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风景旅游区:探访淅川英雄渠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张定有 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杜斌

渠首淅川,因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移民无私奉献大搬迁而备受关注;诗画丹江,因水质甘甜、风景秀美而广受赞誉。

丹江风景旅游区:探访淅川英雄渠(1)

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淅川曾有个难言的尴尬——守着丹江没水吃,丹江虽是母亲河,百姓却望水兴叹。

在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有条今年突然走红的“人工天河”——被称为淅川版“红旗渠”的英雄渠。它的前生今世,就是淅川人与水博弈的鲜活见证。3月7日,大象新闻记者走进库区,倾听到了颠覆传统淅川印象的“水故事”。

壮举背后的辛酸

土地岭位于湖北河南交界处,峡谷连绵,群山耸立。谷底的黄水河,水量充沛。山上的千层岩,却存不住一滴水。

英雄渠修建之前,吃水难一直困扰着这里的百姓。山上打不出井,只能下到谷底挑水。土地岭村支部书记景淅伟告诉记者:“一个壮劳力,一天啥也不干,顶多能挑四挑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大兴水利设施的年代。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全国各地上马了一项项农村水利工程。1957年正月初一,土地岭村干部和村民们拉家常时,提及吃水之痛,勾画出了调水蓝图——在黄水河的上游邓家河筑坝,引渠分水,抬升水位,让原本从谷底白白流走的水,自流入各家各户。

土地岭人说干就干。1957年3月,开始规划渠线。没有专业测量设备,泥瓦匠吴海娃想了个法子:村民按照虚拟的渠线一字排开,他站在对面山上,选好位置放一碗水,平视对面,摇旗示意确定水平位置。靠这个土方法,全长16.5公里的渠线敲定施工方案,首尾落差只有两米。

1957年9月,周围5个村子出动1500名劳力,来到碾盘沟、韭菜崖、湘子崖等“三崖九沟十八坡”,拉开施工阵势。挖土,用的是镢头、洋镐、铁锹等;爆破,用的是“一硝二磺三木炭”土炸药;防漏,用的是黏土……

渠首岩层缝隙多,存不住水,就用一道沟的耕地和湖北置换,上移拦水坝200米;湘子崖等悬崖垂直90度,就从山顶砸钢钎放绳索,队员荡下去打炮眼;青年洞长235米,全是一锤一锤抡出来的……

1958年10月,土地岭修渠的壮举,惊动了淅川县委。时任县委书记梁宏江,骑马来到湘子崖。17岁的女子突击队员吴改芝,穿着单衣,腰系麻绳,正悬在崖上抡锤打钎,布衫全部汗湿……梁宏江不禁赞叹:“巾帼不让须眉,此乃真英雄!”英雄渠的名字,便由此叫响。

在削平15座山头、穿越10条深沟、架设40余个渡槽、打穿两个山洞、挖砌土石方100余万立方米后,1959年3月,英雄渠建成通水。土地岭村,以及附近的瓦屋场、黄龙泉、衡营三村,共八九千名群众,从此告别了“吃水贵如油”的辛酸历史。

丹江风景旅游区:探访淅川英雄渠(2)

记者在土地岭胡家台子自然村看到,宽1米左右的英雄渠内,依然碧水潺潺。从分水口哗哗流出的渠水,让村民们在做饭洗衣、灌溉农田、植树造林时,一点儿也不用为水发愁。

土地岭的引水故事,在淅川并非孤例。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该县大部分区域处于浅山丘陵地带,且是喀斯特地貌,水源匮乏,水量不足,难以引水和打井,数十万百姓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吃水之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村子也用土法凿山引水。但其中大部分水渠,因为年久失修或水源枯竭,后来都废弃了。

吃水难题的破解

未能像土地岭人一样彻底解决吃水难题的百姓,不得不依靠屋檐水、坑池水生活。遇到天旱,跋涉数里甚至十几里挑水、拉水,就成了头等大事。至于发展产业、致富增收,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自然无从谈起。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干渴的京津大地得以滋润,无奈的库区百姓也没被遗忘,他们做了一代又一代的吃水梦,终于成真:

盛湾镇瓦房沟村,面朝丹江却处处是峭壁。村民们在汛期用屋檐接水存入水窖,一吃就是几个月。一旦久旱,只有下到河底,车拉人挑才能吃上水。如今,不仅打了深水井,还修了光伏水利工程,不用出电费,就将丹江水引上了高山。

大石桥乡横沟村,山多地少且极度缺水,全村200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超过一半,水利部门打了4眼深水井,修了3座蓄水池、两座小型水坝,让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淅川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共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工程840处,实现了行政村、自然村全覆盖,集中供水率近99%,自来水入户率达95%以上。

为了应对目前仍存在的季节性缺水、地下水水位和深井出水量逐年下降等问题,淅川水利部门软硬两手抓:一方面,对现有供水工程加强管护,专设水管员公益岗位,通过按月补贴、技能培训等方式,确保工程有人管、管得好;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技术支持和政策性资金,对建设标准较低、覆盖人口过多的供水工程进行升级改造。

丹江风景旅游区:探访淅川英雄渠(3)

在土地岭村,记者看到一个闪闪发光的不锈钢水箱,旁边有个已废弃的混凝土蓄水池。盛湾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衡青山告诉记者,水箱里的水引自英雄渠,蓄水量达30吨,自带净化系统,比原来的蓄水池更大更干净,能保障400多口人用水。

在马蹬镇苏庄村,记者看到一个小山丘顶上矗立着一个水塔。该村村干部胡成成说,这个水塔已经废弃,现在靠深水井和无塔罐,供水量比以前大多了。

诗画丹江的梦想

有水,梦想方能灵动。近年来,淅川县的乡村旅游因水而兴,涌现出一批游客打卡新热点。

位于英雄渠畔的胡家台子,是远近闻名的石板村。村里的房子,包括墙壁和屋顶,几乎全由千层岩石板砌成。春暖花开,片片花瓣落入清莹渠水,流经古朴老屋门前,形成一幅幅意境唯美的画面,吸引了一车车游客,带火了村前一个雅致的农家乐。景淅伟对记者表示:“土地岭有石板房,还有道观和古寨。现在英雄渠火了,这里的旅游前景,肯定越来越好。”

在瓦房沟村一个山顶上,紧邻光伏水利工程,有个名为星空瓦房的民宿。每逢节假日,这里一房难求。民宿负责人全泉告诉记者:“有了光伏水利工程,我们直接用上了丹江水。在这里住过的客人,对丹江水口感的评价都很高。”

在大石桥乡横沟村,吃水难题解决后,村里原本处于荒山野岭的凤凰古寨,很快具备了游客接待能力。短短几年时间,凤凰古寨就发展为集森林康养、亲子教育拓展、影视拍摄基地于一体的农旅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

丹江风景旅游区:探访淅川英雄渠(4)

在马蹬镇苏庄村,活灵活现的渔翁渔童雕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胡成成对记者说,苏庄村位于旅游通道旁,路过这里去丹江大观苑、八仙洞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要想留住他们,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现在不缺水,村子后面就发展了玫瑰园、石榴园和迷迭香园等观光园,村子里也正在恢复渔村风貌……

“守着丹江没水吃”的辛酸,越来越远。数十万百姓喝上母亲水的梦想,越来越近:

据相关报道,淅川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已启动,总投资15.3亿元,从马蹬镇白渡村、香花镇宋岗电灌站旁等处抽取丹江水,完工后将让70%以上的淅川人用上优质、稳定的丹江水。

渠首淅川,诗画丹江。在这个命运与水紧紧绑定的地方,真正属于当地人的“水之梦”,才刚刚开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