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1)

鸿蒙的鸿蒙,太初的太初,那时的太阳系只是一团混沌的尘埃。在某个遥远的空间,曾有一颗忧郁的大恒星,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爆炸了。爆炸是恒星对宇宙的最后反击,瞬间的光芒照亮了整个银河。在归于沉寂之前,他抛出了大量新元素,这种元素有27个质子,后来的地球人称之为钴。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一些钴流落到凡间,被瓷工采掘,用以描绘蓝色的图案。所以当你凝视一件青花瓷,该有几分惊奇,那一抹蓝的历史,比太阳还久远。

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宏观的开头,其实也没什么,任何比铁重的元素都来自超新星爆发。元素周期表里,铁和钴是邻居,两者携手主导瓷器上的蓝色。铁色淡,比如汝窑哥窑,钴色深,就是本文的主题,青花瓷。铁前面的锰是紫色,再后边的铜,在瓷工眼里,散发着浓艳的红光。

古代壁画中蓝色来自青金石,产自古波斯,如今的阿富汉。现在青金在国内被炒成宝石了,人家阿富汉可是用来盖房子的,好像还能做炸药。五代时西域交通中断,敦煌画工就用孔雀石,一种铜矿石,代替青金石,就是沿用至今的石青。南方有一种叫蓼蓝的植物也能提取蓝色,名曰靛蓝,用于织染。《小雅》里“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之句,就是描写采集蓼蓝,好美。靛蓝再精炼,可得国画用的花青,荀子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出于此。

可惜以上种种蓝色都不耐高温,一烧就飞了,与陶瓷无缘,瓷器表现深蓝色的是氧化钴。氧化钴粉末是深灰色的,瓷器大部分釉料都是这种色系,摆在那里浑然不分彼此。只有火中历炼后,才五彩缤纷起来,而且变幻莫测,这也是烧窑的趣味之一:釉水就像阿甘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颜色。

最早的钴蓝出现在迈锡尼城墙的琉璃上,后来还有大食国的珐琅、威尼斯的玻璃。中国在元代出现了以钴发色的高温蓝釉,只能算填补科技空白,一直不受待见,大概因为中国人并不喜欢深蓝色的器物。瓷工又尝试用蓝釉描绘图案,这是钴的大进阶,好比刷墙的涂料变成了绘画的颜料。青花瓷出现了,后来占据了中国瓷器的半壁江山,可是我们还不清楚那次尝试发生在何时。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2)

元 青花穿牡丹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

在民国时,无论从记载还是实物看,青花瓷都始创于明朝初年,学界公认。这时英国突然冒出一对做工精美的元代青花大瓶,学术界的态度是:元朝也有青花?震惊!又过了五十年,在一艘唐代沉船上发现了几件青花盘,唐朝就有青花了?震惊!后来研究者挖遍大江南北,也没找到宋青花的蛛丝马迹,怎么宋朝又没青花了?震惊!总之青花瓷的历史穿插着各种震惊,我们下回分解,这节先说清楚青花瓷的三要义:钴蓝、釉下、高温。

青花瓷的第一要义是钴蓝。颜料钴要比釉料钴复杂,天然钴土要先淘洗沉淀,尽可能去除杂质。然后放到匣钵里入窑煅烧,烧出来的钴土是块状,舂碎了放到瓷缽中研磨,磨几天后再淘洗,晒干后再研磨,如是反复多次。青花料颗粒越细,着色力越强,颜色层次越丰富,过去民窑用的青花料至少要磨一个月时间,清官窑用料必须研磨满九十九天。现在直接用工业氧化钴粉末,没有天然钴土的杂质,还省了研磨。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3)

青花仕女图局布 有泉堂制

青花料有效成分是5-11%的二氧化钴,还有氧化铝和石灰,起粘着和助熔剂的功用。其中有两种元素影响青花的颜色,铁让蓝变深,不均匀的铁会在画面中呈现黑点,锰让蓝偏紫,明代神秘的苏离麻青,就是高铁低锰的效果。

纯钴烧成颜色是是浓蓝偏红,刺眼浮浊,并不好看,所以还要调色。掺入铁锰锌镍等原料,可以调出许多美妙的蓝色,现在景德镇市面上可以买到的青花料有上百种,多模仿不同历史时期的青花瓷颜色,比如叫永宣一号、雍正二号等等。

许多瓷器作坊不满足于买成品,自己制作青花料,各有配方,秘不示人。我知道有人加甘油和桃胶的,应该是粘着剂,还有加蚕丝和香灰的,大概是什么迷信。还曾经见过一家仿古作坊的青花料是离奇的粉红色,后来查书才知道人家用的是硫酸钴。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4)

青花料和分水笔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5)

画瓷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6)

烧成后的效果,黄娟示范

粉红只是特例,大部分青花料是一块黑泥巴,用之前要用隔夜茶水调开,这东西不溶于水,一会就沉淀了,所以要不停地搅。然后用一瓷碟,用干青花料在中间垒一堵墙,叫料坝,一面放调好的料,一面放清水,开始勾线。简单的图案直接画就行,复杂的要先拍图。

过去拍图要先在毛边纸上起墨稿,然后拓在瓷坯上。现在有了伟大的打印机,把画印在纸上,再铺上食品保鲜膜,用针沿着轮廓密密地扎出图案。然后把保鲜膜罩在瓷坯上,用海棉蘸红水粉颜料抹一遍,轮廓就透过针孔留在瓷坯上了。毛边纸拍图只能用几次,保鲜膜底稿就能无限次使用,打印机还能省去对画师的造型要求,相当方便。所以一门古老的手艺,只要还存在,就一定在进化,没有静止的传统,再精神的工匠也躲不过科技的润泽。方李莉教授说的好:“即使人们在做一些似乎很传统的事,他们也是在新的条件下做的,因此,人们是在创造传统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是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构和新生。”

正式勾线还得用传统的毛笔。欧洲产一种钴料自来水笔,中国瓷工就不接受,这种笔虽然省事,但线条太死板,没有笔墨韵味——中国美术讲求的笔墨,欧洲人本来也不懂。勾线相对简单,类似国画里的白描。有书法基础的人都可以完成这道工序,只不过青花料比墨汁粘涩,必须用硬狼毫笔。

清代以前画青花只用一只笔,画好轮廓后直接涂抹上色,并不均匀,所以元明青花色彩斑驳。清代出现了分水,用特制的分水笔,以吸水性的好的大羊毫做成,笔锋一直是歪的。分水就是涂上色块,也可以先分水后勾线,大同小异。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7)

仿明成化青花云龙纹碗 有泉堂制

国画有“墨分五色”的说法,老画师分水前也要调出由淡到浓的五个三寸色碟,分别是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对应国画墨色中的焦、浓、重、淡、清,在画案上一字排开,很是壮观。现在年青一辈多用一只料碗和一只清水碗,随画随调,效果也不差。分水的关键是一笔完成一个色块,还要画出浓淡过渡的变化,画的过程中不能提笔中断,否则会留下难看的衔接痕迹。分水很考验画师的功力,需要对笔和料有充分的掌控,还要能预判不同瓷坯的吸水速度,没有三五年经验积累是画不好的。

绘画完成后才能上釉。釉装在大桶里,好像白色的泥浆,可以把釉喷在瓷坯上,还可以浇上去、蘸上去、荡上去,总之要把坯涂满,把画盖在下面,这就是青花瓷的第二要义,釉下彩。釉的厚度很有讲究,太厚了会“蒙花”,就是画面模糊看不清,太薄了色料发黑,还会出现粉刺黑头一类的毛病,有一些高档青花瓷会依据不同部位的画面,施不同厚度的釉。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8)

釉中彩瓷板画 不知道谁画的

我们说过,釉的干货是二氧化硅,就是一层玻璃。那么釉下彩的好处不言而喻,画面有玻璃罩着,不掉色。还有一种画法,在上好釉的瓷坯上作画,画好后再上一层釉,画面夹在两层釉中间,故名釉中彩。在釉面上作画,可以很好地表现生宣的渗化效果,所以国画家喜欢。因为画面还是被釉罩着,釉中彩本质上还是釉下彩。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9)

雍正珐琅彩山水纹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

看看这个,四阿哥用过的饭碗。除了碗口有点瓢,尽善尽美,堪称彩绘瓷的巅峰之作。然而这不是青花,这是珐琅彩仿青花。珐琅彩的蓝料也是钴发色,但画面在釉上,不能算青花。釉上彩是先烧好一件透明釉瓷器,这已经是可以使用的成瓷了,行话叫白胎。在白胎的釉面上作画,然后再烧一次,让画面和釉相熔。釉上彩的颜色比釉下彩丰富,表现力强大,但不如釉下彩耐磨,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要想把一件釉上彩瓷用掉色,需要许多恒心和毅力。

青花瓷太著名了,有许多仿品出现。现在市面上大部分“青花瓷餐具”都是釉上彩,不是青花瓷。过去辨别釉上彩靠摸,有凹凸感,现在有新技术,这招不灵了。那么从侧面看,对着光,仔细看,你会发现画真的在釉上。

釉上彩画面精细而且便宜,尤其是釉上贴花技术,把工厂瓷的成本拉得很低,手工瓷被挤得很惨。贴花基本流程是,把彩色画面印在光滑的纸上,叫花纸,然后把花纸贴在瓷器釉面上再揭下来,画面就留在瓷器上了,很像八十年代小孩玩的贴纸。

花纸做的再好也是印的,线条死板,与手绘相比,如同用尺和徒手画出的直线,感觉不一样。老式的丝网印刷,画面由一个个的点组成,肉眼可见,现在有胶板印刷,颜色就均匀,很难区分。工厂瓷已经高度机器化了,但贴花纸的工序还是由人工完成,好像机器一直没发明出来。人工贴纸的速度非常快,一个熟练工一小时能贴几千个马克杯,画面中经常出现断错位或者重合的情况,手绘瓷没有这种情况,是区分贴花的另一个方法。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10)

Wedgwood仿青花、Hermes仿青花、Taobao仿青花

还有一种釉下贴花的青花瓷, 1957年景德镇瓷日用化工厂研发的。这种青花也用钴做花纸,贴好后再上釉烧高温,勉强也算青花瓷。此外还有一种半贴花,釉下釉上都有,线条是贴出来的,手工上色。观音弥勒之类的神佛画像,面部手绘,其他部分是贴花,要知道神都是人造的,过人手才有仙气,再拙劣的画师也比机器强。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餐具茶器是釉上彩贴花工艺,同时大部分人认为釉上彩有毒,可怕的偏见!有毒的釉上彩是清朝的粉彩,有做砒霜的砷,还有上个世纪的贴花,含降智商的铅,都是老黄历了。工艺一直在进步,现在正规陶瓷企业压根不需要用有毒原材料,还有各种繁琐的检测,完全不用担心毒性。近十年来,我被问过一万次类似问题:“你看看这瓷杯有没有毒?”如果回答有毒,提问者会赞美你的火眼金睛,视你为救命恩人。要是说没毒,会得到一个礼貌的微笑,目光深处是大卫休谟那种本体论的怀疑。这让我一度疑心自己的职业不是陶瓷,而是投毒。反思多年后,似乎有几分参悟:现在连水和空气都毒了,你凭什么说瓷没毒?早期工业化生产的副产品是严重的环境公害,导致人们形成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生存策略:无论什么东西,先默认其有毒。当环境问题改善以后,万物有毒论不会立刻消逝,那是几代人的心灵创伤,需要时间去平复。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刚才青花坯的釉面已经干了,可以进窑了。钴烧到600度就变蓝色,所以低温陶器可以用钴蓝釉。青花料就不同,浓度高,成分复杂,又在釉下,要到1280度以后才会发色,稳妥起见,所有青花窑都烧到1300以上。这就是青花瓷的第三要义:高温烧制。

第101号元素(第27号元素)(11)

宣德 青花莲纹盘 常州市博物馆

一般来说,1300算高温瓷,1200是中温,1100是低温瓷,再低就是炻器和陶器了。因为烧制时温度高,坯体大部分熔融,这就是高温瓷的优点,玻璃相多,坚硬、细腻。也正是因为大部分熔融,坯在窑里软的跟拉面团一样,所以高温瓷的缺点也很明显,变形率奇高。

窑门关闭后,一切听天由命。现在的技术把窑里每升温一度的变化都搞清楚了,写成各种复杂的化学式,然而终归不能穷尽所有变化。所以我还是持神秘主义的态度,坚信师祖佑陶神在安排火焰中的玄妙变幻,每当从窑中捧出一件还烫手的青花瓷时,都会想起维特根斯坦的教导:无法言说的事情,可以被显示。

本文选自纸书《陶瓷简史》。


抄我文章者,虽远必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