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

一、前言

在不知不觉中,今年的金秋十月已经过去了,转眼已经十一月了。每年的十一国庆长假,都是众多优秀电影上映的黄金时期,今年也不例外。

在今年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中,《长津湖》无疑是最令我们惊喜的电影了。这场电影带给全国观众的观影感受是史无前例的,电影中一幕幕的场景英勇悲壮,极度震撼人心,让我们集体破防。

截至十月,这部抗美援朝战争巨制电影,票房已经突破了55亿的大关,仅和中国电影史上票房冠军《战狼2》的56.94亿票房差了2亿,目前已经超过电影《你好,李焕英》,成为今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全国票房第二。

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1)

图|《长津湖》宣传海报

这部电影长达三个小时,剧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描述十分真实且感人。哪怕是久坐三个小时,看完电影后已然泪流满面而不自知,片尾声响起而意犹未尽。

在这部电影当中,每个人都是主角。不论是义无反顾的伍千里,还是立志超越哥哥的伍万里;是有勇有谋的梅生,还是战斗力十足的余从戎;是冷静睿智的狙击手平河,还是为国无畏的主席儿子毛岸英,亦或是远赴抗美援朝,在零下三十多度中蹲守雪山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每个人都是电影主角,每个人的故事都足以写成一部传奇,值得我们深刻感悟。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在电影最后仅出现四十秒历史原型人物:全国战斗英雄杨根思

在抗美援朝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枪眼的黄继光,另一个就是在影片长津湖战役中,舍身保阵地而牺牲的杨根思。

这个由欧豪扮演的泰兴烈士,是大家所熟悉的杨根思,是新中国第一位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杨根思,是那个为了切断美军退路而壮烈牺牲的杨根思。由他率领的英雄连队以寥寥数人击退美军八次进攻。

在第九次进攻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四十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8岁。杨根思在影片结尾用生命保住小高岭阵地的戏份太短,观众对此表示深深的遗憾,但这短短的画面却极大地激起了他们内心情感的波澜,英雄的名字一度成为国庆期间人们关注的焦点。

影片中短暂的四十秒剧情,无法述说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也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战斗英雄——杨根思。这场战役是残酷的,是中美军人多年以来不愿回忆起的战争,而战争中所有的胜利,都是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堆积起来的,军人所有的荣誉,都是用一次次流血牺牲换来的。那么,到底需要经历怎样的磨难,才能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铁骨铮铮的战斗英雄?让我们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去回顾杨根思的英雄人生!

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2)

图|杨根思(油画)

二、少时贫苦,历尽磨难,决心参军,缴获第一杆枪

杨根思原名羊庚玺,1922年出生于江苏泰兴县羊货郎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战争年代,生存已是难事,然而雪上加霜的是,亲人的接连离世……

为了养育家中两个孩子,杨根思的父亲夜以继日地卖力干活,靠着这样的劳力,也只能在那个被受压迫的年代,从地主那换来些许粮食,这一点粮食自然无法让家里人吃饱穿暖。情急之下,父亲只能向地主借钱,然而借钱容易,还钱难。

杨根思八岁那年,他的父亲终不堪负重,累死在晒谷场的麦垛旁。没过多久,杨根思体弱多病的母亲,也因此积郁而亡。父母的相继离世,给杨根思兄弟俩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无依无靠的二人,只能抱团取暖,在这个处处是压迫,每天都有人饿死的残酷社会艰难生存。

为了生存下去,八岁的杨根思只能给地主家做“牛倌”,当起了放牛娃。当时,杨根思年纪还小,对于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来说,就是被随意欺压的奴隶罢了。稍大些,杨根思又随着哥哥一起,在上海林记地毯厂做起了苦工,直到地毯厂倒闭,兄弟俩又回到了家乡。

可是,在地毯厂打工的环境实在糟糕,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回到家乡没几天,杨根思的哥哥就因长期劳累,身体油尽灯枯,在贫困和疾病中凄惨离世,只留下杨根思一人,在这悲惨的世界苦苦挣扎。

少年时期的杨根思,饱受磨难,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太多的痛苦,对这个“人吃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恶痛绝,决心尽己所能来为穷苦人民争取解放的可能,赢得翻身的机会。

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3)

现在,孑然一身的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了牵挂,在1944年苏中新四军扩招的时候,报名加入了新四军。新兵报名时,杨根思的名字被登记人员记错了,从此他便以“杨根思”这个名字,开启了自己一生的军旅时光。

初次上战场的杨根思没有丝毫畏惧,在国民党守军打下败仗溃逃时,他死死盯住一个敌人,手持一把长矛与其展开殊死搏斗。几个回合下来,面对战斗力十足的杨根思,敌人体力不支,最后他用长矛刺进了敌人的心窝,获得了参军后的第一杆枪。欣喜若狂的杨根思抱着枪反复端详,战后还受到了老排长的表扬。

三、蒙眼掷雷,攻下制高点,成为部队中的战斗英雄

进入部队没多久,杨根思就被委以重任,学习爆破技术,成为一名爆破手。虽然,杨根思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却凭着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勤学苦练,爆破技术获得了部队上级的认可和赞赏。经过一次次战斗的实战操作,杨根思已经成为了一名技术超高的爆破能手。

1944年12月,新四军为扩大江南一带的解放区域,一路渡江南下,杨根思也跟随着核心部队到达了浙西地区,却遭到了国民党部队的顽固阻扰。

1945年5月,国民党方面整合了近10个师团,对新四军驻守地大举进攻。为了躲避敌军的锋芒,新四军部队不得不暂缓解放进程,转而向安徽广德一带撤退。

然而,国民党军队急于求成,兵分三路贸然进攻,于是新四军趁机采用逐个击破的策略,对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反攻。

战中,杨根思勇往直前,率先炸掉了敌人的集中机枪点,顺利掩护队友进攻,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杨根思因此被部队评选为“团战斗模范”,这是他的首次被立功表彰。

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4)

此时的杨根思,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新四军战士,1945年11月,杨根思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经过1946年攻打泰安的那场战役后,他从“战斗模范”成为“战斗英雄”,后来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日本投降后,泰安城被伪军占领。1946年6月,为了解放整个山东区域,铲除剩余伪军,新四军发动了攻打泰安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敌人占领制高点,在天主堂上负隅顽抗。当下,我军火力远不及敌军的迅猛庞大,久攻不上,作战变得十分艰难。

这时,杨根思背着装载手榴弹的小包,不顾自身安危冲到敌军的屋檐下,吸引敌军的火力。班长吴春林见势,带着其余战士,冲破敌军的大门。敌人乱了阵脚,连忙丢出好几枚手榴弹,几名战士被炸飞受了重伤。杨根思见状,顶着炮火冲到空旷处,朝着敌人火力点连甩数十枚手榴弹,一声声爆炸声后,敌军的攻势减弱,其他战士趁机冲进屋去。

剩余的伪军见状不妙,立即拿起冲锋枪发起反抗,对着杨根思一群战士又是一阵机枪扫射。杨根思脸部被子弹打中,顿时鲜血铺满整个面部。班长急忙扯下身上的纱布给他包扎,包扎好后连眼睛都给遮住了。

战场上受伤是常事,杨根思顾不上停歇。在班长的指挥下,杨根思蒙着眼睛,单凭借着平常训练和敏锐的感知力、洞察力,迅速扔出去两枚手榴弹,精准地击中了目标。在这场战斗中,最终杨根思以18颗手榴弹,配合战友们进攻,攻下了全城制高点——天主堂,为战斗胜利打下了基础。

杨根思蒙眼掷手榴弹,依然可以命中目标,最终攻下制高点的事迹在部队广为流传。一战成名,杨根思第一次获得了“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四、智勇双全,三送拉雷,被誉为“爆破大王”

1946年夏,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的诉求,全面发动内战,先后占据山东大范围解放区。同年10月13日,杨根思所在的九班收到上级命令,往郭里集前进,进行“为部队打开通道”的任务。

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5)

夜幕降临后,杨根思跟随部队向国民党军队的前沿阵地出发,准备来一个偷袭,给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夜色浓重下,还是被敌军发现了,此时此刻杨根思等人已没有退路可言,为今之计只能采取强攻。

敌军的碉堡近在眼前,机关枪不知疲倦地扫射着,形成一阵阵难以逾越的火花,杨根思一鼓作气冲上前去,势必要把它一举炸毁。这一次,新四军采用了一种新型炸弹,是一种头部圆滚,尾部插着一个木栓,形状似一颗巨大手榴弹的新式炸药。

这种炸药重达十多公斤,安置好后,杨根思在底部摆上两枚拉雷,随即先后两次想拉响拉雷,却因为天气潮湿外加上夜晚更深雾重,受潮严重而未能正常引爆。

杨根思冷静下来,灵机一动,想到一个计策,可以让炸弹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他从营部领回第三枚拉雷,摸黑顶着枪声,将第三枚拉雷放置在前两枚下面,摆成了一个倒“品”字的模样,然后猛拉导火线,迅速跑开,只听见一阵巨响,敌军的碉堡被炸毁了大半。

这时,战士们冒着浓烟,抓住机会迅速冲上前去,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在战后的庆功会上,杨根思因为杰出的作战表现,被部队的战友们誉为“爆破大王”。一时间,“爆破大王”的威名让敌人闻之色变。

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6)

1947年初,在齐村战斗中,杨根思任九班副班长,一天他接到了上级传达的任务:炸掉敌军易守难攻的圆形大碉堡。

杨根思带着副手,躲过敌人的攻击,到达中心的圆形大碉堡前,准备用炸药炸开碉堡的大门,突然听到里面敌军在争吵。原来,里面的敌人听说共产党善待俘虏想要投降,他们的上级军官不同意,双方便起了争执。

杨根思当机立决,怀里抱着炸药包,踹开大碉堡的大门,跳到敌军面前,怒目圆睁大喊道:“谁敢顽抗,通通报销!”说罢,作势就要拉炸药包的导火线。碉堡内一个排的敌军看到这架势,面对突然出现的“爆破大王”杨根思,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连忙停止反抗缴械投降。

这场战斗,杨根思不仅为我军全歼敌军,打破敌军的固守顽抗,立下了头等功劳。同时,他也创下了单人俘虏人数最多的纪录。战斗结束后,杨根思因此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

解放战争期间,杨根思连升军衔,曾凭其优异的学习能力被调到旅司令部参谋处工作过,随后回到部队,南征北战多年后,杨根思屡立战功。毛主席和朱总听闻他的事迹后,想要亲自见一见他。解放战争胜利后,杨根思还被上级领导邀请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盛典。

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7)

图|毛主席

五、远赴抗美援朝,击退美军八次进攻,用生命保住战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月初,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侵犯中国边境,几次空袭中国东北部,企图将战火烧到刚获新生的新中国身上。

为了维护中国全体人民的利益,保护尚在襁褓之中的新中国,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深思熟虑之后,作出了“抗美援朝”的重要决策。肩负保家卫国的重担,杨根思毅然决然选择远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于是,杨根思所在部队作为入朝先头部队,准备集合出发。

这一年杨根思年仅28岁,面对号称为“不可战胜神话”的美国联合军,未曾有过丝毫畏惧,但不曾想,这一去便是永别,最后连遗骨都没能回到祖国家乡。

彼时是1950年11月,正值寒冬之际,是朝鲜50年来难遇的极寒天气,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不仅要与装备精良的美军战斗,更是要与零下30多度的酷寒天作斗争。

11月25日,志愿军部队发动入朝以来第二次战役,分成东西两线同时向敌军发起总攻,粉碎敌人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自大言论。此时,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朝鲜战场东线担任作战任务,要求提前潜伏在长津湖地区,对到达此区域的美海军核心部队,进行分割围歼。

接到命令后,志愿军战士头戴大檐帽,身着厚重的棉衣,在天寒地冻的雪地里,一步步向长津湖一带进发。但由于美国空军掌握着战争的制空权,志愿军部队在白雪皑皑中行军十分危险。为了避免被美空军的侦察机发现,减少行军过程中的伤亡,志愿军战士只能白天休息,晚上前行。

为了减少非正常人员伤亡,杨根思一边指导第三连的战士们御寒保温,一边组织动员大家用雪搓手擦脸,白天休息的时候就围在一起抱团取暖。在杨根思连长的正确引领下,三连全连一百六十九人无一人冻伤,在规定时间内成功抵达长津湖作战地区。

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8)

朝鲜第二次战役打响后,美军驻扎在长津湖南部小镇下碣隅里,志愿军第九兵团对其发动了分割式的袭击。这支美军部队是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上的王牌部队——美陆战一师。面对志愿军的突袭,美陆战一师惊慌失措,在志愿军的层层包围下,美军唯一的出路就是南逃突围。

美军逃脱的唯一路线就是下碣隅几里外的1031小高岭,想要切断美军这边逃跑通道,就必须守住这块战略阵地。上级把这个艰巨任务交到杨根思手上,杨根思毅然应下,奉命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去驻守,并向上级立下誓言:人在阵地在

11月29日,准备撤离的美军部队集中火力,向小高岭发起猛烈的轰炸,小高岭阵地刹那间成了一片火海。美军轰炸结束后,杨根思看着美军往小高岭战地越爬越近,待到时机成熟后,一声令下:“打!”一个排的战士集体拿起武器,朝着冲上高地的美军开火。美军一次次冲上来,都被志愿军打退,一时间枪声交杂着叫喊声,充满了整个阵地。

美国海军陆战队出动八辆坦克、两个连的兵力,再次向1031小高岭阵地发起第二次冲锋。当敌军靠近时,杨根思和战士们仗着高地优势,分为手榴弹和机枪两股力量共同出击,打得敌军节节败退,始终难以登上这小小的小高岭阵地。一些美军凭借手中的冲锋枪,强行冲上高地,杨根思便和战士拿起刺刀,和敌人展开了肉身搏斗,击退了美军再一次的进攻。

几次进攻失败后,美军气急败坏,集结战机、大炮、冲锋枪等重型武器,向着小高岭展开狂轰滥炸。在美军疯狂的轰炸后,杨根思这一个排的战士接连倒下。此时,杨根思坚持站起来,鼓励剩下的战士:“只要有我们的勇敢,就没有敌人的顽强。”

小高岭的战火一直烧到黄昏,杨根思已不记得击退了美军多少次进攻,他内心只有一个信念:哪怕只剩最后一个人,都要坚守住阵地!

敌人第八次进攻结束后,全排的战士只剩下杨根思和一位受伤的战士,杨根思命令这名战士拿着机枪赶紧撤退,全排的战士仅剩杨根思一人独守阵地。面对阵地之下的美军部队,杨根思没有丝毫的畏惧,他沉着冷静,捡起阵地上可用的枪支弹药,死死盯住山下的美军。

当敌人发出第九次进攻时,杨根思抛出手榴弹,打完最后一发子弹,将手上所有炸药捆绑在一起,紧紧抱在怀里,准备和敌军同归于尽。当美军以为坚守的志愿军已然悉数阵亡时,蜂拥而上,爬上了山顶,在危急关头,杨根思抱着十斤的炸药包,拉燃了导火线,义无反顾冲向了密集的敌群。一声巨响后,杨根思与四十多个敌人消失于浓烟之中,这片腥风血雨的土地恢复了平静。

欧豪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段(爆破大王杨根思)(9)

踏上战场的那一刻,面对如此凶悍的敌人,杨根思或许就没想过自己能平安回来,他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将一腔爱国热血洒在朝鲜的战场上。杨根思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守住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以一排之力打退了三倍敌人的八次进攻,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小高岭的山头,就此长眠。年仅28岁的杨根思从此埋忠骨在异国他乡,留丹心于后人永存。

六、结语

虽然,杨根思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年朝鲜的冬天,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曾以著名的“三不相信”精神,激励一同战斗的战士们。在此后的战争中,出现了数位如同杨根思一般无惧无畏的英雄战士,黄继光就是其中之一。

战争全面胜利后,杨根思所在连队被大家称为英雄连队,志愿军总部第一次以英雄的名字命名其为“杨根思连”,希望英雄杨根思的精神能永远流传下去。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这场残酷的战役中,杨根思离我们而去,永远留在了他坚守的阵地之上,在他的家乡只留下了衣冠冢。但是,“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无论英雄的身躯栖身何处,他从未离开过人民的心中。

如今山河无恙,这盛世如杨根思所愿,他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