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健康监测和居家隔离有何不同 集中隔离居家隔离

一、集中隔离集中隔离是指: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及其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其他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应隔尽隔”人员在指定场所接受集中留观,由医务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安全的医疗及生活保障服务,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居家健康监测和居家隔离有何不同 集中隔离居家隔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居家健康监测和居家隔离有何不同 集中隔离居家隔离

居家健康监测和居家隔离有何不同 集中隔离居家隔离

为了科学精准开展疫情防控,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控制住疫情发展态势,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经过流调溯源信息及专业人员评判,有人会被要求“集中隔离管理”,有人会被要求“居家隔离管理”,有人会被要求“居家健康监测”,也有人会被要求进行“自我健康监测”。这些要求有什么区别?

一、集中隔离

集中隔离是指: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及其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其他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应隔尽隔”人员在指定场所接受集中留观,由医务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安全的医疗及生活保障服务。

健康服务要求:集中隔离期间,按要求落实各项检疫措施,每日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监测,配合落实核酸检测。隔离期间不得离开房间,不得相互串门,打开房门前需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好N95口罩),每日做好个人生活垃圾消毒和打包,定期开窗通风等。

二、居家隔离

居家隔离是指:暴露后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由于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或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不能进行集中隔离,或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实行居家隔离,所实施的医学健康管理。

健康服务要求:居家隔离要求单独居住(选择一套房屋里通风条件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房间),所在建筑、楼栋有独立并正常运行的化粪池,房间不能使用和其他房间共通的中央空调。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则需要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同一住所内共同居住人员均需一并全部实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且一律不得擅自外出,不得接受外人来访和探视。生活用品由社区或其他人员配送到户。配合落实核酸检测;严格做好健康监测,持续关注个人“健康码”、“行程卡”,每日至少开展2次体温监测,持续开展症状监测,并向所在社区管理人员每日报告健康状况;出现身体不适,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并配合做好后续防控工作。

三、居家健康监测

居家健康监测是指:对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人群实施的一种医学健康管理措施,要求被监测人在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健康监测。

健康服务要求:单人单间居住和生活,减少与家人接触,必要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密闭空间接触他人时,务必全程佩戴好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应做好个人防护,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详细记录活动轨迹。不参加线下会议等聚集性活动,不去商场超市、电影院、酒吧等密闭场所。配合落实核酸检测;做好个人健康监测,持续关注个人“健康码”、“行程卡”,每日至少开展2次体温监测,持续开展症状监测,并向所在社区管理人员每日报告健康状况;个人或家人出现发热(体温高于37.3℃)、咳嗽、咽痛、腹泻等身体不适,第一时间报告异常情况,并配合做好后续防控工作。

四、自我健康监测

自我健康监测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可正常上班、上学、就诊、考试等。出现发热、咳嗽、嗅觉味觉减弱等异常情况,及时到定点医院排查。

五、健康监测指南

物资配置。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保持通风。每天开门窗通风,或者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建议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如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立即洗手或手消毒。饭前便后、戴口罩前后,也应当洗手或手消毒。

共用环境消毒。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健康监测者单独使用的卫生间,可以每天消毒1次;如家庭共用卫生间,则健康监测者每次用完厕所均应消毒。厕所消毒应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000mg/L含氯消毒剂。

日常物品消毒。餐具、台面、门把手、电话机、开关、热水壶、洗手盆等日常可能接触使用的物品表面,可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消毒。健康监测者的毛巾、衣物、被罩清洗时,要单独放置,消毒后用清水漂洗干净。

生活垃圾处置。监测期间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每天清理。

来源:长沙市岳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校:叶子 小袁

审核:黄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