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树背后真实故事 这棵古树名字跟

文|张居明

百年古树背后真实故事 这棵古树名字跟(1)

宁津县医院百年老榆树

串串玉片唤作钱,

贴锅饼子香也甜。

树皮碾压小蝌蚪,

游回岁月那童年。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在山东省宁津县医院西楼下有一棵百年老榆树,它历尽沧桑,已经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毗邻宁津卫校,这棵树就在去校园的一条小路边,多少个日日夜夜它伴着莘莘学子刻苦学医,完成学业,走上了救死扶伤的道路。

夏日炎热它为学子们送去清凉;风雨来临它为孩子来把风雨遮挡;黄昏,伴着学子们读书;清晨,摇曳出一抹曙光。

岁月无痕,斗转星移,2003年卫校撤销,两个大院变成了一个大院。

“院内有古木,必有圣贤人”。近年来,宁津县医院一班人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培育文化队伍。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院党总支书记、理事长张士森邀请了商泽军、陈辛佳、英伦、杨瑞、雨兰、陈忠、陈华、散皮及艺术总监孙兰琳等众多诗人来院采风,并于5.12“护士节”期间在县文化艺术中心成功地举办一次盛大空前的诗歌朗诵晚会,为107个国际护士节的夜晚增添了一抹亮丽光彩。

“榆”和“余”谐音,所以象征富裕。又因榆木一直有“榆木疙瘩”之称,所以又有难解难伐之谓。

说榆树,还有一个美丽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对善良的农夫,老两口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日子虽苦,但老两口看到别人有困难总是倾囊相助,是出名的好人。

有一天,农夫出去打柴,在路上发现一位衣衫褴褛、奄奄一息的老者。农夫把老者背回家,老伴看他快要饿死了,就把家里仅有的一碗米煮成稀饭给他吃,老者吃饱了,有了精神,看了看农夫的家,叹口气说:“你们日子这样苦,还把仅有的米给我吃了,不知怎样感谢才好”。农妇说:“不用感谢,天下穷人是一家,家里人不帮忙,还有谁能帮呢”。老者很受感动,掏出一粒种子给了农妇,说:“这是一粒榆树种子,把它种到院子里,等榆树长大。如果将来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晃一下树,就会落下钱来,切记不要贪心”。说完老者就走了。

农夫将种子种在院子里,果然长出了一棵树。老两口精心地浇水、除草、施肥,种子终于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树上还挂满了铜钱。虽然有了这棵树,老两口还是靠种地维持生活,只有极其困难或帮助别人的时候,才到树下晃几个铜钱下来。消息很快传了出来,村里的恶霸地主也知道了,他带着打手,气势汹汹的来到农夫家,赶走了农夫,霸占了这棵树。

老地主来到树下,看着树上的一串串铜钱,抱着树晃了起来,铜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地主一边晃树,一边大笑着喊:“我发财了,我发大财了”。他从早晨晃到中午,最后地主和他的打手都被铜钱埋起来压死了。从此,这棵树再也不落钱了。

第二年大旱,寸草不生,村民们眼看就要饿死了。村里几个淘气的小孩到树下玩,看到树上又结出了绿乎乎的东西,感到很好奇,就爬到树上,忍不住摘下几片放到嘴,还有点微甜,孩子们高兴的告诉了大人。饥饿的村民们赶到树下,都来吃这绿乎乎的东西,奇怪的是人们吃了它以后,居然不感到饿,还更有劲了,于是全村人就靠这棵树度过了荒年。

后来,村民们为了纪念这棵救活了全村人性命的树,又因为它长的像一串串的钱,就给她起名为“榆树钱”。“榆树钱”成了榆树的种子,它随风飘下,不管落到哪儿,就在哪儿生根、开花结果。多年后,村子周围长出了一片片的榆树。

在我们鲁西北一带,榆树是和杨、柳、槐、枣树最常见的一种树。榆树全身都是宝,榆钱下来人们争相采摘,洗净后和玉米面拌在一起贴饼子吃又香又甜。榆树皮去掉外面粗皮和白面、地瓜面压饸饹吃又滑爽又有一丝丝甜味,夏天吃一碗清爽无比,特别惬意。

孩提时代,故乡的村庄全被绿树覆盖,各种树木葱茏,满目翠绿。榆树是生命力极强的一个树种,榆钱变白刮到地上来场雨就长出小榆树来,遍地都是,一丛丛,一簇簇,房前屋后长满了它的兄弟姐妹。

那时家家户户都喂的有羊,这些刚出的小榆树就成了它们最好的食品。夏日来临,榆树底下爬爬(金蝉)特别多,不知道是爬爬喜欢在榆树下面,还是榆树的根甜原因,它比一般树上多,小伙伴们就爱去榆树下面找爬爬。

百年古树背后真实故事 这棵古树名字跟(2)

作者张居明,男,1960年出生,山东省宁津县相衙镇(原道口乡)后纸村人,中共党员。1978年参军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在《国防战士报》发表处女作《溪流》。

几十年来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勤奋笔耕,先后发表新闻、通讯、诗歌、散文数十万字。近年来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先后发表《一代怪才吴棠湖》《神奇杨抱槐》《青积务源自清起雾》《吴鸣风智破“蜘蛛案”》《隽不疑智审山寨卫太子》《千年恩爱夫妻树》《刘墉省亲过宁津轶事》《化牛李的传说》《蟋蟀与宁津的渊源》等,为弘扬宁津地域文化作出了贡献。

曾获全国“蟋蟀情”征文三等奖、张之洞文学奖首届征文佳作奖、宁津县政府首届“鬲津奖”文学奖等荣誉。

现任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