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记录(大学生调研37位抗战老兵)

中国青年网济南12月12日电(见习记者 曹梦琳)“战争留下的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不久前,山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调研团队步行几千公里,深入沂蒙山区和台儿庄战役革命老区,挖掘37位普通抗战老兵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并建立近5万字的口述史档案。

“尊重抗战老兵,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大学生调研团队负责人张馨方说。

在今年备受瞩目的9·3大阅兵中,抗战老兵方队缓缓经过天安门广场的场景曾戳中无数网友的泪腺。有网友感慨,“下一个十年,不知道是否还会看到抗战老兵的身影。”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这是老兵们共同的心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陆有近两万名抗战老兵在世。他们,大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年老多病,是每个老兵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大学生们正试图为提高抗战老兵群体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路径思考。

抗战老兵普遍入耄耋之年 就医状况城乡差异大

年老多病,是纠缠抗战老兵的“头号问题”。

在此次大学生调研团队走访的37位抗战老兵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85岁,多数能生活自理,但是普遍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一些人需要常年靠药物维持。此外,大多数抗战老兵每年都会因为各种疾病住院治疗;另外,部分抗战老兵已经瘫痪在床、不能自理,需要更精细的治疗和专人照顾日常起居。为此,药物、住院费用等成为这些抗战老兵日常最大的开支。

“我是心脑血管不好,每年都得住几次院,疏通疏通血管,平时只要不严重,我就拿点便宜的药,也不想告诉孩子,怕他们担心又花钱。” 家住临沂市沂源县大张庄镇明末峪村的姜玉法老兵坦言,“不敢轻易生病,怕给孩子们添麻烦”。

抗战老兵记录(大学生调研37位抗战老兵)(1)

调研团队走进老兵姜玉法家里。 调研团队供图

抗战老兵记录(大学生调研37位抗战老兵)(2)

老兵姜玉法的复原证。 调研团队供图

相对于居住农村的老兵,居住于城市里尤其是从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兵享有的医疗条件会好得多。

据调查,居住在城市的抗战老兵,每月的退休工资平均都在3000元以上,另外,还会享有单位给的许多福利性质的医疗补贴。所以,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多数情况下都会到所在县城或者区里的大医院就诊,在遇到较为严重的疾病的时候,大多数会选择到北京、上海的三级甲等医院医治,获得很好的治疗。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瘫痪在床的老人,子女大多数会请保姆或者专业的护工全天看护,获得很好的照料。

大学生调研团队认为,由于城乡间收入差距等原因,抗战老兵的就医现状也存在较大差异,这需要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强医疗保障力度,加快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落实,为真正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不断努力。

在调查区域内,全部抗战老兵均已达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所规定的年龄和领取要求,绝大多数抗战老兵已经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年,开设有专门的账户定时领取相应的养老保险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的区域内,各县市领取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金额会有差异:沂源县将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75元提高至每人每月85元,该标准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目前县居民养老保险处已将上调的基础养老金于2015年5月底全部补发到位。枣庄市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70元。

英雄暮年的无奈 个别老兵赡养成问题

目前,健在的抗战老兵中,养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走访的抗战老兵中,绝大多数为家庭或者自我养老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发挥着其无法替代的作用。

“活这么大把年纪也是罪过啊,不想给儿女添麻烦呀。”老兵谢金元一句话道出了英雄暮年的无奈和心酸。

“我两个儿子为了给我养老当着我的面大打出手,谁都不想要我这个‘拖油瓶’,儿媳妇自不用说,天天给脸色看。”一位老兵苦涩地说,“有人曾经劝我去法院告两个儿子,肯定能打赢官司。可哪有去告亲生儿子的呀,再说,家丑不可外扬,将来我死了,儿子、孙子怎么做人啊。”

据了解,有些农村老兵家庭确实贫困,导致赡养问题成为困扰;另一方面则在于,少数年轻人“孝道”观念的淡漠。

故而在大学生团队调查的居住于农村的抗战老兵中,个别老兵选择了自我养老模式,在无儿女照顾和贴补的情况下,辛苦劳作,仅靠微薄的收入和低保金生活,十分艰苦。

在城镇地区,除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外,部分地区开始探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新模式,并且一些区域已经开始初具规模,被越来越多的城镇老年人所接受。

机构养老,即提供院舍式的集中养老,根据功能和养老需求层次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主要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等。

“住养老院是我自己说的,在这环境这么好,还有一群老头老太太一起,聊聊天,打打牌,日子过得可是滋润哩,总比在儿子家看儿媳妇脸色强。”在淄博市张店区源泉镇养老院,94岁的赵京宝笑言。

抗战老兵记录(大学生调研37位抗战老兵)(3)

老兵赵京宝。 调研团队供图

赵京宝1938年12月4日入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12月1日退伍。复员后,便回到老家种地。由于岁数较大,“当年打鬼子的事都记不大清了,这辈子打了太多仗了。”

赵老感慨,“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就该知足、感恩哪。”

据了解,源泉镇养老院在源泉镇医院后方,是最近两年才盖好并投入运营的公办现代化医院、养老院。养老院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好,不仅紧邻医院,而且有花园、活动中心等,房间里面电视、空调一应俱全,非常干净整洁。

养老院每个月的费用是700元,需要送饭服务则另外补交30元。“我手脚灵便,三女俩儿,一家掏120块钱,也不多,还不用他们操心。他们平常没事就来看看我,孝顺着呢。”赵老对目前的生活很是满意。

“我现在能过上这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多亏了托党和国家的福啊。”采访过程中,赵京宝总是将“感恩”两字挂在嘴边。“就像打仗那时候,打了胜仗之后,唱的那歌,大声的唱,心里畅快着哩!我还记着词呢,我给你们唱唱。”

军歌唱起,老人容光焕发,声音洪亮,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一曲歌毕,老人敬了一个深深的军礼,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中国青年网了解到,机构养老是缓解当前家庭养老压力、使部分家庭养老功能外移、实现养老社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一些老年人在情感上并不愿接受机构养老,机构养老只适合少数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如个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无子女或亲属照料的老年人等。总体上,机构养老无法完全取代家庭养老的地位。

与此同时,机构养老也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养老机构与特殊老年群体养老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供需矛盾,机构养老的养老资源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由于机构养老需要持续的大量投资,而且周期长,回报低,没有足够的政府财政补贴几乎就难以为继,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投资于养老机构。”张馨方告诉中国青年网,目前中国在推进机构养老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国家或集体兴办、集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办、民间资本兴办等几种投资经营模式。这些投资经营模式正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已经建成运营的养老机构,也存在不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国家没有忘记国民党老兵

近年来,国家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加大了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社会保障力度。今年8月,国家又向符合条件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每人发放5000元慰问金。全国多地建起了纪念抗战正面战场的场馆,并将国民党将士纳入抗日英烈名录中。

今年9月3日,数名国民党抗战老兵获邀参加“大阅兵”。此次出场的抗战老兵,平均年龄为90岁,最年长者已有102岁。其中国民党老兵主要从参加过山西、湖南、云南、广西、贵州等正面战场作战以及中国远征军的老战士中产生。

92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符隆前得知阅兵消息后非常欣慰。“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这是很高的礼遇!参加抗日是我这辈子最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原籍湖南的他于1941年入伍,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3军炮兵连炮手,抗战中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重大战役。

据介绍,为了顺利遴选参加阅兵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各地民政部门均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事前对每位老兵都进行了详细体检,并随队派出精干的医疗人员,以确保老兵的身体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陆在世的国民党老兵已不足万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

关于“关爱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工作”,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日前表示,要求将国民党抗战老兵根据情况分别按条件纳入到相关保障范围,对他们的保障标准要求参照在乡的抗战时期的老复员军人的定补标准。

窦玉沛说,近年来,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生活境遇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近年来连续下发了三个文件,文件的内容涉及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精神上的关怀慰藉、生活上的照料以及积极地引导、动员社会组织来开展关爱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活动。

“于老兵而言,子弹留下的伤疤是一生的勋章,于我们而言,战争留下的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大学生团队负责人张馨方表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