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专业术语(这些消防的术语)

您知道火灾的定义吗?

也许您会说,谁不知道呀!

不就是 “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果真如此吗?

消防安全专业术语(这些消防的术语)(1)

  • 消防: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等的统称。
  • 火: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 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 火灾荷载:某一空间内所有物质(包括装修、装饰材料)的燃烧总热值。
  • 火灾危害:火灾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 火灾危险:火灾危害和火灾风险的统称。
  • 火灾隐患: 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
  • 火灾预防:采取措施防止火灾发生或限制其影响的活动和过程。
  • 热辐射: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的热能。
  • 烟[气]:物质高温分解或燃烧时产生的固体和液体微粒、气体,连同夹带和混入的部分空气形成的气流。
  • 自燃: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
  • 轰燃:某一空间内,所有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过程。
  • 复燃:燃烧火焰熄灭后再度发生有焰燃烧的现象。
  • 燃点: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
  • 爆轰: 以冲击波为特征,传播速度大于未反应物质中声速的化学反应。
  • 爆燃: 以亚音速传播的燃烧波。
  • 爆炸: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
  • 抑爆:自动探测爆炸的发生,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扑灭火焰,抑制爆炸发展的技术。
  • 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
  • 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品。
  • 耐火性能: 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在一定时间内满足标准耐火试验的稳定性、完整性和(或)隔热性的能力。
  • 阻燃处理: 用以提高材料阻燃性的工艺过程。
  • 易燃性: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料发生持续有焰燃烧的能力。
  • 可燃性: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料能够被引燃且能持续燃烧的特性。
  • 难燃性: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料难以进行有焰燃烧的特性。
  • 阻燃性:材料延迟被引燃或材料抑制、减缓或终止火焰传播的特性。
  • 自熄性: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料在移去引火源后终止燃烧的特性。
  • 灭火:扑灭或抑制火灾的活动和过程。
  • 灭火技术:为扑灭火灾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材料、装备、设施等的统称。
  • 灭火救援:灭火和在火灾现场实施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援救活动。
  • 灭火时间:在规定的条件下,从灭火装置施放灭火剂开始到火焰完全熄灭所经历的时间。
  • 消防安全标志:由表示特定消防安全信息的图形符号、安全色、几何形状(或边框)等构成,必要时辅以文字或方向指示的安全标志。注:GB 13495规定了具体的消防安全标志。
  • 消防设施:专门用于火灾预防、火灾报警、灭火以及发生火灾时用于人员疏散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防火分隔设施、安全疏散设施等固定消防系统和设备。
  • 消防产品:专门用于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火灾防护、避难、逃生的产品。
  • 固定灭火系统:固定安装于建筑物、构筑物或设施等,由灭火剂(2.68)供应源、管路、喷放器件和控制装置等组成的灭火系统。
  • 灭火剂:能够有效地破坏燃烧条件,终止燃烧的物质。
  • 敞开楼梯:建筑物内不封闭的楼梯。
  • 防火分隔:用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建筑构件将建筑物内部空间加以分隔,在一定时间内限制火灾于起火区的措施。
  • 防火分区: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 防火间距: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
  • 防火墙: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相邻水平防火分区且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 的不燃性实体墙。
  • 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人口处设置防烟的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设施(统称前室),能防止火灾的烟气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 封闭楼梯间:采用双向弹簧门、防火门等措施分隔,能防止火灾的烟气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 耐火等级:根据建筑中墙、柱、梁、楼板、吊顶等各类构件不同的耐火极限,对建筑物等整体耐火性能进行的等级划分。
  • 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耐火稳定性、耐火完整性或耐火隔热性时止的时间。
  • 耐火稳定性:重建筑构件在一定时间内抵抗坍塌的能力。
  • 耐火完整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当建筑分隔构件一面受火时,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焰和烟气穿透或在背火面出现火焰的能力。
  • 耐火隔热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当建筑分隔构件一面受火时,在一定时间内防止其背火面温度超过规定值的能力。
  • 防烟分区:在建筑内部采用挡烟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烟气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 机械加压送风:对楼梯间、前室及其他需要被保护的区域采用机械送风,使该区域形成正压,防止烟气进入的方式。
  • 机械排烟:采用机械力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排烟方式。
  • 自然排烟:利用火灾时产生的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力作用,通过建筑物的对外开口把烟气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 安全出口: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 避难层/避难间:建筑内用于人员在火灾时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或房间。
  • 避难走道:设置防烟设施且两侧采用防火墙分隔,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 袋形走道:一端封闭,只有一个疏散方向的走道。
  • 人员密度:单位建筑面积上的人员数目,用于计算安全出口数量和出口宽度。
  • 疏散/逃生:人员由危险区域向安全区域撤离。
  • 疏散距离:从房间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
  • 疏散楼梯:具有足够防火能力并作为竖向疏散通道的室内或室外楼梯。
  • 疏散路线:紧急情况下,到达安全出口的途径。
  • 疏散时间:建筑物内或建筑物某个区域的所有人员从获得火灾信息至抵达安全出口或安全区的时间。
  • 疏散通道:建筑物内具有足够防火和防烟能力,主要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的通道。
  • 疏散预案:为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在火灾情况下能安全疏散而事先制定的计划。
  • 应急照明:当正常照明中断时,用于人员疏散和消防作业的照明。
  • 公共消防没施:保障消防安全的必要公共设施。通常包括消防站、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火警暸望台、消防供水设施和消防车通道等。
  • 消防供水设施:供灭火救援用的人工水源和天然水源。
  • 消防车通道:满足消防车通行和作业等要求,在紧急情况下供消防队专用,使消防员和消防车等装备能到达或进入建筑物的通道。
  • 建筑消防没施:建筑物、构筑物中设置的用于火灾报警、灭火救援、人员疏散、防火分隔等设施的总称。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实现火灾早期探测、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并向各类消防设备发出控制信号完成各项消防功能的系统,一般由火灾触发器件、火灾警报装置、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等组成。
  •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由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组成,当被保护电气线路中的被探测参数超过报警设定值时,能发出报警信号、控制信号并能指示报警部位的系统。
  •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通常由消防联动控制器、模块、气体灭火控制器、消防电气控制装置、消防设备应急电源、消防应急广播设备、消防电话、传输设备、消防控制中心图形显示装置、消防电动装置、消火栓按钮等设备组成,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接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的火灾报警信号,完成各项消防功能的控制系统。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水流指示器或压力开关)等组件,以及管道、供水设施组成,并能在发生火灾时喷水的自动灭火系统。
  • 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闭式洒水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注:包括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
  • 开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开式洒水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注:包括雨淋灭火系统、水幕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等。
  •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水的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气体的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气体灭火系统:灭火介质为气体灭火剂的灭火系统。
  •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由二氧化碳供应源、喷嘴和管路等组成的气体灭火系统。
  • 干粉灭火系统:由干粉贮存容器、驱动组件、输送管道、喷放组件、探测和控制器件等组成的灭火系统。
  • 消防电梯:设置在建筑的耐火封闭结构内,具有前室、备用电源以及其他防火保护、控制和信号等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为普通乘客使用,在建筑发生火灾时能专供消防员使用的电梯。
  • 防排烟系统:建筑内设置的用以防止火灾烟气蔓延扩大的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
  • 防烟系统: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
  • 排烟系统:釆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 应急照明系统:用于应急照明的灯具及相关装置。
  • 疏散指示标志:设置在安全出口和疏散路线上,用于指示安全出口和通向安全出口路线的标志。注:疏散指示标志是GB 13495 中的“安全出口”标志或“安全出口”与“疏散通道方向”标志的组合。GB 13495 规定了标志的式样以及组合使用的式样等内容。
  • 火灾风险:发生火灾的概率及其后果的组合。注1:某个事件或场景的火灾风险是指该事件或场景的概率及其后果的组合,通常为概率和后果的乘积。注2:某个设计的火灾风险是指与该设计有关的所有事件或场景的概率及其后果的组合,通常为所有事件或场景风险的和。
  • 火灾风险管理:获得预期的火灾风险标准所需的过程、程序和支撑文化背景。注:火灾风险管理由火灾风险评估、火灾风险处置、火灾风险接受和火灾风险沟通组成。
  • 火灾风险评估:用规定的可接受火灾风险对所估计火灾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
  • 火灾风险处置:选择调整火灾风险的措施并加以实施。注:通常指除设计变更以外的改变,如设备的安全管理。
  • 火灾风险接受:根据验收标准决定是否接受一个火灾风险(2.6.1)水平。
  • 火灾风险沟通:风险相关方就火灾风险的信息进行交流或共享的行为。
  • 可接受火灾风险:在火灾风险评估的风险评价阶段,满足规定验收标准的风险。
  • 火灾风险评价:将基于火灾风险分析所估计的风险与基于规定验收标准的可接受风险进行对比。
  • 火灾特性:物品和(或)构筑物暴露于火灾,所发生的物理和(或)化学性质的变化。
  • 火灾场景:对一次火灾整个发展过程的定性描述,该描述确定了反映该次火灾特征并区别于其他可能火灾的关键事件。注:火灾场景通常要定义引燃、火灾增长阶段、完全发展阶段和衰退阶段,以及影响火灾发展过程的各种系统和环境条件。无论确定性分析或风险评估是否是预想的,确定潜在的火灾场景都是重要的一步。
  • 火灾荷载密度:某一空间内单位面积上的火灾荷载。自燃温度: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 火羽流:由燃烧所产生的浮力形成的向上湍流流动,通常包括下部的燃烧区域。
  • 火旋风:因燃烧而引发的热空气快速旋转流动的现象。
  • 烟囱效应:在相对封闭的竖向空间内,由于气流对流而促使烟气和热气流向上流动的现象。
  • 烟[气]层:由火灾引发,在封闭空间的最高分界面下面形成并聚集,相对均匀的一定量的烟气。
  • 烟气分层:封闭空间内在没有气流扰动的情况下,由热效应作用引起的烟气分层状态。
  • 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均匀混合后形成混合气,遇足够的点火能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
  • 氧指数: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料在氮氧混合气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注:氧指数的单位为“%”。
  • 丧失能力:由于暴露于有毒气体或火灾流出物而使生物体失去逃生的能力。
  • 志愿消防队: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建立的承担火灾自防自救工作的消防队。
  • 火警瞭望:暸望员在火警暸望台或其他高处对本辖区进行火情监视的活动。
  • 灭火技能:消防员掌握消防器材装备扑灭火灾的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技巧等。
  • 灭火技能训练:使受训人员掌握灭火方法和各种消防器材、消防装备的操作技能的活动。
  • 灭火战斗训练:为使消防员适应灭火预案或检验灭火预案效果而组织的演练活动,包括灭火理论教育和灭火技能、灭火战术、身体素质及火场上的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等。
  • 灭火战术训练:针对火灾对象,熟悉、掌握各种灭火战术的活动。
  • 火灾现场:发生火灾的区域和留有与火灾原因有关的痕迹、物证的场所。
  • 现场分析:综合现场勘验、现场询问情况,对所获取的证据材料、调查线索进行筛选、研究、认定的过程。
  • 起火部位:火灾起始的房间或区域。
  • 起火点:火灾起始的地点。
  • 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
  • 起火物:最先被点燃的物质。
  • 短路:带电导体之间形成的低电阻接触现象。
  • 火灾原因:导致火灾发生的因素。
  • 火灾原因调查:通过火灾现场实地勘验、现场询问和火灾物证技术鉴定等工作,分析认定火灾原因的活动。
  • 起火原因:引燃起火物的直接、唯一的原因。
  • 灾害成因:在火灾中燃烧失控并造成特定灾害结果的系列因素。
  • 火灾损失:火灾导致的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人数。
  • 火灾现场勘验:现场勘验人员依法并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与火灾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表面等进行勘查、验证,查找、检验、鉴别和提取物证的活动。
  • 烟熏痕迹: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碳粒子,在流动时吸附于物体表面或侵入物体空隙中形成的一种状态和印迹。
  • 倒塌痕迹:物体或建筑构件在火灾发生、发展过程中失去平衡,由原位置向失去支撑的方向发生移动、转动,甚至发生变形,而后其残体在新的位置上重新堆积形成稳定状态的印迹。
  • 炭化痕迹:固体可燃物在炭化过程中形成的印迹。
  • 现场询问:为现场勘验提供勘验重点,印证现场勘验所获取的证据材料所进行的打听、发问。
  • 火灾现场方位照相:以整个火灾现场及现场周围环境为拍摄对象,反映火灾现场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照相。
  • 电气火灾模拟试验法:通过还原火灾现场电气设备使用状态,起火时的环境条件,起火部位的可燃物放置情况等,确定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并引燃可燃物的鉴定方法。
  • 熔痕:在外界火焰或短路电弧高温作用下,在金属表面,特别是铜、铝导线上形成的球状、凹坑状、瘤状、尖状及其他不规则的微熔或全熔痕迹。
  • 熔珠:导体在外界火焰或短路电弧的高温作用下熔化,掉落后形成的珠状熔痕。
  • 电热熔痕:金属导体因电弧或电流热作用形成的熔痕。
  • 短路熔痕:导体在短路电弧高温作用下形成的熔痕。
  • 火烧熔痕:受火灾现场高温作用发生熔化,在金属表面,特别是铜、铝导线上形成的熔痕。
  • —次短路熔痕:在正常环境条件下,铜、铝导线因本身故障发生短路,在导线上形成的熔痕。
  • 二次短路熔痕:在火灾环境条件下,铜、铝导线产生故障而引发短路,在导线上形成的熔痕。
  • 熔化过渡区:熔化区与未熔化区的交界区域。
  • 短路迸溅熔珠:导体发生短路或电弧故障后,瞬间熔化并喷溅到其他物体上形成的熔珠。
  • 火灾报警触发器件:通过探测周围使用环境与火灾相关的物理或化学现象的变化,向火灾报警控制器传送火灾报警信号的器件。
  • 火灾探测器:作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至少一种传感器持续或间断监视与火灾相关的至少一种物理和/或化学现象,并向控制器提供至少一种火灾探测信号。
  • 感烟火灾探测器:探测悬浮在大气中的燃烧和/或热解产生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火灾探测器。
  • 感温火灾探测器:对温度和/或温度变化响应的火灾探测器。点型火灾探测器由一个或多个小型传感器组成的、探测同一部位火灾参数的火灾探测器。
  • 点型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根据电离原理探测火灾的点型火灾探测器。
  • 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根据散射光、透射光原理探测火灾的点型火灾探测器。
  • 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对温度和/或温度变化响应的点型火灾探测器。
  • 可燃气体探测器: 由气敏传感器、电路和外壳等组成,用于探测可燃气体并向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提供可燃气体探测信号。
  • 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探测被保护线路中的剩余电流、温度等电气火灾危险参数变化的探测器。
  •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通过手动启动器件发出火灾报警信号的装置。
  • 火灾报警控制器:作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控制中心,能够接收并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和故障信号,同时完成相应的显示和控制功能的设备。
  • 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 作为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的控制中心,能为可燃气体探测器供电、显示可燃气体浓度及接收并发出可燃气体报警信号和故障信号,同时完成相应的显示和控制功能的设备。
  •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能接收来自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和控制信号,指示报警部位,记录并保存报警信息的装置。
  • 火灾警报装置:与火灾报警控制器分开设置,火灾情况下能够发出声和/或光火灾警报信号的装置。又称火灾声和/或光警报器。
  • 火灾显示盘: 作为火灾报警指示设备的一部分,能够接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的信号,显示发出火警部位或区域,并能发出声光火灾信号的装置。
  • 消防联动控制器:接收火灾报警控制器或其他火灾触发器件发出的火灾报警信号,根据设定的控制逻辑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各类消防设备实现相应功能的控制设备。
  • 消防应急广播设备: 用于火灾情况下的专门广播设备。
  • 消防电话:火灾情况下使用的专用电话。
  • 消防控制中心图形显示装置:消防控制室中安装的用来显示现场各类消防设备在建筑中布局、工作状态及其他消防安全信息的显示装置。
  • 防火封堵材料: 具有防火、防烟功能,用于密封或填塞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各类设施中的贯穿孔洞、环形缝隙及建筑缝隙,便于更换且符合有关性能要求的材料。
  • 阻燃电缆:具有规定阻燃性能(如阻燃特性、烟密度、烟气毒性、耐腐蚀性)的电缆。
  • 饰面型防火涂料:涂覆于可燃基材(如木材、纤维板、纸板及制品)表面,能形成具有防火阻燃保护及一定装置作用涂膜的防火涂料。
  • 防火卷帘:由卷轴、导轨、座板、门楣、箱体、可折叠或卷绕的帘面及卷门机、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卷帘门组件。
  • 防火玻璃:具有透光功能并能满足规定耐火性能要求的玻璃制品。
  • 复合防火玻璃: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玻璃复合而成或由一层玻璃和有机材料复合而成的防火玻璃
  • 防火窗:由窗框、窗扇及五金配件等部件组成,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窗组件。
  • 固定式防火窗:无可开启窗扇的防火窗
  • 活动式防火窗:有可开启窗扇,且装配有窗扇启闭控制装置的防火窗
  • 防火门:由门框、门扇及五金配件等组成,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门组件。所述的门组件中,还可以包括门框上面的亮窗、门扇中的视窗以及各种防火密封件等辅助材料。
  • 平开式防火门:由门框、门扇和防火铰链、防火锁等防火五金配件构成的,以铰链为轴垂直于地面,该轴可以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单一方向旋转以开启或关闭门扇的防火门
  • 钢质防火门:用钢质材料制作门框、门扇骨架和门扇面板,门扇内若填充材料,则填充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防火隔热材料,并配以防火五金配件等部件组成的防火门。
  • 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一种依赖于环境大气,通过过滤、吸收等手段净化吸入人体的火场环境气体以保护佩戴者,供火灾时逃生用的呼吸器。
  • 化学氧消防自救呼吸器:使人的呼吸器官同大气环境隔绝,利用化学生氧剂产生的氧,供火灾缺氧情况下逃生用的呼吸器。
  • 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由面罩总成、供气阀总成、气瓶总成、减压器总成、背托总成等组成,呼吸时使用气瓶内的空气,且面罩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的呼吸保护防护装备。
  •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由供氧系统、正压呼吸循环系统、安全及报警系统和壳体背带系统等组成,呼吸时使用氧气瓶内的氧气,且面罩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的呼吸保护防护装备。
  • 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由贮存容器、电爆阀和干粉喷嘴等组成,具有自动报警、自动喷洒干粉灭火剂的完整功能,具有短管网或无管网的单一的固定灭火装置。
  • 轻便消防水龙:在自来水供水管路上使用的由专用消防接口、水带及水枪组成的一种小型简便的喷水灭火器具。
  • 消防软管卷盘:由阀门、输入管路、卷盘、软管和喷枪等组成,并能在迅速展开软管的过程中喷射灭火剂的灭火器具。
  • 水带护桥:设有水带通过的沟槽,使其免受过往车辆碾压,表面有双向坡度的器具。
  • 消防指挥服:消防指挥员灭火救援时穿着的消防员防护服装。
  •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由阻燃外层、防水透气层、隔热层、舒适层等多层织物复合组成,用于保护上下躯干、头颈、手臂、腿免受热传导、热辐射和水浸等伤害的防护装备。注: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防护范围不包括头部、手部和脚部。
  •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由金属铝箔复合阻燃外层、隔热层、舒适层等多层织物复合组成,用于保护上下躯干、头部、手部和脚部免受强热辐射伤害的防护装备。注:消防员隔热防护服包括隔热上衣、隔热裤、隔热头套、隔热手套以及隔热脚套。
  • [消防员]抢险救援防护服:由阻燃外层、防水透气层、舒适层等多层织物复合组成,用于保护上下躯干、头颈、手臂、腿免受外力伤害的防护装备。注:消防员抢险救援防护服的防护范围不包括头部、手部、踝部和脚部。
  • [消防员]化学防护服:消防员在处置化学品事件中穿着的防护服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