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

一、字形演化

“人”这个汉字也许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一个字,也是我们识字时最先认识的一个字之一,自古至今其形体和意义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是一个象形字,是最容易辨识的汉字之一。

《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因为是侧立的人,所以可以看到一臂一胫。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2)

(商殷墟甲骨文)

可以明显地看出甲骨文字形像人侧面垂臂直立的状态,手臂向前下伸出,一幅毕恭毕敬的模样。“人”的本义是一个懂得鞠躬、谦逊,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能使用语言的高等直立动物。我们的先祖在造这个“人”字时,就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直立行走、能劳动,所以突出了站立的身体和手臂。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3)

(商人矛)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4)

(周早令簋)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5)

(周散氏盘)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6)

(周害夫簋)

但金文形象更饱满、更生动。商代人矛的“人”字人微蹲,大大的脑袋,手臂前伸,凸起的肚子,头、颈、手、身、腿一应俱全,像一个勇士,又像一个驾车的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人的画像,雄壮而有力。西周早期的令簋中的“人”字脑袋微扬,手臂下垂稍前伸,肚子微微凸起,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人的形象。散氏盘和害夫簋中“人”字笔画更简洁,延续了甲骨文的风格。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7)

(周石鼓文)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8)

(会稽刻石)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9)

(说文)

篆书在发展变化中,逐渐将甲骨文、金文“人”的左边部件(人下垂的手形)拉长,而将右边部件(人的身体)逐渐弯曲,《说文解字》中的小篆的“人”则突出了头稍稍抬起、弯腰垂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者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小篆的象形意义减弱。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0)

(礼器碑)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1)

(张迁碑)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2)

(史晨碑)

隶书将“人”字线条化变成笔画化,将甲骨文、金文“人”的左右两个部件由人下垂的手形和人的身体变成了人的两条腿。由于隶书取横势,所以右边捺画伸的长长的,像人的伸开的右腿,格外雄健有力。隶变后将甲骨文、金文、篆文的侧立人形变化为更像人跨步行走的形象。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3)

(钟繇)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4)

(颜真卿)

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人”字笔画更加平稳匀称。从甲骨文到当今的楷书,“人”都是象形字。“人”字由最早的图形化经过线条化变为笔画化(一撇一捺),完成了由象形字到符号化的演变。

二、含义

《礼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列子·黄帝》曰: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易·系辞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字经》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易经·说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古人认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道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不乱,昼夜寒暑依序变化。地道是指万物籍以生长的山川大地以及各种物产资用。人道是万物之灵,要顺应天地以化育万物,最终达到“神于天,圣于地”的理想境界。人的存在意义,跟天与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人禀承着天地的正气而生于世间,就应当效法天地的高厚覆载之德,用一颗仁义之心来为社会大众作出贡献。

三、传说

女娲造人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最早见于《山海经》和《楚辞》中,明确提出于《风俗通义》中。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学汉字第三课(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5)

《太平御览》则流传这样的传说: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则充当媒人,让人们传宗接代。女娲造人的神话,并非空穴来风的纯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反映。

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为“人日”,因为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