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

江南有一座超过2500年依然城址未变的城市,它的历史沿革,可上溯至远古,它是夏禹治水、勾践复国的发生地,自古以来文采风流、名士如云,它就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21年的“东亚文化之都”浙江绍兴。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

原名越州与会稽的绍兴,南宋时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1131)改元绍兴,并沿用至今。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的绍兴,“城在水中立,水在城中行”,山水古镇、世家名士、戏曲书画、美酒美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造就了绍兴深藏骨子里既缠绵悱恻又刚毅不屈的风雅和风骨。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3)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4)

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

国人都知道陕西有一个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寝,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绍兴也有一个大禹陵,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也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禹做了皇帝以后,“巡守大越”时在此病故,故葬于会稽山下。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5)

绍兴公祭大禹陵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的儿子夏启首创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来到会稽,亲祭大禹。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曾经亲临绍兴祭禹。2006年,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6)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7)

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的大禹陵,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典风格建筑群,郁郁葱葱的会稽山旁依赫黄色的殿宇,屋群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气势宏伟。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大禹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8)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9)

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兰亭与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

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有一座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兰亭,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这里种植兰花,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已日(夏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并亲朋子侄41人聚会于此,喝酒作诗取乐。事后,王羲之将26人作诗37首汇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下了这次聚会的盛况和作者的观感。序文共324字,字字珠玑,这就是被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声名远播,流传千古。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0)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1)

兰亭几经迁址,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而后几经改建,于1980年修复成明清园林的风格。依山傍水,竹木掩映的兰亭,为一处幽雅的古典园林,景观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分为鹅池,乐池,小兰亭,流觞亭,御碑亭,右军祠,兰亭江,书法博物馆等8个景区,兰亭当仁不让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2)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3)

兰亭中心景点鹅池池畔,有一座三角亭,亭内立有一碑,碑上“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鹅池内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的传说。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便是小兰亭,亭中碑上“兰亭”二字,系清朝康熙帝御笔手书。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绍兴举办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已经成为绍兴的城市名片之一,届时海内外书坛名家雅集兰亭,切磋书法,泼墨挥毫,流觞赋诗,雅兴盎然。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4)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5)

“天下第一水石盆景”东湖

中国叫东湖的地方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湖北武汉东湖,还有一个就是浙江绍兴的东湖,如果说武汉东湖以辽阔大气著称,那么绍兴东湖就以小巧玲珑出名。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的绍兴东湖,与杭州西湖与嘉兴南湖并称为浙江省的三大名湖。绍兴东湖虽小,但因它以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被公认为罕见的“湖中之奇”。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6)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7)

绍兴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据说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自汉代以后,此山成了绍兴的一处采石场,至隋朝,越国公杨素为修越城,大举开山取石。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采石掏空的山下积水成幽潭,形成了长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湖。清末时眼光独到的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利用采石场进行了一番修整,遂建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和融秀、险、雄、奇于一体的江南园林。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8)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19)

身处东湖犹在画中游,景区内有陶公洞、仙桃洞等奇巧景观,还有如听湫亭、霞川桥、饮渌亭、桂岭、秦桥等的人工景点点缀其中,登高俯瞰或乘坐乌篷船悠游,都是感受东湖的最佳方式,而孙中山、毛泽东等许多历代名人曾经在此游览并留下众多的佳话和诗文,更为东湖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0)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1)

名人故里与故事

绍兴自古名人荟萃英才辈出,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哪方面的名人,绍兴籍的都占有相当比重,仅《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就收录绍籍名人500人以上。《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收录绍籍名人163人。虽然籍贯不是绍兴,但在绍兴出生或留下业绩与足迹的名人就更加多了,随便挑几个都是重量级的,如卧薪尝胆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的越王勾践、东汉思想家王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中国山水诗鼻祖南北朝谢灵运、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元代画家、篆刻家王冕、古代10大画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女侠、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文学家鲁迅等等。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2)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3)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4)

在众多的名人故里和留下特别历史遗迹的地方,有两个地方应该不要错过,一个是记载和见证陆游与唐婉生死不渝凄美爱情的沈园,另一个就是鲁迅先生的故里。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5)

现为国家5A级景区的沈园,前身是一个八百多年历史的宋代园林,原为南宋时期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园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古韵悠悠,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陆游娶青梅竹马的表妹唐琬为妻,婚后夫妻琴瑟和鸣感情甚好,谁知因婚后唐婉未能生育而被陆游母亲棒打鸳鸯劳燕分飞,11年后陆游与唐婉在沈园邂逅相见,陆游深感其情,怅然久之,酒后挥毫在沈园墙上写下著名的《钗头凤》一词。唐婉去世40年后,暮年的陆游再次重游沈园,依然难忘往日之情,再次挥毫写下了《沈园》二绝句,其实陆游在沈园写下的这两首诗,不过是他众多怀念唐婉诗词的其中两首。正因为陆游与唐婉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和感动人心的爱情诗篇,沈园成为生死不渝爱情的一种精神象征。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6)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7)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8)

离沈园不远的鲁迅先生故里,包括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祖居、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是广大游客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我们读书的时候,都曾经读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当你来到这里,古老房屋的砖瓦草木,都让人感到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29)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30)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31)

绍兴鲁迅故里是保护和延续绍兴古城的传统风貌的典型,保持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的生活意境,体现粉墙黛瓦坡顶青石板的建筑格调,并严格按中国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实施整体保护,体现了绍兴古城保护的完整性,被誉为中国名人故居保护的范例。鲁迅故里不但是5A景区,并且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32)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33)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3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和重要标识,而绍兴就拥有32处,这是历史悠久和文化昌盛的体现,绍兴是一个值得深度慢游细品的好地方,可以从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与温婉诗意的江南韵味。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35)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36)

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人文皆风雅)(3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