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旅游竹泉村(山东西道托村的传统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制陶在成为当前城市亲子手工活动之前,曾是民间一项重要的手工业。曾几何时,从乡村到城市,居家日用的米、面、盐、水的承放容器都靠大小不同的陶缸。山东沂水县的西道托村就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制陶传统的北方乡村。近年,围绕乡村振兴,西道托村发掘制陶传统,构建“旅游 ”的乡村特色。

山东乡村旅游竹泉村(山东西道托村的传统老手艺焕发新生机)(1)

村中的烧陶窑成了新景点。受访者供图

西道托村有260户793人,是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据介绍,烧窑制陶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这门手艺是当年一些在外面学了制陶手艺的人,回村设窑场开始西道托村烧陶。”今年60岁的任金波目前是村里最年轻的制陶手艺人。他告诉记者,“我们村现在发展旅游,当年的老物件又能派上用场了。”

山东乡村旅游竹泉村(山东西道托村的传统老手艺焕发新生机)(2)

山东乡村旅游竹泉村(山东西道托村的传统老手艺焕发新生机)(3)

山东乡村旅游竹泉村(山东西道托村的传统老手艺焕发新生机)(4)

整治一新的村域环境。受访者供图

在任金波印象里,记忆最深的是当年窑泥的采集过程。“窑泥这东西很特别,地下分布不均匀,如果有,就是一趟线。”据介绍,采挖窑泥前,先挖一个十多米深的竖井,再向水平方向挖,判断窑泥储藏位置完全凭经验。

受到不同矿物质的影响,窑泥颜色并不都是红褐色的,深蓝、浅蓝、浅绿、红色的都有。“采挖上来的窑泥需要经过粉碎、过筛、揉制等环节。”任金波说,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粉碎窑泥都是靠驴拉着铁碾子完成的。他从二十七八岁开始学习制陶,“制陶这活最讲究‘火候’,制泥、晾干、烧制,既不能快也不能慢,每个工序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拉坯前,还要揉泥,像和面一样,反复揉。”任金波告诉记者,塑形后的器物还必须晾干,晾干和烧制一样重要,“急不得,必须放在避光通风的凉棚下,逐渐干透。干快了会开裂,慢了会变形。”“烧制的三天三夜里,要随时观察炉温,温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完全凭经验,这样烧制出来的缸,敲击声音是清脆的。”

西道托村当年烧制的陶器大多用来储存水、粮食等。据介绍,村里至今仍保留有九座窑,当年的工具及窑泥也都保留了下来,还有未烧制的生坯。

山东乡村旅游竹泉村(山东西道托村的传统老手艺焕发新生机)(5)

小朋友参加陶艺体验活动。受访者供图

“西道托村在发展文旅过程中,传承制陶文化,保护传统工艺,把山水田园、有机种植和民俗文化相结合,文旅项目里融合进乡土文化。”沂水县道托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瓮乡小村’还将规划建设‘瓮’墙客栈,研发‘瓮’系美食,开发‘瓮’馆文创等项目。”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