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正当时(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郑奕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立秋一过,七夕将近,在城市之中,浪漫甜蜜的氛围已经愈发浓郁起来。七夕,这个在当下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节日,被当代人赋予了很多关于爱情的寓意与希冀。但七夕节不仅包含了牛郎织女美丽的传说,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等,更寄托着劳动女性的美好愿望。

将时光倒回到数百年前,在巴蜀大地,生活在西南一隅的成都人,是如何庆祝这个富有浪漫气息的节日呢?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娓娓道来中,似乎穿越时光,看到一幅成都少女在七夕月下投针验巧、向织女献辞的画卷。

七夕乞巧正当时(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1)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七夕乞巧正当时(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2)

民俗专家刘孝昌

/ 月下乞巧 独属于未婚少女的节日/

“与全民参加的春节、端午、中秋相比较,乞巧可以说是传统节日中最富有浪漫与神秘色彩的节日。”刘孝昌这样说。相较于现下商家常用的“七夕节”,他更习惯将农历七月七称之为“乞巧节”。“乞巧”,为“乞求技艺、智慧之巧”之意。而乞巧节的神秘之处,在于参与该节日时间、时段、参加者是特定的,并与上述几个传统节日有所不同。

“旧时成都,参加这天节日活动的,主要是未婚的少女们,而已婚的嫂嫂姐姐们作为过来人,则几乎不参加。”刘孝昌说,在数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女娃子们不能直接广泛地参与集社集会,也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中露面,连高声言语都不行。她们心里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这天,借乞巧这个节日短暂而难得地向心中偶像默默倾述。而这个偶像,自然是她们所崇拜的织女。

“七夕傍晚繁星点点之时,少女们摆好香案、花果围在桌前,点燃香蜡。临近八点左右,乞巧仪式开始。依次由大到小,举香向着天际间银河系的织女星座,默默许下自己埋藏心田里、想要诉说的祝辞,不外乎是像同织女一样有位如意郎君,来日幸福美满生活,夫妻相爱永远等美好话语。当然这些话只在心里,只有织女知道,身边众姐妹也不知道。”

七夕乞巧正当时(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3)

宋 李嵩 《汉宫乞巧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 投针验巧 引来“得巧”少女们阵阵喜悦 /

乞巧乞巧,到底该如何做呢?在漫长的数千年历程中,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乞巧活动,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等。而在刘孝昌的描述中,旧时成都女子,更青睐的还是投针验巧这一习俗。在举行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仪式,向织女献辞之后,独属于少女们的热闹场面就要开场了。

“这个习俗流传千年,昔日成都的少女们可谓无师自通,靠已出嫁的姐姐们言传身教,经久不衰。”节日当天,各家女娃要约好几位玩伴,各自先沐浴打扮漂亮,梳洗整洁换上新衣裳,早早到居家宽敞或有院坝、天井之家。女娃子们拿上一个干净的大碗,在正午12点,打桶甘甜井水,满满地舀碗水,放在庭院小茶桌当中,让太阳光把碗中水晒熟,待傍晚月色星空下使用。

神秘而隆重的祝辞后,把已晒大半天的那碗水请到小桌正中,少女们依次把平日做女红所用的绣花针,轻轻放在碗中水面上。“神奇的是,那一只只铮亮的铁针,居然飘浮在水面上。这个时候,在烛光与月光映照之下,碗底竟然会出现一朵花瓣或奇特花纹,不停变换。少女们喜悦欢笑,相互夸奖对方心灵手巧。”

当然,刘孝昌说,也有女娃子平时横针不纳顺钱,其针锈迹斑斑,当将其针投碗中水面时,直朴朴落入碗底不现其花纹,该女子则低头不语面色难堪,显得格外狼狈。

古籍《帝京景物略》中也有记载,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意思是水底下出现的针影,若是呈各种形状,便是“得巧”;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转眼七夕将至,回想数百年前少女们对月当空,向天上的织女许愿诉衷肠,又或借月光投针验巧的场景,我们知道了七夕这个节日,包含了太多关于浪漫的想象和对爱情的期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