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6篇(读书笔记系列之三十二)

佛法要领(中编1)

璞石

读书笔记16篇(读书笔记系列之三十二)(1)

已说四句要义竟。由初句,知唯心。由次句,知心体空。由三句,知悟心不离般若。由四句,证真方能了俗。今当略说发菩提心。

、名义

发菩提心,具云发阿辱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义如常释,阿无也,辱多罗,上也,为无上心。三正也藐等也为正等心。三菩提心者,三正也,菩提,觉也,为正觉心。此无上心、正等心、正觉心、心字该通三项,各有所拣。初拣凡夫外道,凡夫不觉,外道邪觉故。次拣二乘,但了生空,偏觉故。三拣菩萨,菩萨因觉,未满果位,非正觉故。

问:以上三心,如何融摄?以便下手。答:菩提心者,统为自性清净心。此自性清净心,生佛平等,人人皆具,不增不减。发者,发起也,开发也(初心只是发起,见性乃名开发)。非观照不能发起,非观照不能开悟。故发心者,即观此自性清净心也。

、意义

问:云何为自性清净心?云何观自性清净心?答:自性清净心,即吾人之真心;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真如,亦名实相,亦名涅槃,亦名法性,亦名法界。妄念依之,而成三界,为世界成立之本,人生缘起之源。众生不知,无始以来,从未观照,枉造轮迴,沉沦生死。佛法教人返观内照,即是入佛性,入法身,入真如,入实相,入涅槃,入法性,入法界。顿断轮迴,速出生死。是故佛法根本在心,行法根本在观。大乘心地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涅槃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问:发心究竟为什么事?答:为见自性。吾故云:发心者,发见性之心也。学佛不求见性,即是外道;志求见性,方是佛子。

问:何以观心便得见性?答:古德云:“若不观心,法无来处”。盖佛法都在清净心上,返观内照,始能引出佛性;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门,一切解脱门,一切神通门,一切俱得显现。故知心是妙法来处,若不观心,如何能引得出来?是以观心为佛法第一妙行,诸行莫及。故华严经云:“初发心即成正觉”。谓自心是佛,见自己真佛,即成正觉也。发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今人欲成佛,而驰心外求,哀哉!未曾发心,而修杂观行,只得生天果报,不得出离轮迴。

问:发心即是观心,且又重要如是,究应如何观乎?答:佛说观心,有一句定义。文殊问经云:“不发是发菩提心”。云何不发?谓不发一切求利益之心,及悲愿有条件之心。盖发心时,须要摒息一切外缘,杂念清净。生心动念,即乖法体,故云不发。云何又言发?谓念念俱寂,自性圆融,周徧无际,即是发心。智行于内,不行于外,故不发为发。华手经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庞居士云:“但看起灭处,此箇是真如。”其熟味之。

又有要义三:

1、发心时,当知无能发者,此破我执。

2、无所发之境界。

3、无所发之方便。此二破法执。总以毕竟空,无所有,无所得为归趣。

又发心时如有妙境,及小小神通发现,急宜舍去,以此是无相法故。一切杂行,一切杂观想,不得合入此中修。

(未完待续)

璞石,实名陈秉钰,大型国有企业退休干部,今年85岁,现居马鞍山。

读书笔记16篇(读书笔记系列之三十二)(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