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认真学习贯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学习系列专访之三

如何深入理解“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宁访谈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讲话关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必须”的第三个必须集中阐释了在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提出了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新观点、新论述,引起了理论界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郭建宁教授。

记者:“七一”讲话在阐述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郭教授,请谈谈您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解。

郭建宁:这段话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新概括、新表述。为什么说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觉得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是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壮丽的日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是那个时代的思想精华,又超越了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什么说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其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提出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创新性概念。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记者: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还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郭教授,请您先谈谈“七一讲话”关于“两个结合”的第一个结合。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说到底是要解决中国的道路问题。井冈山斗争走出了中国革命之路,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内在关联和相互映照,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人民有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记者:现在请您着重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郭建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述,我们应当注意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维度。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践维度,一个是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文化传统两个维度上展开,从而揭示其实践意义和文化内涵。

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融相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丰厚滋养和“根脉”,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文化联结和相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确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成为现实。儒家讲的“行”“躬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之间,中国哲学讲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与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之间,都有某种契合和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融相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并为人们选择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

再次,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伟大文明。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结合”是“激活”的根本要求。用真理力量激活伟大文明,其前提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正如2021年3月22日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所说,“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刻阐明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固本开新的思想精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的基本方针,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富有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通过“双创”马克思主义因吸收中华文化精华而进一步中国化,更加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华文化因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激活而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在守正创新中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

记者: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具有与时俱进、创新创造的理论品格,郭教授,请您谈一谈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郭建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中国实践,凸显问题意识,回应人民关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如何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系统论述和深刻阐释。一是不仅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概念,而且特别重视和强调原创性贡献、标识性概念、引导性范畴,强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主性、独创性、原创性、标识性。二是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三是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四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打通政治性话语与学术性话语的话语壁垒。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五是加强中国道路的学术阐释、学术表达,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道路。增强理论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主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

专家简介:

郭建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原院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主讲嘉宾。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著有《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当代中国哲学热点问题透视》《当代中国哲学》《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等;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探》《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民族复兴的 价值引领》《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等。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承担多项国家和省 部级以上课题。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来源:秦皇岛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