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临终手稿(爱因斯坦临终前手稿曝光)

爱因斯坦临终手稿(爱因斯坦临终前手稿曝光)(1)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说:"一个民族只有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如果他们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必将是没有未来的。"

同时他又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并且从来不会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次掉进坑里。"这是他对于科学和神学的关系思考的结论,在后世被人们奉为经典。

从古至今,对于科学与神学的关系的探讨从来没有结束,而且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结果,但是每个人却又对此乐此不疲,并且越是有思想的人越会关注这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如此,在他去世前一年曾经留下一部手稿,虽然和他的数学研究没有关系,书稿中也没有任何数字符号或公式,但却隐藏着世间的奥秘。书稿曝光后一经面世,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甚至被世人奉为经典。

爱因斯坦临终手稿(爱因斯坦临终前手稿曝光)(2)

科学研究的弄潮儿

1879年的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的普通家庭,父母均是犹太人,在当地经营有一个店铺,因此童年时期的爱因斯坦是幸福的,不必为了生计而发愁,同时他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从小就十分聪颖的爱因斯坦被父母寄予厚望,而他也没有让父母失望。1888年9岁的爱因斯坦进入德国当地的一所高级中学学习。

当时在学校接受的是宗教形式的,从入校起就开始了宗教仪式的学习,当时他信仰的是基督教,或许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他对神学与科学关系的好奇种子。

1889年,爱因斯坦十岁了,这时候的他已经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开始阅读通俗科学著作和哲学著作,同时在数学方面也开始了学习,主要学习几何。

爱因斯坦临终手稿(爱因斯坦临终前手稿曝光)(3)

16岁时爱因斯坦已经自学完微积分课程,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失败。但是这次失败并没有影响他,反而使得他开始思考,当一个人以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对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产生困惑。

不平凡的人事事都不平凡,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居住到了德国柏林地区。当年的8月,就爆发了战争,爱因斯坦也被无辜卷入,这时候他开始厌恶战争,反对战争。

"我爱好和平,战争不是我想看到的。"1914年9月,爱因斯坦主动参加了"新祖国同盟"组织,同时他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违背法律,参与人员多数被抓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持参与这个组织活动中去。

爱因斯坦临终手稿(爱因斯坦临终前手稿曝光)(4)

之后的发生的事情让爱因斯坦极为愤慨,德国的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下,特别以伦琴、奥斯特瓦尔德等人在代表,他们在具有侵略意义的 "文明世界的宣言"上签字。而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果断的拒绝了,同时他毅然在反战的联盟中担任职务。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爱因斯坦获得的最大成就是在1905年提出光子假设和光电效应,并且在战争环境下荣获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并且在之后他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而这些理论在当时除了爱因斯坦,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些理论成果使得爱因斯坦一跃而成为当时在世界上都很重要的科研人,甚至被很多人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临终手稿(爱因斯坦临终前手稿曝光)(5)

哲学科学再思考

许多科学家在年老时都会进行神学研究,有些人根据这些事件提出了"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先不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不可否认的是爱因斯坦也是这样。

爱因斯坦的大部分成就在年轻的时候已经完成,相对论和光电效应很早就提出,但他选择在人生最后阶段用大部分时间对哲学和神学进行研究,在1952年他根据自己的体悟发表了《我的世界观》一书,在此书中爱因斯坦已经开始质疑上帝。

根据爱因斯坦的手稿可知他从去世前一年开始,阅读了当时大哲学家科德的著作《圣经中的反抗与召唤》并且还给许多的宗教哲学家写信,与他们深入讨论了宗教与哲学、科学的问题。

爱因斯坦临终手稿(爱因斯坦临终前手稿曝光)(6)

许多人认为此书中涵盖了爱因斯坦对于世界的再思考,并且因为其中并未包含任何爱因斯坦所擅长的数学公式,人们更加认为书中有着关于世界奥秘的探索。

在书中,爱因斯坦对于世界的思考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观点。

首先是关于上帝的思考,在爱因斯坦看来,上帝只不过是人类在虚弱状态下的产物,他的存在只是因为人类需要上帝这样一个人物来维持人类的存在,所以通常情况下上帝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而对真实世界是否存在上帝,爱因斯坦自己表示怀疑。

爱因斯坦临终手稿(爱因斯坦临终前手稿曝光)(7)

第二个观点在对于对《圣经》的思考,爱因斯坦对圣经的观点是不同于当时的犹太教、基督教的,因此直到现在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对爱情因斯坦的神学观点表示不满意。爱因斯坦认为《圣经》是古老的传说,在口口相传后被记录下来。

第三点是关于神学与科学联系的表达,爱因斯坦在这一部分明确表示 "如果我们的某些东西被称为宗教,那么我们的科学就解释它,揭示整个世界的基本结构。如果是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用宗教取代,一旦科学能够解释了,我们就用科学解释。"

而这也被人们认为是爱因斯坦对上帝的理解是宗教与科学辩论中最明确的陈述之一。爱因斯坦生命的最后几年都在思考神学与科学,并且最后还留下的手稿,也许他是激励后人沿着它的方向继续前进。

爱因斯坦临终手稿(爱因斯坦临终前手稿曝光)(8)

对于从小到大被科学所熏陶下,多数人认为神学往往都代表着迷信,是一种和科学相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邪说,而且传统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说明着。

如今的科学都是由那些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但是通过爱因斯坦临终前的手稿可以得知,他相信神学与科学从来不是割裂的,他们相互联系。

回顾爱因斯坦的一生,能看到他在前半生为了科学而奋斗,后半生开始解决科学与神学的联系。他对知识和世界渴求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或许在今天学习他的精神,比研究他的手稿更有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