧条,为繁荣“武昌”经济,孙权又下令从建业(今南京)移民1000多户人家来到武昌(今鄂州),既有王亲贵族、富商地主,又有能工巧匠,他们举家迁来“武昌”,有的还带着奴婢、徒附。这期间,孙权有个嗜好,爱打猎,喜欢喝酒。而“武昌”盛产的鲜鱼,自然就成了孙权喜爱的下酒菜了。

至于孙权最喜欢吃“武昌”的哪一种鱼,现在无从考证。但可以断定的是,这鱼产于古“武昌”,是一种“味美于他处”的鲜鱼。只是后来,由于“吴国”在这个“武昌”把持长江中游的统治已趋稳固,便于同年9月即迁都“建业”(今南京市),仅委派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在“武昌”,且以“武昌”为陪都。之后,265年9月,东吴末帝孙皓又曾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只是迁建都城大兴土木,人们劳役繁重,而吴国的官僚地主更不愿背井离乡。266年12月,孙皓只得又还都了“建业”。

东吴立国60年间,孙权、孙皓建都“武昌”共计10年,其余时间都以“武昌”为“西都”。自孙权在此建都至清朝的1600余年间,鄂州这地方便一直称“武昌”。而在两晋时,“武昌”兼为郡、县治所。隋朝时,隋文帝一度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这一下就废了三国时的“武昌郡”,但仍然保留了三国时的“武昌县”,戏剧性的情节是:在当年的“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设置了“鄂州”,而这个三国时的“武昌县”又归属于“鄂州”。到了唐朝后期,又开始设置“武昌节度使”,却驻在“江夏”。到了元、明、清三朝,又先后设了“武昌路”、“武昌府”,且开始了以“江夏”为“武昌路”、“武昌府”的治所。如此这般,就让当年的“江夏”兼有了“武昌”、“鄂州”二名。

岁月一页一页匆匆翻过。1913年(民国二年)废了府制,便改了“武昌府”所在地的“江夏县”为“武昌县”;次年又将原三国时的“武昌县”改为了“鄂城县”。“武昌”一名,从806年开始一变为二,到最终移到了“江夏”,共计经历了1100余年。

说了这么多“武昌”之名的演变,落脚点还是为了说清楚“武昌鱼”原产地到底在哪里。其实,早在三国东吴时期,因几次迁都在“武昌”与“建业”之间迁来迁去,给东吴朝廷上下造成了一片“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的怨艾之声,于是民间就流传了一首童谣,中间有两句如此唱道:“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童谣虽说流露了一些从“建业”迁来“武昌”的迁客想家心情之切,但恰恰又表达了“武昌鱼”比“建业水”好。在这种情形之中,东吴左丞相陆凯在“武昌宫”斗胆上疏,并引此童谣为据,力劝孙皓再次迁出“武昌”。再到后来由于有这首童谣的“记载”,后人在对“武昌鱼”的认识和命名上,根据产于古“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肉质腴美等特点,非常智慧地把这里的“团头鲂”命名为“武昌鱼”。

昆明美食散文(散文人间美味武昌鱼)(2)

(二)

厘清了“武昌鱼”原产地在如今的湖北鄂州,但世人对鄂州“武昌鱼”的认知还是“一头雾水”。鄂州的前身,早在秦代就是“鄂县”,在三国时改为“武昌”,在民国三年(1914年)起由“武昌”之名改为了“鄂城”。直到1983年秋,老“鄂城”才又被组建成了现在的省辖鄂州市。

鄂州是当今全国为数不多的“百湖之市”,159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的湖泊竟有100多个,境内的梁子湖又是湖北水容量最大的湖泊。

1955年2月至1957年底,华中农业大学原水产系主任易伯鲁等30多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驻了鄂州梁子湖湖心梁子岛。他们在这里连日带夜,餐风露宿,进行新中国首次大型湖泊鱼类研究。也就是在这期间,易伯鲁与同行们发现:这梁子湖所有的鳊鱼中,除有记载的三角鲂和长春鲂外,有一种鳊鱼是以往任何文献上都没有记载过的。易伯鲁便将这一新物种命名为“团头鲂”。他本人也因此被学界称之为“武昌鱼之父”。

此后,国内外学者一致公认:“团头鲂”的模式标本出自梁子湖。

宝剑锋从磨砺出。后来,在这支研究队伍中,先后产生了刘健康、王祖熊、蒋一珪、曹文瑄、朱居宏、陈佩薰、伍献文、沈蕴玉等8位中科院院士。其中,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曹文瑄成为了武昌鱼习性研究的奠基人;女科学家柯鸿文成功驯养武昌鱼,开创了我国土著鱼类驯化养殖的新纪元;杨干荣教授为武昌鱼制定了国家标准,并让武昌鱼养殖走上了规模化养殖轨道。正因如此,鄂州武昌鱼也就成了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鱼类种名,同时,也是我国水产科学工作者人工驯化成功的第一条鱼类。

1967年7月13日,率先命名“团头鲂”的易伯鲁在《关于武昌鱼》一文中如此向世人介绍道:“在鳊鲂鱼类中,有一种团头鲂是梁子湖的独特品种,梁子湖水从鄂城(今鄂州市)樊口镇入大江,樊口镇便成了这种鱼的集散地。梁子湖除出产团头鲂外,也盛产三角鲂,而被称为武昌鱼的,当初也可能把三角鲂包括在内,不过三角鲂在我国其它湖泊中也有出产,如果要正名分,那么武昌鱼就应当归团头鲂所专有,不应把另外两种在全国分布很广的鳊鱼称为武昌鱼。”该文在权威专业刊物发表后,《羊城晚报》进行了全文转载;《辞海》等权威工具书及《中国鲤科鱼类志》等权威著作中亦记载:“武昌鱼,学名团头鲂,原产于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梁子湖。”

其实,在这一时间段以前的1964年1月24日,《人民日报》就已经在“农业知识”板块,以《淡水养殖的优良鱼种——团头鲂》为题,浓墨重彩介绍了鄂州“武昌鱼”。此文开篇写道:“团头鲂又叫团头鳊,是鳊鱼的一种。誉满江南的“武昌鱼”,就是湖北鄂城出产的团头鲂和三角鲂。这种鱼虽然有许多优良特性,但是直到1955年才为水生生物科学工作者确定为淡水养殖的优良鱼种。“

武昌鱼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良淡水鱼类和草食性经济鱼类,适宜于静水性生活,其体形优美,呈扁平状,背部隆起明显,背后肚薄,头和口较小,尾部宽而短。武昌鱼的优良,则主要体现在骨少、肉多,脂肪丰富,味道鲜美。其生长速度也较快,即便在池塘饲养的条件下,武昌鱼当年即可长到八两以上。如果在有微量流水、茂密水草、软泥底质等条件,武昌鱼就较容易产卵,等等这些,都是武昌鱼鱼种优良的特征。

昆明美食散文(散文人间美味武昌鱼)(3)

(三)

鄂州武昌鱼,学名团头鲂,亦称樊口鳊鱼,上古称“鲂”。早在三国时,武昌鱼还有个别称,叫“缩项鳊”。《说文》里称鯾,江东一带呼“鲂”为“鳊”,即称“鳊鱼”。鳊鱼按现在的分类有三种,民间趣称之为“鳊鱼三姐妹”,即三角鲂、长春鳊、团头鲂。而三角鲂和长春鳊分布又很广,我国的大江、大河、湖泊都有天然生长,而团头鲂则主要产于湖北境内,尤在鄂州最多,且以产于鄂州梁子湖及与长江连接处为盛,故古时就留有“樊口鳊鱼甲天下”的记载。在《湖北通志》中,还有如此记述:樊口“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民置罾捕之,味肥美,余亦较胜别也。”此外,在鄂东有民谚说:“黄州的豆腐,巴河的藕,樊口的鳊鱼,武昌(今鄂州)的酒。”可见,樊口鳊鱼,也就是鄂州武昌鱼,在民间声名远播之盛。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诗经 · 衡门》里就曾写道:“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可见古人“食鱼”之早、识“鲂”之先。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述:“(鲂鱼)味甘、温、无毒。主治调胃气,利五脏。和芥食之,能助肺气,去胃风,消谷。”

不久前,鄂州一位文史专家从湖北省博物馆拍摄回一张照片,用微信转发给我。照片上是一条2400多年前的战国鳊鱼,释文介绍是2014年在位于湖北荆州中学准备乔迁新居动工新建校址分布古墓群中发掘出来的,且经检测显示,这条鳊鱼体内有大量盐,从鳊鱼表面看,仅显得发黑,并没有任何腐败迹象,形状也完好无损,专家推测为战国楚墓的腌制后的陪葬品。

从这座楚墓中,专家们还发现了大量武器,如弓箭、铠甲、刀枪等,进而推论这座楚墓应该是一座将军墓。专家们还发现了更多陪葬品,如酒壶、青铜器等,此外,还发现了这条干鳊鱼。紧接着,文物专家们就立即将干鳊鱼带回到研究所进行悉心研究,他们定下结论,称这条干鳊鱼并不是普通的陪葬品,而是古人留下的祭品。有趣的是,湖北省博物馆在前不久还将这条干鳊鱼作为荆楚饮食文化的一件代表性展品,让其成为了观众争相观看的一件“网红文物”。

当然,战国时的“干鳊鱼”,未必就是当今的“武昌鱼”。但至少说明,鳊鱼作为美食的一种,是有来龙去脉的。至于在三国东吴之后,“武昌鱼”的魅力确是有口皆碑。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家庾信诗云:“弱岭参顾问,畴昔滥吹嘘。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连盟翻灭郑,仁义反亡徐。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之八)。其诗直抒胸襟,就写出了对“武昌鱼”的深切情怀。

到了后来,写武昌鱼的文人墨客就更多了。如:唐代岑参诗:“汉阳客归悲秋草,旅舍叶飞悉不扫。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送费子归武昌》)。

当年,唐代诗人元结曾在“武昌”西山抔湖边的退谷隐居一年有余,对西山及“樊水”观察细致入微,他就写了不少刻画“武昌鱼”的诗,如:“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樊山当其南,此中有大回。回中鱼好游,回中多钓舟。漫欲作渔人,终焉无所求。” ( 《大回中漫歌八曲之一》)

宋代苏轼曾经被贬“武昌”对面的黄州,做了四年多“有职无权”的黄州团练副使,但常常泛舟渡江南来“武昌”,爬西山,走樊口,“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也常常诗兴大,如最初南来不久,就有诗言:“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后来,他泛舟南来的次数越来越多,食武昌鱼,饮潘生酒,还写了不少刻画武昌鱼的诗,如:“晓日照江面,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食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筋涕纵横。”(《鳊鱼》)

还有,宋代王安石也写了:“昔人宁饮建业水,共道不食武昌鱼。公来建业每自如,亦复不厌武昌居。武昌山水今可想,绿水逶迤姻苍莽。白鸥晴飞随两桨,岸荠茸茸映鱼网。投老留连陌上尘,思君一语可由汪。”《寄鄂州张使君》

还有,宋诗人苏洞的诗:“紫髯何事忽迁都,只应翻忆武昌鱼。”(《金陵杂兴》)宋代范成大的诗:“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鄂州南楼诗》)。元代马祖常的诗:“携幼归来拜丘陵,南游莫忘武昌鱼。”(《送宋显示夫南归》)。明代何景明的诗:“少年佐郡楚城君,十郡风流尽不如。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送卫进士推武昌》)。明代汪玄锡的诗:“莫道武昌鱼好食,乾坤难了此生愁。”

到了清代,文人梁鼎芬还因喜食武昌鱼,就曾将其书房取名为“食鱼斋”。

昆明美食散文(散文人间美味武昌鱼)(4)

(四)

一条“武昌鱼”,被如此众多的文人墨客“吹捧”,有的“终忆”、“倍忆”、“翻忆”,有的感言“回中鱼好游”,有的咏叹“武昌鱼好便淹留”,有的劝慰“南游莫忘武昌鱼”,自然让“武昌鱼”的美名一代代发扬光大到了极致。

1956年5月31日一早,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从长沙来到武汉视察。他还有个爱好和愿望:畅游长江。

当日稍事休息后,他就驱车到了汉口江汉关军用码头,再乘“武康”号轮船察看了正在施工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情况。在船舱里,毛主席听取了大桥工程局局长的汇报,中午在船上就餐。下午2时左右,在几名游泳健儿陪伴下,毛主席从武昌蛇山长江大桥8号墩附近下水,他入江躺在江面,时处浪峰,时落波谷,坦荡自然。在共游了两小时零三分后,才在汉口谌家矶登船休息。

当天,就在渡船上,厨师杨纯卿为毛主席做了四道小菜,一道“清蒸武昌鱼”。餐前,毛主席特嘱咐:“不许蒸大鱼。”言意吃不完就浪费了。厨师杨纯卿即挑选了一条一斤多重的武昌鱼,剖好洗净,就把拍好的姜块和葱结铺在鱼盘子里,再将两根筷子放在鱼盘两端支撑起鱼身,鱼身上铺了一层猪网油,又铺了姜片和葱段,待蒸好了后,又放上烧好的冬菇和火腿。正是这条不同寻常的“清蒸武昌鱼”,给毛主席留下了极深印象,加之前后三次畅游长江,大大焕发了毛主席的诗情。

6月2日上午,他又到长江畅游了一次,并对身边随行人员感慨地说:“这是多么好的游泳场所,应该号召人们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有些人害怕大的东西,美国不是很大吗?我们碰了它一次(指抗美援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从5月31日到6月3日之间,毛主席一共在长江畅游了三次。这长江三游,游出了“诗兴大发”,夜深之时,他便在武汉下榻的东湖南山甲所欣然写出了著名的《水调歌头 · 长江》(后来,发表时题目改成了《水调歌头 · 游泳》)。其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在词句上借用了三国时的“童谣”,而在内容上则是完全的翻新。这一翻新,便使“武昌鱼”更加名噪天下,蜚声海内外。兴情之中,毛主席还将诗稿特地抄写了一份,吩咐秘书叶子龙将诗稿送给为他做饭的厨师杨纯卿做个纪念。1957年春天,《诗刊》创刊号就征得毛主席同意,发表了他的这首词。

“武昌鱼”闻名遐迩了,可“武昌鱼”的原产地在鄂州,世人大多还是不清楚。1986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如此注释了“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鲂或团头鳊。”这样一来,就说清了“武昌鱼”与“武昌”的关系,也道明了“武昌鱼”到底是哪一种鱼。

昆明美食散文(散文人间美味武昌鱼)(5)

(五)

无疑,有了毛主席的激情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传播,武昌鱼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也就更加声名远播。

1966年4月8日,上海《新民晚报》在头版以《“武昌鱼”已在十三个省区由人工养殖》为题载文推介鄂州武昌鱼:“一种少量生长在长江中游湖泊中的野生鱼类——团头鲂,经过鱼类研究人员的驯化试验,现在已经在湖北、江苏、浙江等十三个省(区)的养殖场开始养殖。”该文还推介说:“团头鲂是鲂鱼的一种,属鳊鱼类。鳊鱼和鲂鱼肉肥味美,自古闻名。早在三国时代誉遍江南的“武昌鱼”,就是指湖北鄂城县(古称武昌)樊口镇附近梁子湖所产的鳊鲂。“

1998年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全国城镇私营经济研讨会,地点就在广州天河北路的中国市长大厦,不料在报到登记时,会务人员竟问起我“鄂州市在哪里”,当时我就想,鄂州该对外加大“吆喝”的声音了。但在广州会议期间,这个全国性的会议代表几乎每天中晚餐的餐桌上都摆上了咱鄂州的“武昌鱼”,而“武昌鱼”能被摆上广州这座南方大都市的餐桌上,也说明了“武昌鱼”在外面还是很有“名堂”的,只不过还有许多人对这条有名的“武昌鱼”原产于咱鄂州,不甚了解。

2004年7月,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湖北省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在鄂州成立,这也是全国唯一以鱼类命名的国家级原种场,同时,还在鄂州梁子湖划定了一个5000亩面积的武昌鱼原种基因保护库。以后,每年5月,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就在梁子湖武昌鱼原种基因保护库投放约1000个鱼巢,供武昌鱼自然产卵,以确保更多合格的武昌鱼鱼种进入苗种市场。2009年,国家工商总局认定鄂州梁子湖武昌鱼为原产地地理标志,这就意味着鄂州武昌鱼从此被贴上了“正宗”原产地的标签。2010年,鄂州武昌鱼又经国家工商总局评审为“中国驰名商标”。

一座城,一条鱼,已被世人瞩目。2007年,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在湖北举办,其吉祥物“晶晶”、“楚楚”中的“晶晶”,寓意就是鄂州“武昌鱼”。央视《走遍中国》《记住乡愁》《远方的家》《航拍中国》《三国的世界》等经典栏目组,先后多次对鄂州武昌鱼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及相关人士进行拍摄报道,全国各地各类媒体也纷至沓来,访武昌鱼基地,讲武昌鱼故事。

鄂州人顺势而为,精心打造武昌鱼品牌,先后创办“武昌鱼酒厂”、“武昌鱼酒店”、“武昌鱼旅游超市”、武昌鱼“富农食品工业园”等诸多品牌基地,仅鄂州“富农食品工业园”基地武昌鱼系列产品就先后获得“湖北品牌”、“湖北省著名商标”、“荆楚优品”、“金奖农产品”等,还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鄂州还先后涌现出了武昌鱼养殖行业的“鱼博士”周启才,水产专家科技特派员徐兴川、武昌鱼文化研究专家艾三明、武昌鱼特色食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家刘继平等众多精英人士。如今,鄂州武昌鱼养殖面积已发展到42万余亩,加工销售企业已发展到18家。

武昌鱼好便淹留。如何多养武昌鱼、养好武昌鱼,如何把武昌鱼做出更好的口味、做得更好吃,已成为鄂州人矢志不渝追求的重大课题。好在鄂州梁子湖湖内水生植物有17个群落,水深2.53米处最为茂密,生物量每平方米达12万个,这些生物为武昌鱼的生长提供了特殊而丰富的天然饵料,也使走向餐桌上的武昌鱼能永葆一种湖乡独特的营养美味。当下,武昌鱼烹饪已经成为鄂州大大小小酒店美食文化的一道奇葩,成为“楚宴”、“鄂菜”的一席佳肴。2013年,中国烹饪协会组织专家来鄂州实地观摩考证,特授予鄂州为“中国武昌鱼美食之乡”称号。

如今,鄂州武昌鱼已经走向了大江南北的餐桌。不论是清蒸武昌鱼,还是红焖武昌鱼、酱烧武昌鱼等,林林总总,其做法仅在鄂州武昌鱼美食烹饪大赛中就演变出了百余种之多,色香味俱全,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是做鄂州人,还是做鄂州客,人间美味武昌鱼,都会让人在心中刻下美好的记忆。

昆明美食散文(散文人间美味武昌鱼)(6)

庞良君

现供职于湖北省鄂州市委宣传部。第四届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昆明美食散文(散文人间美味武昌鱼)(7)

先后在《湖北日报》《芳草》《长江文艺》《长江日报》《长江丛刊》《诗歌报》《杂文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等全国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800多首、散文300多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200多篇。已出版诗集《母亲河》、散文集《山外山札记》等6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