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费用收取符合规定(离谱1小时扣费99元)

共享充电宝服务近几年来逐渐普及至全国各地,各处商场、餐馆基本都有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供用户使用。但随着入局的厂商越来越多,“乱收费”等负面新闻也是层出不穷。

近日,陕西咸阳一网友表示,自己9月24日晚上租用某品牌充电宝一小时左右,归还后卡槽的指示灯有亮起,但一周后却被扣款99元。对此,充电宝客服表示,可能是机器未识别到已归还,线下维修人员之后会定时维修。

共享充电宝费用收取符合规定(离谱1小时扣费99元)(1)

共享充电宝费用收取符合规定(离谱1小时扣费99元)(2)

该消息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01

共享充电宝价格“偷摸”上涨

2015年,随着共享经济概念的崛起,共享充电宝诞生并飞速发展。2018年下半年,大多数品牌定价还是1元/小时。近些年来,共享充电宝却开始“偷摸”提价。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发布公告,要求遏制共享消费领域涨价。共享充电宝经整改后,2021年8月,各品牌租借平均价格为2.2~3.3元/小时,标价在每小时3元及以下的机柜占比69%~96%。

共享充电宝费用收取符合规定(离谱1小时扣费99元)(3)

但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大多涨到了3元/小时左右,大的商圈、旅游景点等收费普遍在每小时4元~6元。在个别车站等点位,价格甚至达到9.9元/小时。

02

充电太慢、好借难还

除了价格上涨,充电太慢、好借难还等问题也经常被网友吐槽。

根据记者实测发现,部分共享充电宝充电速度极为缓慢,一小时仅给手机充了15%左右的电。不少网友吐槽“又贵又慢”,也有测评博主表示,部分充电宝实际输出电流低于标注输出电流。

共享充电宝费用收取符合规定(离谱1小时扣费99元)(4)

共享充电宝费用收取符合规定(离谱1小时扣费99元)(5)

共享充电宝费用收取符合规定(离谱1小时扣费99元)(6)

虽然各家充电宝企业铺设了很多共享充电宝租借点位,用户可以通过App或小程序查找位置,但不少网友发现,有的点位不准确,有的商超早早关门,借了充电宝无法归还,有时还会遇到机器还满、断电断网、归还系统出故障等问题。

扫码前后收费标准不一、弹窗霸屏等问题,也频频被网友吐槽。

03

为何共享充电宝变身“充电刺客”?

不少用户反馈,共享充电宝的确解决了大家“手机没电寸步难行”的痛点,但在积累大批用户之后如此大幅涨价,让人难以接受。共享充电宝为何成了“充电刺客”?

有从业人员表示,不少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在铺设点位时提高与高流量商家的分成比例,有些品牌在铺设点位时直接给到商家90%的分成,这样算下来,1块要给出去9毛,再加上业务员的提成、机器的成本和损耗,剩下的钱生存都难。

共享充电宝费用收取符合规定(离谱1小时扣费99元)(7)

据查询,共享充电宝点位几乎遍布城市各大商户,竞争之下,提升对用户销售的最终价格也是最容易、最直接的多赚止损手段。

04

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难形成新突破

涨价背后,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在盈利模式上难以破局的现状。

以“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为例,2021年三季度至2022年一季度,公司每季度依次净亏7300万元、6130万元、8969.5万元。9月8日,公司2022年Q2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净亏损1.845亿元,至此已连续四个季度亏损,且处于扩大趋势。

从收入结构上看,怪兽充电收入单一,主要来源于移动设备充电业务、移动电源销售及其他。官方数据显示,时至2022上半年,公司移动设备充电业务收入占比为97.4%。

运营成本是入不敷出的源头。怪兽充电称,“直代共营”策略为公司注入新推力。但其招股书曾显示,直营渠道给商家的激励资费率高达50%-70%。综合上述移动设备充电业务的高额占比,商家直接分走企业大半盈利。

记者注意到,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怪兽充电在内容上尝试跨界。如围绕明星、游戏、动漫、国潮等话题通过联名热门IP进行营销,以增强用户对其品牌的黏性。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涨价说明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并未转化为成本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只能靠提价来覆盖成本和维持盈利。因此在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无法出现突破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涨价恐怕不会停止。对于共享充电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他认为,共享充电场景单一,关联性差,做增值业务的难度较大,目前来看效果还没有显现。

05

行业乱象如何解决?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共享充电宝的确为广大用户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了行业服务质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经营者、监管者、消费者等各方参与、共管共治。

企业、代理商、网点等明确标注充电价格、计费模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明示消费者申诉反馈渠道,提高消费者纠纷解决效率;优化线下机器布局,便利消费者借用归还;健全完善网络技术支撑,切实提供可靠安全的租赁服务。

监管部门对违法侵权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甚至处罚,引导企业合规经营;积极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对消费风险予以披露和提示。

同时,消费者要尽量选择知名的服务商,情况不明时及时以拍照、录像等保留证据。当客服人员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向消费者保护协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投诉。

来源 读创/深圳商报综合

编辑 信嘉毅

责编 朱峰

监制 刘柱

校审 孙世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