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群众惠民生活动(同参与共分享惠百姓)

服务群众惠民生活动(同参与共分享惠百姓)(1)

服务群众惠民生活动(同参与共分享惠百姓)(2)

同煤集团特厚煤层智能化开采。

服务群众惠民生活动(同参与共分享惠百姓)(3)

太重是国内唯一可以同时生产铁路车轮、车轴及轮对产品的企业。

服务群众惠民生活动(同参与共分享惠百姓)(4)

移动支付,便捷生活。

服务群众惠民生活动(同参与共分享惠百姓)(5)

太钢集团超长无缝钢管突破了无缝管规格极限,产品附加值高。

服务群众惠民生活动(同参与共分享惠百姓)(6)

我省杂交谷高产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效果显著。

轻点鼠标 遥控采煤

9月1日早7点,同煤集团塔山煤矿公司综采二队机电队长曹福龙正驾驶着自己的汽车,行驶在宽敞的塔山煤矿工业园区的柏油路上。

曹福龙今年41岁,是名副其实的“矿三代”,父亲、爷爷曾经是奋战在煤矿生产一线的老兵。2000年,他“子承父业”,从部队复员成了同煤集团的一名普通矿工,2007年他成为同煤集团第一个千万吨矿井——塔山煤矿公司综采队一名电工,几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从电工到班组长再到机电队长的“三级跳”。

8点整,穿着干净整洁工作服的曹福龙来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千万吨级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开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工程——8222综采工作面智能操作台前。随着他通过4G可视通信设备发出指令,没过几秒,通信设备传来响应声,各部位巡视人员陆续通过井下4G可视通信电话向指挥中心确认后,他轻点鼠标,大屏幕上显示的采煤机、运输机、转载机等井下综采设备相继开始联动运转。没有飞扬的煤尘,也没有机械的轰鸣,更没有密集的采矿工人,仅仅在监控屏幕上各类数据的跳动间,滚滚乌金便离开地底,不断奔向了地面。

“花园式矿井、智能化采煤,综采队每班不到8人即可完成生产任务,这些现代化的煤矿生产环境和方式,对于爷爷和父亲那两代矿工来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曹福龙说,“刚上班时,乘坐罐笼深入百米井下,那时候要想多出煤,就得多出力、多流汗,而且大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人们一说煤矿工人就是‘傻大黑粗’。现在,入井乘坐无轨胶轮车,巡检有智能机器人,采煤可以远程遥控,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产量却是以前的十几倍,矿上每年招聘的人员也从本科生变成了硕士生,今年还有两个博士生,煤矿工人在我们这里变成了受人追捧的职业。”

曹福龙的经历,正是同煤集团从机械化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快速跃进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同煤集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矿山不像矿山,倒像是公园,采煤工人不再“黑脸”,而是开着汽车、操作着电脑就可以采煤的“白领”。曹福龙感慨万千,他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好年代,更想着要继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争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矿工。

谷子生产全程机械化

金秋时节,正是山西小米收获的季节。在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伴着收割机的隆隆声,一垄垄成熟的谷穗纷纷“喂入”收割机,长40多米、宽约6米的谷子地10多分钟便收割完成。

“往年这片地,需要我们老两口花两三天时间才能把谷穗收完,现在有了收割机,收谷再也不用愁,省时又省力。”南庄村村民刘庆余说。“过去山西农民种谷子一直是‘播种靠摇耧,收割靠镰刀,掐穗靠爪镰,脱粒靠碌碡’,以人工为主的传统谷子生产方式费工费时,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谷子产业的发展。”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谷子)首席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郭平毅说,“如今随着谷子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谷农再也不用辛苦地弯腰挥镰了,山西的谷子种植效益也开始显著提升。”

1980年,郭平毅留校任教之初,农大师生人手一把尺子一杆秤,扎根到田间地头,开展科学研究。条件简陋,科研精神却不低。谷子耐旱,但品种生育期短、产量不高,增产又有限,再加上谷子种植要整地、施肥、播种、间定苗、除草、中耕、收打、晾晒等,各环节劳动力投入都比较大。郭平毅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引进良种、改善技术,通过旋耕、平地、覆膜、穴播、覆土、镇压一体化穴播机和精量化免间苗条播机实现了人工不间苗、人工不除草、人工不锄地、人工不割谷,使谷子生产基本达到了全程机械化。

“围着老百姓转,做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郭平毅说,“农业为科研出题,科研为农业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郭平毅团队把实验室建在田野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先后在忻州市繁峙县、定襄县,晋中市寿阳县、榆次区,大同市广灵县等地实现了谷子全程机械化生产,获得了谷子千亩连片、平均亩产过千斤的喜人成绩,彻底改变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方式。如今,像郭平毅团队为农民量身打造的农业技术还有很多,它们就像一个个带不走的“科技哨站”,扎根在三晋大地,把先进技术变成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从理解科学到参与科学

9月12日,一年一度的阳泉市2019年全国科普日拉开了帷幕,活动现场,垃圾分类知识竞答吸引了全市200多名不同行业的科普志愿者参加。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阳泉市科协干部冯静在现场亲身体会到了群众对科普知识的欢迎与期待。

2004年,冯静来到市科协普及部工作,每逢重大节日,阳泉市科协都会组织市级各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事业科协到广场,通过悬挂横幅、设立展板、发放资料、摆放咨询台等方式开展宣传。随着时代发展,科协工作逐步走上信息化轨道,冯静的科普宣传方式走向信息化,依托微信、微博、户外电子显示屏、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媒体设备来开展。特别是中国科协近年来开展的“科普中国”品牌推广活动,使乡村e站、社区e站、学校e站逐渐覆盖到了最基层的单位,打通了基层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走上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让科普工作真正深入基层、服务大众、惠及民生,提升了不同人群的科学素质。

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期间,科研机构、大学竞相开放,丰富科普资源,小学增设科学课程,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科普科幻作品种类丰富多样,质量明显提高,科协组织成为科普主要社会力量。

在冯静组织参加的科普宣传中,展出资料和内容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开展宣传,资料内容大多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常识,且印刷质量很一般。而现在的宣传内容丰富了很多,紧贴时代前沿、回应百姓关切,航天科技、人工智能、5G技术、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科技热点及环境保护、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焦点问题应有尽有,很受大家欢迎。科普工作正全力打造全域科普体系,做实全领域行动,做细全地域覆盖,做精全媒体传播,让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普活动真正惠及大众。

老科研人员的初心使命

提起顾翠云,太重集团不少已退休的老专家依旧能回忆起37年前那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漂亮小姑娘。

“进厂时我22岁,上班的第一天,单位就发给我三件宝,丁字尺、三角板,外加一个工具盒。从那一天起,我就与起重机设计专业结下了一辈子缘分。”说起那时的科研环境,顾翠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当年的简陋条件:几根拇指粗的空心钢管焊成简易支架上摆放一块约一平方米左右的木板,就是设计人员的工作台。我设计的一台又一台的起重机新产品就是按照这上面的图纸制造出来的。”在她参加工作的第7年,成为主任设计师,为天津铁厂设计制造了80吨桥式起重机,为太钢设计了120吨铸造起重机,与德国MAN公司合作完成了450吨特大型铸造起重机……2001年,世界最大的1200吨桥式起重机傲然屹立在雄伟的三峡大坝上,顾翠云与她的杰作同时名扬海内外。3年后,她主持设计的是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90 190吨核电环行起重机。

从2017年开始,我省密集制定出台推动科技创新政策20多项,进一步释放了政策效应,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规条文,向科技主体放权,为科技人员松绑,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迎来科技创新好时机,顾翠云更不敢丝毫放松,白天,一分钟也不耽误地投入标准研究;深夜,她还在书房的台灯下细细翻阅资料。在常人眼里她也许活得太累,但是在太重技术中心年轻科研人员眼里,她的“累”却闪烁着老一代科技人员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回忆曾经的岁月,无不感受到翻天覆地般的巨变。有没有不变的东西?顾翠云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有!那就是科技人员对祖国的忠诚,还有我们甘愿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终生奉献的初心和使命,这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变!”说这话的时候,她笑得很开心。

从前惜字如金 现在无限畅聊

“融融,你在南京学习生活都好吧?”

“都没问题,姥姥您放心吧!”

新学期开学后,家住忻州的戴改梅每周都用手机和在外求学的外孙女视频通话。“现在的技术真是了不得,长途通话又快又便宜,还能看得见对方!”放下手机,戴改梅感慨万分,“我年轻的时候,想都不敢想啊!”

戴改梅年轻时当过村干部,开会通知全靠脚走,挨家挨户传达,到县里工作后,遇上急事发电报,等得火急火燎。从当年笨重的“大哥大”到现在小巧的智能手机,从拨号上网到视频通话,移动通信技术更新换代,无论是研发能力还是制造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暑假,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在手机上看了场二青会跆拳道5G直播比赛。借助不同机位拍摄的画面从不同角度看比赛,还可进行360度旋转,并伴有360度VR视觉效果。“那种观赏感觉简直太棒了。”

70年来,从“惜字如金”到“无限畅聊”,科技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大家幸福生活的美好印记。海量的应用、飞速的网络和便捷的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并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订外卖、看电影、网购、出行,足不出户点点键盘就能解决。戴改梅说,从传统的电报电话书信,到随时随地交流的微信,70年来发生的变化超乎想象。变的是沟通的方式、传播的媒介,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

如今,5G时代踏步而来,凭借大宽带、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等技术,5G带来的不仅是传输速度快,还将助力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落地,点亮智能世界。

本版稿件本报记者沈佳

本报通讯员曹克顺 王纪平 赵琦琦 邱美 刘洋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版责编:崔如意 版式/制图:刘铁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