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幸福有家可回 人人心中都有一条通往

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人生的厚度,沧桑的岁月积累。

——《人生海海》

人生最大的幸福有家可回 人人心中都有一条通往(1)

麦家的作品,我只读过这么一本。因为喜好问题,或者是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喜好问题,对《风声》《暗算》这样的谍战题材,我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但我觉得,见识和知识的广度,是一个慢慢被打开的过程,所以,当下的抵触不代表未来的不尝试。

对麦家的了解,因此停留在《朗读者》里,他给儿子声情并茂的那封信上,以及网上查到的关于他写给已逝父亲的信。通过影像,小说,和信,我却笃定,他是这样地难以在父子关系上进行释怀,但好在,他始终努力去尝试释怀,并试图达成自我和解。

从《人生海海》中,我们恰恰看到了麦家的某种内心映射。当然,我首先是被腰封上的这句话吸引的:“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

书名“人生海海”取自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麦家对这个词的解读又深了一层:“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这句话颇有种:“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的意味”。

小说围绕一个叫“上校”的矛盾人物。有人叫他“上校”有人却唤他“太监”。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做过军医,当过间谍。他当过国民党的上校,却也救过解放军的命。他回村之后不劳作,但却比村里谁家吃的都好着呢。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惨遭毒手,深受其害。因为曾当过间谍,他的小腹被日本女人刻上了字,成为了心头的耻辱。最后也因为迫于遭批斗时被要求脱裤子害怕暴露这些字,情急之下,人却疯了。

麦家的《人生海海》,首先是一部写给故乡,写给父亲的书。

故乡的味道,不仅是儿时的记忆,更是日后的牵挂。

人生最大的幸福有家可回 人人心中都有一条通往(2)

麦家说:“一个作家,他的写作是怎么也逃离不了童年和故乡的”。因此,父子情怨,原生家庭的不幸,与故乡热土的眷恋,成就了麦家,也成就了《人生海海》里发生的故事。

麦家写的是童年,是故乡,也是农村。

在这个老式的江南山村,靠山贴水,屋密人稠。

这里一方面滋养了麦家的童年,另一方面却也给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正如文中的“我”。

“我”喜欢听故事。爷爷讲的,上校讲的,甚至是老保长讲的。然而最后,我却迷失在上校的故事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因为与上校之间的纠葛,一点点破败,甚至被迫背井离乡。

农村天地辽阔,人内心却闭塞封建。

小瞎子的母亲硬是被小瞎子骗来跟一个瞎子成婚的,最后生米煮成熟饭,无奈生下了小瞎子。随后,小瞎子的母亲与来村里卖货的人私通,离开这里,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

与小瞎子母亲弃之不管的态度正相反的是上校的母亲,上校胎位不正,靠观德寺的和尚送的半支人参补足了一口气才生下来。他母亲去谢和尚,和尚说是观音菩萨显灵救的,这句话叫她母亲一辈子迷信观音菩萨,把观音请到家供在堂前,天天烧香敬拜。

在农村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窥探和紧密相连的环境下,人们往往聚集在一起制作各种流言蜚语。

爷爷,原本最会讲道理的老人,平时大道理不断,却没能把自己活明白,愣是被无端的猜疑和自己内心的魔鬼摧毁,转而选择摧毁“上校”。

而“上校”和“老保长”却是曾跳出农村天地,从而走出内心逼仄空间的人,因而有更通达的一面。

农村社会结构相对单纯,因此相对城市,农村较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

那些“寺庙”“祠堂”在文中的隐喻可窥一斑。观德寺庙在当年日本鬼子打进村时,日本佬把村庄糟蹋个便,上山准备糟蹋观德寺,鬼子小队长知道老和尚有武功,同他约定好,比武赢了,鬼子就不进庙,否则烧掉庙。那老和尚三下五除二把小鬼子大洋刀夺下,小队长服输,放过了观德寺。观德寺因此名声响,香火旺。

然而这样一座庙却被红卫兵的小青年砸毁了,佛像、经书、楹联,烧的烧,砸的砸。这样的场面暗示了传统道德文化即便面对外来劲敌也没有遭到破坏,却自毁在了无知、盲目的青年手中。不难看出,麦家的高度人文主义关怀。

记得之前读一部散文集《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时,作家雪小禅曾写道:

一个人一段乡村记忆,是这样敦厚、诚恳,甚至那些脏乱差,都成了日后的丰沛与温度,格局与气象。这一切,天注定。

麦家写的是童年,是故乡,是农村,也是原生家庭。

很久之前,高圆圆曾在一档读书节目中吐露:“母亲生前,很内向,母亲死后,我发现,原来,我越来越像她。我和妈妈一样有很深的法令纹,这让我能时常想起她。真好”。

每个人都深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看到《朗读者》里的麦家,你很难去表达,原生家庭,尤其是父亲,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不知道是不是父亲带给他的痛苦与自己无法与父亲成功和解的遗憾,使他加倍地想付诸于儿子身上,他耐心对待自己儿子的青春期叛逆,因为他不想成为从前的那个“他”。

麦家在《人生海海》里对两代人的父子情怨,也写的深刻,引起很多人共鸣。因为,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里面的父子之情,就是自己亲身经历。那种流淌在寻常日子里无言的譬护,却造就了彼此的隔阂。

爷爷不欢喜父亲和“太监”往来,后来“太监”被小瞎子诬陷为“鸡奸犯”之后,爷爷对小瞎子的所作所为却弄巧成拙,中了小瞎子的计。再到后来为了洗清自己儿子不是“鸡奸犯”的名声,不惜毁掉了“上校”。这种盲目的,自我的父子之爱,是缺乏沟通的表现。

而父亲,将我送到异国他乡,却一个人死守“鬼屋”,怕我受连累,硬是连我妻子的骨灰都不让埋在祖坟里,父亲同样是盲目的,封建的,却依然是爱我的。

麦家深受小说中“我”的同样烦恼,他家庭成分不好,被人欺负,不被同龄人接受,但在这样的委屈时候,父亲给到的不是关怀,而是两个令他措手不及的耳光,这两个耳光,深深种在了麦家心里,成为日后折磨他的心魔。

而《人生海海》里对于父子关系的抒写,是他给父亲,给自己的一个和解。

正如博尔赫斯说的:“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有时侯也不是为了读者,只是为时光流逝,使我心安”。

麦家的《人生海海》,其次是一部关于“英雄主义”的故事。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最大的幸福有家可回 人人心中都有一条通往(3)

麦家不靠文采斐然取胜,而是胜在他写故事的能力。

《人生海海》就是一部关于“英雄主义”的故事。

什么是英雄主义?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从这个层面分析,我觉得“上校”和叙事主人公“我的妻子”都符合“英雄主义”的特点。

尤其是“上校”。他历经人生百态,和战场锤炼,原本可以成为医院的一把手,却被栽赃陷害。然而回到乡村后却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淡定。

这个人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十分浓烈。原本木匠生意做的起劲儿的他被挑选当兵上了战场,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他一路被提拔为上校,一次偶然负伤,让他学会了医生的行当,并且成了妙手回春的军医,他各方面的技艺都超群,然而在一个不可描述的地方,印刻着他荒唐屈辱的历史,使他不能改变。

小说中,他因为这个不可描述的地方刻有的屈辱,拒绝了林阿姨的爱,也是因为这个不可描述的地方即将被人揭穿的时候,“上校”疯了。

哪有什么真正的英雄主义,真正的英雄主义都是在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但英雄也有无法触及的痛,无论受到多少伤害,只要别断了他心中回家的路,他就可以继续做一个英雄。

我想起,西西弗的故事,日复一日地将滚落的巨石再推上去。人生就是这样,英雄主义的诞生,就是一次次去将命运的巨石推向山顶。

然而,上校虽然具有英雄主义,他却是悲剧性的。因为,他赋予了英雄主义的能力和力量,甚至情怀,但他遭受过的苦难和信仰却被践踏,他曾为之牺牲的东西却反过来污蔑他,伤害他。

让他成为在心底里彻底找不到“家”的人。

“我”的家虽然回不去了,但是异国他乡,我遇到了给我“家”的人。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者和见证者,在家庭遭遇全村的排斥后,几经辗转来到了异国他乡,在巴塞罗那,“我”作为偷渡客,大白天都不敢上街,听到警笛就发抖。

偷渡客都是这样,像阴沟里的老鼠,只能苟且活着,能找到一条阴沟卖命就是最好的活路。

在鞋厂工作整整六年的,“我”一分钱没有领到,都被“龙头”收走了。在我遇到委屈被工头打了之后,却被一个女人拦住了。这个人就是后来“我”的妻子。

她原本是教授的女儿,却因文化大革命家庭收到迫害,一家人,只有她逃了出来,最后走投无路,用年轻身子抵了出头费,逃了出来。

“我”和她同吃同工3年后,她离开鞋厂租下小铺子,炸改良了的油条卖。等我付清龙头的钱,她的生意越做越好,我离开鞋厂,来给她帮忙。

我和她终于在一起了,她为了远离“龙头”,和我一起搬离马德里,然而新的地方,却生意惨淡,为了节约成本,她跑到百公里外的农场进货,买了一辆破货车,有一次我们刚上完货,车子刹车不灵,有孕在身的妻子,不幸死了。

然而,妻子留给“我”的话却是让我好好活着。

“记住,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正是这句话,给了她勇气,让她一只含着屈辱和仇恨活着,却对生活依然充满向往,单枪匹马闯生意,创生活。

“我”也在看过了英雄主义,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继续热爱着生活。

麦家的《人生海海》,最后是一部解读人心与人性的密码。

报纸上说,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人生最大的幸福有家可回 人人心中都有一条通往(4)

人心惟危,趋利避害是天性,但是无德必亡。麦家在《人生海海》里塑造的角色,恰恰是复杂多变的,麦家掌握了人心和人性的密码,在英雄的神性和人性之间,麦家这一次更多是选择是还原后者。

老保长,爷爷,父亲,小瞎子,林阿姨,麦家这次书中写尽了平凡人物。

人心是复杂的,其复杂不只是体现在到底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上面,而是体现在多方面的。麦家致力于复杂人心的剖析,使得人物骤然立体起来。

《人生海海》中塑造了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为人处事风格,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命运。

老保长

老保长是活得最明白的人。

“人这一辈子图啥?要我说啊,就是洒脱畅快!”

他是及时行乐的代表,不分场合开黄腔,风光过也落魄过,不忌惮会不会有下一辈子。

他审时度势,也黑白分明,以一个汉奸的姿态奉承着鬼子,却爱戴尊敬打鬼子有功的上校。

他的特点是好色贪赌,因这个特点他与上校结识,并成为村里跟上校接触最多的人,也是知道上校秘密最多的人。

然而,“老保长”做人非常有底线,尽管因赌博倾家荡产,他也未将上校的秘密泄露丝毫,在关键的时候,他还帮助上校,帮助爷爷。

虽然他没儿没女,放任自流,但却是老保长是小说中上老一辈有善归的人,亲自挑选了坟地和柏树,一年以后寿终就寝。

爷爷:

“我“的爷爷,他是一个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告密,使得上校被抓进去,这成为他一生最大的过错,永远也洗刷不掉,因此抱憾离去。

爷爷一辈子讲大道理,他告密的初衷是为了维护一家人的面子和尊严。但命运既如此捉弄人,一个人最想守护的东西却因为过度在意,从而深陷其中,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损失了一生的声誉。

“我”是从小听着上校故事长大的,正是因为我们家与上校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才改变了“我”的一生。

爷爷这个人的矛盾性,正说明了,一个懂得讲道理的人,未必能说服自己,也未必活的通达。

小瞎子:

一个人在幼年时的遭遇,会塑造他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又将会影响着他未来的遭遇。小瞎子这个角色的人生轨迹就巧妙地契合了这条因果链。小瞎子悲惨的家庭状况,给了他扭曲的性格。而他性格里的扭曲,又再一次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惨痛的悲剧。

“小瞎子靠喝羊奶长大,却成了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偷窥女生上厕所,对女老师说下流话,在学校干小偷小摸的勾当,所有无耻的事情他都做。

他为了打探上校裤裆里的秘密,就不择一切手段地揭露上校的隐私,无止尽地将恶意释放在“上校”身上。

当他受到了上校的惩罚时,又为了泄愤,恶意编造了上校和“我”父亲之间的暧昧关系。他用谣言,让“一个力败气衰的老头,一个世事不谙的少年,承受着世间最羞的辱、最沉的重。”

没有被温暖过的人生,很容易走入歧途,最终害人又害己。

《人生海海》里还有更多的精彩人物,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我想正因为人心与人性的复杂性,才有了完善自己的机会,而完善自己,不就是那条通往“家”的路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