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佾六佾八佾区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提起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整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出来了,还有哪些事是做不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四佾六佾八佾区别?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四佾六佾八佾区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四佾六佾八佾区别

提起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整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出来了,还有哪些事是做不出来的呢?

然而,有一些注解把此处的“忍”,解作容忍、忍耐,从而把本句理解为: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

这种理解并不正确,然而得到广大认同,渐渐成为了孔子的一句名言甚至衍生出了“叔叔可忍,婶婶不可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一些字句的意义也会随之变化,重新生成了新的涵义……

本句若作为一个单独句子,这样的理解自然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于本章,联系上下文意,这样的理解就有所偏差了。本章是孔子怒评季氏的僭越行为,担心其将会引发更大程度的礼崩乐坏,是一种强烈的斥责语气,而非是在委婉抱怨。故而,本句的“忍”,是直指季氏用心险恶,而不是解释要不要容忍。

1.为什么很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错了呢?

主流释意是以孔子为主语,解释为: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是绝不能忍受的意思。

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上以季氏为主语的解释为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个都可以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心做出来呢?’"

这句话就变成孔子是用来评价季氏的,是以小见大,通过礼的小细节看出季氏这个人没有什么底线。

而忍无可忍出自《三国志》: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孙礼传》:“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释意: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1.依照杨先生的解释,二者显然意思是不同的。

古往今来,很多成语都会因为时间关系,改变了他们原本的意思。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譬如呆若木鸡这个词在古代可以形容军队军容整齐,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现在却是完全的贬义词。

2.而若是依照主流释意,绝不能忍受和再也不能忍受也是不一样的。再也不能忍受的前提是之前忍了很久,给出的反击选择。而绝不能忍受是事情本身的触及我的底线,我不能忍受。

其实,这句话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意思。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背景去理解。

2.为什么周朝创建周礼?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朝,建立起封建国家——周。强大的周王朝在"殷鉴不远"的认知之下,开始意识到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殷尚鬼,周尚文""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的思想改良,采取"制礼作乐"的政治统治手

西周官学乐教发达。然自春秋以降,周天子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周代乐制亦随着礼之"坏"而"崩",主要表现为:雅乐文化不断下移;在雅乐的使用上,天子之乐,不断为诸侯,甚至大夫所僭用;器物方面,传统祭祀雅乐"金石之声"渐趋式微;在审美标准上,新声兴起,"不平"审美观冲击着传统"中和"审美观;就审美对象而论,雅乐呈现出从娱神到娱人的世俗化转向。

周礼是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贵贱有别、尊卑相序的等级严明的礼仪体系。它强调等级,从根本上维护阶级社会的政治统治。而季氏八佾舞于庭之类越礼之事的频频发生,表明礼的等级制度已受到破坏,它所维护的政治秩序被打乱,礼崩乐坏预示着政治的变革

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是为了稳定社会,也确实稳定了数百年之久孔子维护周礼,是为了社会稳定,但他维护不了,礼崩乐坏乃大势所趋。孔子以后,社会就进入几百年战乱的战国时期。

不过,虽然如此,事实上鲁国原本就能用天子之乐的

3.鲁国能用天子之礼,季氏僭越在哪里?

先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以八佾舞为最高等级呢?

因为天子是天的儿子,天道最长年三百八十四天,均分为六十四周,所以为八佾。天子必须遵从天道,所以《夏禹·连山》六十四组符号,《殷武·归藏》六十四块龟藏,《周文·周易》六十四周。

八佾之舞是周王室国舞,即《万舞》、也称《大武》,是战场上步兵方阵的艺术再现。一般演武于王师出征之前,亦可谓“战争动员令”。《万舞》是周国国歌,文王作曲,武王、太公和周公填词。周人出征和凯旋,必演《万舞》。

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之国,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后,赐之以重祭。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故鲁君祭宗庙有八佾之舞。鲁国是周礼最完备的国家,韩宣子拜访鲁国时曾经说过:“周礼尽在鲁矣。”

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于他庙,亦是僭礼。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鲁国的卿大夫,他以为周公庙得用天子礼乐,故亦在其家庙中用之。此是严重的僭礼行为。

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所以孔子严斥其非

4.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但实际上孔子不是鲁国人,孔子祖上是宋国人商王室后代,所以他是子姓尔,鲁国是姬姓周公后代,孔子出生在鲁国,在鲁国长大。孔子在这样的环境国家长大,自然深受周丽的影响,所以他才会主张恢复周礼

《八佾》篇主要讲文化,文化在当时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礼制,所以《八佾》篇以季氏的“八佾舞于庭”开始。《学而》篇主要讲学问的内用,《为政》篇讲学问的外用,《八佾》讲内用和外用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文化。一个国家灭亡了,还可以重建。一个民族文化灭亡了,是无法重建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一次一次的被异族入侵,一次一次的面临崩溃的边缘,但中华民族变得一次比一次强大,始终没有灭亡。为什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没有消亡。

孔子曾经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意思是,中国以外的四方都有国家,却没有文化,无法流传,还不如已经灭亡多年但有文化传承的夏朝。

靠着武力和权谋去建立国家是容易的,比如中原周边的戎狄,他们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但却如流星一般,往往在历史的天空中一闪而过,没有留下什么东西,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文化”。这些戎狄国家没有文化。而已经灭亡千年的夏朝,因为有文化,即使国家灭亡,文化也可以传承了下来。比如我们现在用的阴历,其实就是夏历。而我们一直自称是华夏文明。

孔子在文化即将灭亡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集大成,删诗书,定礼乐,开教育。他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美誉。从中,我们就可以侧面了解,孔子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到底意味着什么。

5.结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次因为恶小而为,就是对恶的一次忍心,一次一次的忍心,就会让这个作恶的心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在面临着大恶时,他把心一横,做了出来。所以孔子对季氏的做法,感到很担忧,连天子所采用的八佾都做了出来,那离取代鲁国国君之类的事情还有多远呢?

所以我们要多学习,然后才能知道哪些小事不应该做,才能防患于未然。如果我们很多道理不明白,我们就会觉得有些事是小题大做,等有一天事情很大时,悔之晚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