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城墙西北角楼遗址在哪里(三百多年前的盛京城阙图)

盛京城墙西北角楼遗址在哪里(三百多年前的盛京城阙图)(1)

盛京城阙图

盛京城墙西北角楼遗址在哪里(三百多年前的盛京城阙图)(2)

1912年法国人斯蒂芬·帕瑟拍摄的长安寺

  荆绍福

  沈阳市档案局(馆)原局(馆)长,政协沈阳市第十三、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学宣文史委副主任。作为辽宁省档案系统家庭档案学术带头人,先后主编了《家庭档案管理》《家庭档案管理概论》《老结婚证书》《老毕业证书》。长期致力于沈阳历史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开发,率领市档案馆团队从国内外征集了一大批珍贵的老照片,近几年主编了《沈阳影像(1884—1939)》《盛京古城影像》《日俄战争奉天大会战影像》《满铁奉天附属地影像》。

  1625年,努尔哈赤力排众议,下令将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努尔哈赤率领迁都的队伍,1625年4月9日从辽阳出发,夜宿虎皮驿(今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街道十里河村),4月10日抵达沈阳。努尔哈赤到沈阳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在1626年9月30日,驾崩于沈阳城西南40里浑河下游的叆鸡堡(今沈阳市铁西区翟家街道大挨金村)。在近一年半的时间内,努尔哈赤在沈阳期间的寝宫在哪里,因史料上未有明确记载,长期以来大家并不知晓,成了清前史研究上的一个未解之谜。直到1982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王佩环女士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张图,才解开了困扰大家多年的谜团,彻底弄清了努尔哈赤在沈阳的居住地点。这张图就是标号为“舆字225号”的盛京城阙图。

  盛京(今沈阳)是清朝入关前的都城。清定鼎北京之后,改为陪都。盛京城阙图就是盛京城楼、宫阙图。盛京城阙图为彩色工笔绢图,用满文标注。横123.4厘米,纵120.7厘米。

  盛京城阙图的成图时间约为康熙八年(1669)以前,因为据《黑图档》记载,康熙八年(1669)在维修清宁宫时,将巴图鲁王府的五间房拆了,以拆下的木料作为维修清宁宫等处建筑之用。然而,此图中巴图鲁王府尚存,故断定此图为康熙八年(1669)以前绘制的,距今至少有348年历史了。它是清朝入关前京城的一个缩影。

  盛京城阙图以上方为北,下方为南,左西右东。所绘城垣为方形,四边就是沈阳城墙,大体上就是今沈阳市沈河区东顺城街、南顺城路、西顺城街、北顺城路。城墙的八座城门名称用满汉文写。沈阳城墙是在明城墙基础上进行改建的,从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开始,到天聪八年(1634)基本完成。改建后的城墙由原来的2丈5尺增至3丈5尺(11.67米),厚达1丈八尺(6米)。原来城墙为外砖内土,改建后的城墙以石为基础,内外墙均为砖砌,墙内夯土充实。城墙四周各建角楼一座,垛口651个。城周长也由原来的9里30步,扩大到9里323步。改建后的城墙,由四门改为八门,也就是八座门楼。皇太极亲制诏令命名城门:“南之左曰德盛(大南门),南之右曰天佑(小南门);北之东曰福胜(大北门),北之西曰地载(小北门);东之南曰抚近(大东门),东之北曰内治(小东门);西之南曰怀远(大西门),西之北曰外攘(小西门)。”其内涵颇有上承天佑,下感地载,内修文治,外攘兵患,安抚已得之民,怀柔外藩诸部,以福德之盛去开创天下的大志宏图。城门亦称明楼和战楼,八座明楼都是气势宏伟的三层建筑,城门之上和城墙四角角楼处,各建三层歇山式门楼,上铺灰瓦,四面出廊,梁枋彩绘,朱红地杖,宏伟壮观。

  盛京城阙图的中间部分主要以盛京宫殿为主。偏东侧绘有大政殿,大政殿前东西两侧依序排列着东西奏乐亭和十座王亭。这些亭子与大政殿构成东路一组院落,是努尔哈赤时期殿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1626年皇太极继位后开始兴建新的皇宫,新皇宫位于大政殿、十王亭西侧,为皇城井字街的中心位置,这就是盛京皇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即前朝区与后寝区。前朝区自南而北:文德坊(东华门)、武功坊(西华门)、大清门、崇政殿,崇政殿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太和殿,又称“金銮殿”。后寝区以凤凰楼为界。凤凰楼坐落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穿过凤凰楼下的楼门,即是后妃生活的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睢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盛京城阙图上没有沈阳故宫的西路建筑,因为故宫的西路建筑主要是乾隆年间完成的,而此图是康熙八年前绘制的。清沈阳故宫从肇建至完成,经历了从清入关前至乾隆时期长达150余年的岁月。

  盛京城阙图的正北端,也就是地载门(小北门)和福胜门(大北门)中间,是努尔哈赤迁居盛京时居住的寝所,用满文清楚地写着“太祖居住的宫”。努尔哈赤的罕王宫,坐北朝南,是由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串起的两进院落。两院间用围墙分隔,其中第二进院落建在一座由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努尔哈赤和他的妃子们便住在高台之上的二进院落之中。老罕王努尔哈赤一心争夺天下,初到沈阳,一切从简,也来不及大兴土木建设宫殿。2012年,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沈阳市内北中街清豫亲王多铎王府遗址北侧发现了罕王宫遗址,也就是努尔哈赤的早期寝宫。罕王宫遗址的确认,打消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罕王宫是否真实存在的顾虑。揭示了罕王宫的真实保存面貌。罕王宫与沈阳故宫大政殿为同时期建筑,两者的关系真实体现了清早期“宫”与“殿”分离的满族宫廷建筑特征。

  盛京城阙图井字形街路的北部一条街就是四平街,也就是今天的中街,长约580米,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了。在中街靠近西端鼓楼大街(今正阳街)的北侧,绘有一座城隍庙。城隍是古代城市的保护神,而城隍庙就是供奉城市保护神的庙宇。沈阳城隍庙大约始建于辽金时期。元代时,重建的沈阳城隍庙已位于今天城内中街路北。清朝建都沈阳后,沈阳城隍庙改为“都城隍庙”,规模超过历代。民国时期,沈阳都城隍庙年久失修,庙貌残破,碑石匾额散佚无闻。后来,沈阳市文物工作者于1962年在沈阳城内中街路北内金生鞋帽店院内,从地下清理出一甬距今已有660多年历史的沈阳城隍庙碑。由于年代久远,这甬石碑有的字迹已不可辨认,但它却是沈阳城很早就建有城隍庙的历史见证。此外,这甬石碑也是“沈阳”这个名称的实物证据。这甬石碑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重修城隍庙时刻立的,碑正面刻《城隍庙碑记》,记述重修城隍庙的缘起、经过等,碑阴额上刻“沈阳路城隍碑”6个字,碑身刻《沈阳路城隍庙功德题名记》,清楚地镌刻着“沈阳”一名。而“沈阳”这个名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元代大德元年(1297)沈阳路的建置,出现在《元史·成宗本纪》中。文献记录与石碑文物互相印证了“沈阳”一名的存在。

  盛京城阙图在中街的东端也就是今中街和朝阳街交汇处绘有钟楼,在中街的西端也就是中街和正阳街交汇处绘有鼓楼。沈阳城出现钟、鼓楼建筑,是在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之后,即崇德二年(1637),出于完备盛京城制的需要,由皇太极下令起建的。两楼的底座均是呈正方形台式建筑,高两丈有余。其外墙状如城墙,内开呈正十字交叉的拱形通道,方便行人及往来交通。通道的出口成为各楼的东西南北的四个镶券形砖饰的拱形孔洞门。城台上方每边设女儿墙和垛口,仿佛分别独立的楼城。台座之上正中分别起建两层歇山重檐,上覆黄琉璃瓦,外围廊柱阁式建筑。两楼均坐北朝南,外与角楼、城门门楼相呼应,近前又有衬托皇宫拱卫大内的布局。建筑并不奢华,但与盛京城垣及宫廷建筑搭配的浑然一体。两楼的差别在于钟楼内悬挂的是钟,鼓楼内高架的是鼓。为解决钟、鼓楼妨碍交通问题,1931年6月17日至7月25日,沈阳钟、鼓楼被拆除。为了展示盛京城古老的历史,有关部门近年在中街的东西两端地面上分别设置了盛京钟、鼓楼遗址铜雕,遗憾的是不大的铜雕上竟然有三处错误:一是盛京钟、鼓楼的始建时间不对,始建时间应为1637年,而铜雕上标注的时间为1631年;二是拆除时间不对,盛京钟、鼓楼拆除时间为1931年,而铜雕上标注的时间为1929年;三是盛京钟、鼓楼两楼的底座墙面四面均是垂直的,而铜雕上标注的是斜面。建议有关部门对铜雕上这三处不正确的标注尽快予以改正。

  盛京城阙图在宫殿的四周还绘制了十一座王府、六部衙署并库房以及一些寺院庙宇。该图所绘制并标明的十一座王府,从西北向西南分绘七座,在东北至东南分绘着四座亲王府,在宫殿的西南至东南绘有盛京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衙署并仓库、长安寺、三官庙等。

  盛京城阙图在宫殿的东侧还绘有奉天府,并用汉文标注,原址在城内钟楼南大街也就是今中街南朝阳街路西。清朝入关前和入关之初,并没有在盛京设立管理汉人事务的府县,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当时几乎没有在八旗系统内的“民人”百姓。即使在顺治初年,由于原辽东地区的大量人口随皇帝迁移关内,致使这一区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顺治十四年(1657),清政府决定设立奉天府,管理相当于今辽宁省范围内各县“民人”(非八旗人口)事务。初设时只辖辽阳、海城两县,以后又陆续恢复了明朝即有的盖平、开原、铁岭等县,归属奉天府管辖,后来又规定设在辽西的锦州府也归由奉天府尹节制。

  盛京城阙图在怀远门(大西门)内街南胡同内绘有承德知县公署,即今沈阳路一段承德西里。“县”本是中国古代直接管理百姓的地方行政机构,虽然盛京城里有了奉天府,但对这座城市而言,它只是一处寄设在这里被架空的“地方政府”,由于没有管理本城的下属县,这座城市及所属郊区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奉天府的“百姓”。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决定,在盛京城设立县级地方政府,名为“承德县”,取“承受天帝德泽”之意,仅管理盛京城外四郊。尽管这里设县之际,归其所管辖的百姓,只有从关内招募来的不足200名汉人,但毕竟从表面上看,显得更像一座“正规”的城市,而非一座“八旗兵营”。宣统三年(1911)撤承德县,将一切事务并入奉天府。民国二年(1913)又恢复承德县,后因与河北省承德重名,改为沈阳县。

  盛京城阙图作为盛京城的示意图,图中所绘房屋、门墙均为写意的半立体式,宫殿建筑均按实样绘为黄、绿两色。所有房屋的木结构部分均涂为红色,且楼房建筑皆绘有梯子。

  盛京城阙图是目前所见绘制最早的沈阳城阙、宫殿图,是研究清朝开国历史以及盛京宫殿建筑十分难得的珍贵档案资料。为了宣传展示古老美丽的盛京城,沈阳市档案馆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盛京城阙图原件进行了现场拍摄,并仿照原图比例采用玻璃钢材质,制作了约14米见方的盛京城阙图,矗立在市档案馆二楼共享大厅,供人们参观欣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