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1)

1.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2.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3.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4. 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5. 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2)

罗曼罗兰(1866—1944年):

罗曼·罗兰,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1866年,罗曼·罗兰在法国克拉姆西出生。在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9~1891年,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1903年罗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罗曼·罗兰思想的三个重点,那就是宗教意识、真理的追求和博爱精神,他十分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意识。

少年时的傅雷,情绪特别暴躁,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傅雷读到了罗曼·罗兰写的一本小书《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

罗曼·罗兰的音乐家传记和音乐小说比其他音乐小说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不纠缠于各种浪漫传奇故事,而是在作品中展示音乐创造的秘密。

在《母与子》的初版序中,罗曼·罗兰说:“不论克利斯朵夫、哥拉和安乃德有理没理,反正他们存在。生活本身就是一条不小的理由。”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