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单于简介(和亲公主要改嫁儿孙辈)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上书的千古名句,曾经激励着多少热血男儿为保卫华夏文明而砥砺前进。强悍之邦,无人敢犯。印象中,汉朝的强大繁盛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实际上,汉朝的强大不是一蹴而就,它经过长达百余年的和亲屈辱史,才做到厚积薄发。

匈奴单于简介(和亲公主要改嫁儿孙辈)(1)

血泪和亲史

最初,刘邦建立的汉朝只能用一个“弱”来形容。韩王信投靠匈奴后,与莫顿单于将高祖刘邦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幸亏谋士陈平说服匈奴阏氏(王妃)才得以脱困,并许诺将来要送给单于汉族公主作为爱妾,从此拉开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序幕。

根据史书记载,自公元前200年至前33年,共有16位汉朝公主参与和亲,平均每十年便有一个汉朝公主背井离乡,终老草原沙漠。按照常理分析,公主嫁给单于后,若有幸活得比单于年龄长,她们的使命算是完成,便有充分的理由申请回到汉朝。然而,匈奴有一项特殊的婚姻习俗,迫使她们要改嫁给自己的“儿孙辈”,从而阻挡住她们回归故里的脚步,这便是“收继婚”。

匈奴单于简介(和亲公主要改嫁儿孙辈)(2)

收继婚是个什么梗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

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他们有一套特殊的婚姻习俗。父亲去世后,儿子必须娶生母以外的所有后妈;兄弟去世,同辈也必须迎娶所有寡嫂。这样的婚姻嫁娶习惯,若是发生在中原汉地,无异于挑战人伦纲常,作为游牧民族的习俗却一直保留到清朝。历史学家为它取名曰“收继婚”。

匈奴单于简介(和亲公主要改嫁儿孙辈)(3)

收继婚的合理性

草原游牧民族习惯“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像中原农耕文明,有着固定的经营生活区域。由于匈奴主要依靠放牧为生,十分依赖水源和草木等自然条件,哪里水草丰美便要迁移哪里。后人或许觉得草原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然而古代社会中,放羊牧马却是一种极其落后的生活方式。收继婚的产生,能够很好地维系草原文明的稳定性。

一是防止财产流失。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曾经历过“女人是财产”的阶段,受制于文明未曾开化的父系氏族社会,族群中女人与财产划等号,作为男性成员的私人财产存在。为了保证家族财产不会流失,匈奴人便在父兄亡故后,将寡母寡嫂一并收养起来。

匈奴单于简介(和亲公主要改嫁儿孙辈)(4)

二是保证氏族血统纯洁。普通的游牧民族百姓施行收继婚,是为了不失去家族劳动力,一旦寡母寡嫂改嫁他人,相当于家族内部减少一员劳动力。而对于匈奴贵族来说,收继婚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即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洁性。匈奴虽然野蛮落后,但他们认可血缘关系的存在,若是寡母寡嫂改嫁其他的氏族,将来再生育的儿女,必然会出现“同母异父”的情况,如此会造成草原各部落间血缘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三是匈奴的财产继承以母系为主。匈奴是个十分矛盾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将氏族女人视为财产的一种,另一方面他们又确立以母系为财产继承的主体。也就是说,父兄在世时,寡母寡嫂本身是一种财产,等父兄亡故后,寡母寡嫂又脱离财产的属性,成为财产继承的第一人。若是她们改嫁他人,则会将父兄留下的财产一并带走。为了家族的财产,兄弟子侄不得不迎娶守寡的后妈和长嫂。

匈奴单于简介(和亲公主要改嫁儿孙辈)(5)

王昭君一生嫁过“祖孙”三辈

众多和亲公主中,王昭君的历史名气最大,生平经历也最传奇,人生际遇也最无奈。她的一生先后嫁给匈奴单于祖孙三辈人,这也是造成王昭君时值壮年抑郁而终的直接因素。

《后汉书》记载,汉元帝时期,王昭君远赴匈奴,嫁给呼韩邪单于。此时呼韩邪单于已经年近古稀,双方生育一男,后为日逐王。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以为使命完成,上书请求回归汉朝。汉元帝却以“从胡俗”三个字,命令王昭君嫁给匈奴王后“大阏氏”所生的儿子复株累若提单于,“夫妇”共生育二女。婚后十一年,复株累若提单于英年早逝,他的兄弟搜谐若鞮单于继任匈奴首领。

匈奴单于简介(和亲公主要改嫁儿孙辈)(6)

与上次一样,王昭君必须再次面临改嫁的命运。婚后一年,饱受匈奴习俗摧残的王昭君,终于走完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病逝在草原塞外的匈奴营帐中。

结语

中原汉人眼中,收继婚是一项有悖人伦的习俗。若放在匈奴部落中,它曾为维系匈奴部落作出过很大贡献。虽然很多人诟病收继婚的种种不是,但笔者认为,不要轻易地否定一种文化,存在即是合理。既然收继婚能够存在游牧民族数千年,那就可以说明,它适应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需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