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重耳返晋(尊王攘夷成就春秋五霸之首)

我们讲过一篇“退避三舍”引发的历史重要一战,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也间接的引出我们要讲述的春秋五霸之一制霸中原的晋文公。不过根据各种史料记载不同,春秋五霸也并不是统一的五个人,这个我们曾经讲过,它可以看做人也可以看做称霸一时的国家的当时统治君主,根据不同时间的记载也不同。不过根据不同记载晋文公都是在列的,今天我们要讲春秋五霸中的另一位人物,在不同记载中都承认的一个人,他也是春秋五霸之首——“尊王攘夷”的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重耳返晋(尊王攘夷成就春秋五霸之首)(1)

“子牙兴周八百年,张良兴汉四百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两个朝代,话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天子声望已大不如前,死后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后为周平王,在即位第二年在其他诸侯护送下将国都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也就是历史有名的平王东迁,开启了东周时代,稍微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东周列国这个词汇。此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各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和文化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齐桓公即位后必然想重新振兴齐国,使其发展强大,也就自然要安排有能力者并委以重任。他想把一直在自己身边相处多年辅佐师傅鲍叔牙立为宰相,可这鲍叔牙却也是颇有自知之明的智者,对齐桓公也是忠心耿耿,他自己不居宰相之位却向齐桓公推荐了另一位比自己更有能力的治国之才——管仲。而这管仲当初辅佐的正是与公子小白竞争王位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还曾以弓箭射杀小白,不过当时的小白也是机智过人,假装中箭装死迷惑了管仲,才得以继承王位。

而此时的的齐桓公一心想发展壮大齐国,不计前嫌采纳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这个管仲也当真有过人之才,军事、政治、计谋均颇有造诣。(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问起诸葛亮才华比先生如何,徐庶说自己比起诸葛亮差得很远,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当时关羽还不屑的认为诸葛亮太不谦虚,说其怎比得了管仲,足以见管仲之才华。)管仲上任宰相之后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越发强盛。

春秋五霸之重耳返晋(尊王攘夷成就春秋五霸之首)(2)

管仲等大臣内治齐国,而齐桓公则在外东征西讨,收服诸多小的诸侯国家。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678年齐国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 。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63年燕国被外族山戎攻打,齐桓公出兵相助不但解了燕国之难还击退山戎数百里,更是受到了当时燕国国君燕庄公的深刻感激,同时也获得了其他诸侯的敬仰。公元前657年一直强大的楚国出兵攻击郑国,齐桓公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此后齐桓公在诸侯地位中当属最高,齐国的国力强大也如日中天令其他诸侯敬佩。

春秋五霸之重耳返晋(尊王攘夷成就春秋五霸之首)(3)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说的“尊王攘夷”。 齐桓公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慑和威服诸侯,并帮助天子树立威望获得了天子的爱戴,同时打击不臣服的四夷。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孔子也曾特别称赞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熹亦称赞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赞管仲:“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春秋五霸之重耳返晋(尊王攘夷成就春秋五霸之首)(4)

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一些诸侯国“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

而齐桓公则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建立了强大的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