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每天一首(无论富贵与贫贱)

题记: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他们创作上主张“不平则鸣”,崇尚“苦吟”,追求“言人之所未言,辟人所未境”。这一派的代表诗人就是韩愈、孟郊,当然还包括贾岛、李贺等人。

孟郊与韩愈是莫逆之交,后人并称“韩孟”;后来苏东坡又以“郊寒岛瘦”来评价孟郊与贾岛,世人因此又将孟郊、贾岛并举。

这首《游子吟》就是孟郊的代表作。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用最简单的词汇,说最深的情

虽然孟郊的很多诗作用语险绝,但这首诗却明白如话。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其实不算是两句话,而是两个词组—一慈母手中的线和游子身上的衣。把这两个简单的名词并列组合放在一起,画面即现,意境悠远。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不为人父母永远不会知道,一个母亲为孩子忙碌时,那种充实而又踏实的心理。即便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但那一举一动,都是母亲发自内心的本能。

其实,孟郊还有一首写给妻子的《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千回结衣襟”,还是“临行密密缝”啊!难怪孟郊远望母亲的小船,会一下子想起当年临行前母亲缝补的场面来。

原来不论是母亲还是爱人,在那细密的针脚里,都缝下了一段绵绵不尽的爱。

游子吟每天一首(无论富贵与贫贱)(1)

萱草:中国人给母亲的花

第三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阵”最为精彩。这个“草”用了萱草的典故。其实,早在西万人把康乃馨定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们中国人就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

萱草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萱”字最早写作“谖”。《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之句,朱嘉注释说:“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谖草”就是萱草,“谖”是忘却、忘记的意思。“背”是指北堂,古代一般是母亲住在北堂,所以用“北堂”代指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哪里去找来萱草,种在北堂前好让母亲忘却忧。

古时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上萱草,希望能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孟郊还有一首游子诗,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几句之中,翻来覆去地提到萱草。

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中有一个建筑,叫作“萱瑞堂”,那是康熙下江南的时候,写给他的乳母、也就是曹雪芹的祖母孙氏的。

游子吟每天一首(无论富贵与贫贱)(2)

游子的深情:衣锦才能还乡

孟郊的确是苦吟诗人的代表,不仅写诗苦,生活也苦。他是湖州武康人,也就是现在浙江德清武康镇人。早年生活极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偏远之地,前半生科举考试屡试不第。

好不容易到四十六岁,才登进士第。那一天,他兴奋至极,一改平时苦吟之状,随口吟出一首快诗:“昔日醒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半生凄苦忍耐、坚韧不屈可见一斑。

而写作《游子吟》时,他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

孟郊前半生离家在外,郁郁不得志,五十岁那年才谋到漂阳尉这个卑微的官职。终于有了微薄的俸禄,孟郊没有得意忘形,而是立刻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便要把老家年迈的母亲接来,和做了一辈子游子的儿子一起享几天福。由此可见这些年虽身在外地,孟郊心中其实无时无刻不再挂念着家中的老母亲。

于是,在那一年的春天,在漂水河边,思念多年、也离别了多年、盼望了多年的母亲终于能来跟自己团聚了。当孟郊远望着小舟上母亲那熟悉的身影越来越近的时候,一时热泪奔涌,于是便有了这首名动千古的《游子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