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

欢迎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1)关注“江西地名研究”

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

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2)

文/孙晓竹

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3)

内容提要:地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现象 , 它反映了地与物 , 地与人关系的意义 。地处西南 “竹文化圈 ”的贵阳各方面都受到竹文化的影响 , 在地名演变中蕴含了大量竹文化因素 。

关键词 :贵阳 地名 竹文化

地名即一个地区的名称 , 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现象 , 它不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 , 它还具有反映地与物 , 地与人关系的意义 。我国竹子种植地域广泛 , 品种众多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指出 , 中国文化是 “竹的文化 ”;英国中国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也指出 , 中国文明是 “竹的文明 ” 。以竹命名地名是很常见的现象 。我国西南部不但是亚洲竹子的主要起源地 , 也是现代竹子的分化和分布中心 , 生活于此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淀出深厚的竹文化 , 由此产生了西南 “竹文化圈 ”。本文拟就地处西南 “竹文化圈 ”内的贵阳地名中所蕴含的竹文化展开探讨 打开一扇了解贵阳地名的窗口 。

地处西南 “竹文化圈 ”的贵阳市 , 位于贵州省中部 , 习惯上称之为 “黔中腹地 ”, 平均海拔 1250米 , 跨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北连川渝 南临广西 , 东接湖南 , 西通云南 。是沟通西南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 自古就是各民族交流融合之地 。目前居住着汉 、苗 、彝 、侗 、布依 、土家等 37个民族 。贵阳属高原性季风气候 , 年均气温 15.7℃。气候温和湿润 , 雨量充沛 , 湿度较大 , 适宜竹子的生长 。竹文化在贵阳历史发展中显示出重要意义 , 特别在地名的命名中中蕴含了大量的竹文化因素 。

今贵阳市别称 “筑 ”(注 :读音 [ zu35] ), 竹又是贵阳市的市树之一 (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4)1987年 9月 29日贵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 35次会议审议通过 , 将竹确定为贵阳市的市树 )。这些不是简单的巧合 , 而是说明竹与贵阳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 。从贵阳乌当人类活动遗址和猫坝 、洛湾 、太慈桥搜集到的磨制石器来看 , 贵阳地区早在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 。春秋时期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6年 ), 贵阳地区属古代西南土著濮人建立的牂牁国 。战国时期 (公元前 475年 -公元前 221年 ), 贵阳地区属夜郎国 。秦汉时期 (公元前 221年 -公元 220 年 )贵阳属于牂牁郡 , 牂牁郡下辖十七县 , 至于贵阳属夜郎县还是且兰县 , 至今尚无定论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 220年 -公元 589年 )贵阳行政隶属大致与秦汉相同 。

秦汉时期的贵州 , 不仅有郡县 、郡国的存在 , 还有不少部落联盟国家 , 夜郎就是其中之一 。在贵州境内至今流传着的夜郎王的故事 , 就先见于史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5)书记载 。《后汉书 ·西南夷传 》:“夜郎者 , 初有女子浣于遁水 , 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 , 闻其中有号声 , 剖竹视之 , 得一男儿 , 归而养之 及长 , 有才武 , 自立为夜郎侯 , 以竹为姓 。武帝元鼎六年 , 平南夷为牂牁郡 , 夜郎侯迎降 , 天子赐其王印绶 , 后遂杀之 。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 , 甚重之 , 求为立后 。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 , 乃封其三子为侯 , 死 , 配食其父 , 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祠也 。” 从中可以看出古夜郎竹子丛生 , 以竹为图腾崇拜以及 “只知其母 , 不知其父 ”的母系氏族的痕迹 此项记载实际源于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 》 , 时在 1600多年前 。后来 , 贵州陆续就有了在各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关于竹王的传说 。如黔西布依族 , 织金布依族的 《竹王的传说 》:威宁彝族的 《竹的儿子 》, 长顺苗族的 《夜郎王 》等等 。但传说均不能代替信史 , 前人已有论述 , 在此不赘 。

司马迁的 《史记 · 西南夷列传 》称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 , 夜郎最大 ”。在西南夷君长中 , “独夜郎 、滇受王印 。”较之于滇 , 夜郎王印至今仍未发现 , 因此夜郎竹王城何在仍是一个迷 。明清时期 , 有人认为贵阳即是竹王城 。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 (公元 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6)1598年 )的贵阳名胜甲秀楼前有旧联曰 :“丞相祠前一川静 , 竹王城外此楼高 。”清刘藻 《柳梢青 ·甲秀楼远眺 》中也说 :“岸草汀沙 , 竹王城外日西斜 。”这些虽然不能作为贵阳就是竹王城的直接证据 , 至少说明贵阳城市发展中受到竹这一文化因素的影响颇深 。现在生活在贵阳的布依族仍然有着崇拜竹子的习俗 布依族普遍认为 :“人的诞生以竹保佑 ” 、“人的灵魂从竹而来 ”、“独子与竹为伴 ”、 “年老随竹升天 ”等等 。布依族在祭祀祖先时吟唱的 《祭祖经 》中有这样的唱词 :“尊敬的祖宗啊 , 请你从那竹中来 , 来享受儿女的酒和鱼 。”而布依族即是前文竹王传说中提到的僚人后裔 , 可见竹在贵阳各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 。

唐至五代时期 , 贵阳被称为矩州 。矩州建立者谢龙羽为牂牁大姓 , 是生活在贵阳附近的少数民族 。这一时期矩州与中央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7)政府之间还是一种若近若离的关系 。五代期间 (公元 907年 -公元 960年 ), 彝族安氏先民乌蛮 (亦称 “卢鹿族 ”或 “罗罗族 ”)的首领主色率兵攻打矩州 , 矩州谢氏政权消亡 , 矩州被改名为黑羊菁 。“菁 ”是方言 , 意思是 “山间的大竹林 ” , 这与贵阳地区盛产竹子这一特点是吻合的 。主色自己居住在贵阳城北三十里的石人山 , 派儿子若藏守卫黑羊菁 。宋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8)太祖开宝七年 (公元 974年 ), 统治贵阳的彝族默部首领普贵及其子内附 , 宋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9)太祖在 《敕普贵书 》中说 :“惟尔贵州 , 远在要荒 。”这是 “贵州 ”首次见于文献记录 直到明永乐年间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前 , 今贵阳市区大多数时间都被称为 “贵州 ” 。普贵归附后 , 成为黔西北名正言顺的统治者 , 此后 “罗氏鬼国 ”之名屡见于史册 。宋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10)太祖开宝八年 (公元 975年 ), 水东宋氏的宋景阳将乌蛮势力逐出黑羊菁 。宋王朝置宁远军蛮州总管府 , “以宋景阳为宁远军节度使 。蛮州总管府 , 夷语谓蛮为大万 , 州为谷落 , 因呼为大万谷落总管府 ”(见清道光 《贵阳府志 》 )。此后黑羊菁名称不复存在 。黑羊菁的中心在今贵阳市大十字一带 , 民国初年至上世纪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11)七八十年代 , 贵阳大十字附近确有一条小巷被称为 “黑羊井巷 ”, “井 ”应为 “菁 ”的音转 , 即为黑羊菁遗迹 , 后在贵阳城市建设中不存 。

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12)世祖至元十五年 (公元 1278年 )九月 , 罗氏鬼国主阿榨 , 西南番主韦昌内附 , 朝廷置宣慰司 、安抚司 ,隶四川行省 。至元十七年 (公元 1280年 )取 “顺服元朝 ”之意改罗氏鬼国地为顺元路 。至元十九年 (公元 1282年 )招降八番金竹寨 , 二十六年 (公元 1289年 )改金竹寨为金竹府 。今贵阳市的别称 “筑 ”即与此有关 , 受其影响 , 逐步形成贵阳别称 “筑 ”的雏形 , 而后世贵阳附近村寨以 “竹 ”、“筑 ”为名者多始于此 。前述贵阳别称 “筑 ”的读音并不是 “ zhù”而应该是 [ zu35] 。从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 , 其曰 :“筑 , 以曲五弦之乐也 。从竹 。竹 , 亦声 。”说明 zhū就是贵阳别称 “筑 ”的本音 , 又由于贵阳方言无翘舌音 , 因此读作 [ zu35 ] 。今读为 “ zhù”可能是受到现代汉语 “建筑 ”等词汇的影响 , 其实这里的 “筑 ”是 “築 ”的简体字 , 而贵阳别称 “筑 ”无繁简之分 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写的 。

宋代前期至明代中期 , 贵阳地区一直被称为 “贵州 ”。明洪武年间 , 将贵州改名为 “贵竹长官司 ”。万历十年 (公元 1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13)586年 ), 将贵竹长官司辖地和龙里卫平伐长官司辖地合并成立新贵县 , 成为贵阳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 , 存在了 109年 。贵州布政使司设立后 , “贵州 ”始成为贵州省名 。隆庆三年 (公元 贵阳风景来源(贵阳地名中蕴含的竹文化)(14)1569年 ), 设立贵阳府 , 这是 “贵阳 ”一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之始 。这一得名是由于 “山南为阳 , 山北为阴 ”的缘故 , 因位于贵山以南而被成称为贵阳 。

清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 1687年 ), 裁撤贵州卫 、贵州前卫 , 在两卫原管辖地设置贵筑县 。康熙三十四年 (公元 1695年 ), 又裁撤新贵县 , 其辖地并入贵筑县 。民国元年 (公元 1911年 ), 将贵筑县所辖地并入贵阳府 , 不久移县治于扎佐 , 后又移至息烽 , 至此存在 226年的贵筑县消失 。到民国 30年 (公元 1941年 ), 贵阳设市 , 又置贵筑县 , 县治移驻花溪 , 直到 1957年撤销 , 存在 16年 , 其所辖大部分地区都并入贵阳市 。

综上所述 , 竹文化对于贵阳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名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种地方史志资料表明 , 贵阳地区一直是竹子丛生的地方 。贵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明 《贵州图经新志 》记载 , 贵阳出产的刺竹 、筋竹最为著名 。明嘉靖 《贵州通志 》记载 , 贵阳出产的竹子有斑竹 、紫竹 、苦竹 、筋竹 、箭竹 、锦竹 、水竹 、丛竹 、凤尾竹 、潇湘竹 、画眉竹等 11种 。明万历 《贵州通志 》说 , 贵阳种植的竹子有紫竹 、锦竹 、丛竹 、凤尾竹 、罗汉竹 、筋竹 、水竹 、白竹 、苦竹 、实竹 刺竹 、潇湘竹 、画眉竹 、斑竹 、箭竹等 15种 。

竹被人们称为 “花木四君子 ”之一 。各族人民都十分喜爱竹 , 了解贵阳竹文化的历史 , 发掘贵阳竹文化的内涵 , 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贵阳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

文章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第2期

作者:孙晓竹

选稿:常宏宇

编辑:李露萍

校对:陈汶灵

审订:华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