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

前言

林语堂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有点陌生,简单介绍一下他。他是中国现代的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他尤其是在翻译学和语言学方面贡献尤其突出。像《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声声慢》、《水浒传序》等名著和一些优秀作品,他是他翻译成的英文。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他的成就有哪些,咱们今天要说的是有关于他的情与伤。

他曾对一个姓陈的女子痴情万分,但却最终没能长相厮守。为和妻子表明不离不弃的决心,将结婚证当场烧掉。他提倡幽默,和鲁迅大打笔战,不惜与之绝交。他特立独行,带着未成年的女儿去看脱衣舞。他文采出众,三获诺贝尔文学提名。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情”与“伤”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1)

林语堂

被拆散的姻缘

1912年,17岁的林语堂正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在校时期,他的成绩十分优异,各种奖项他拿到手软,几乎一人包揽了全校绝大多数的奖项。如此“学霸”,他的大名响彻全校,而且他非常喜欢交朋友,其中关系最好就是陈希佐和陈希庆两兄弟。

而这两兄弟有个冰雪聪明的妹妹,叫陈锦端,当时在圣玛丽女子学校学习美术,而这两所学校正好只有一墙之隔,所以陈锦端经常去找两个哥哥。

有一次,在大二的一场颁奖典礼上,林语堂一连四次上台领奖,而且还以演讲队队长的身份领取了演讲比赛的冠军奖杯。消息很快传到了隔壁的圣玛丽女子学校,林语堂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长相也十分帅气清秀。很快就成为圣玛丽女子学校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一些女生为了看一看林语堂帅气的脸庞,放学不回家,躲在林语堂学校门口偷看。

俗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陈锦端来说,想要认识林语堂再简单不过了。而林语堂没想到的是,这个女子竟让他终生难忘。

初次见到陈锦端,林语堂就被她热情奔放的性格深深吸引,而陈锦端也早就倾心文采出众的林语堂。从此之后,林语堂以各种理由约陈锦端出去游玩,而陈锦端在众同学羡慕的目光去赴约,没多久俩人便确定了情侣关系。让那些暗恋林语堂的女生直眼红。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2)

陈锦端

然而好景不长,陈锦端和林语堂谈恋爱的事情被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给知道的,为了不让女儿嫁给林语堂,开始了暗箱操作,硬是要棒打鸳鸯。

陈天恩是厦门首屈一指的富豪,而林语堂则是一个牧师的儿子,家世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而陈天恩之所以要拆散他们,实际上就是嫌弃林语堂是个穷小子。陈天恩一边给女儿做思想工作,一边又明确地告诉林语堂,他已经给女儿选好夫婿了,不要再纠缠不放了。

在陈天恩的搅和下,最终俩人还是没能走到一起,事实上,陈天恩是非常欣赏林语堂的才华的,但是欣赏归欣赏,还不止于让自己的宝贝闺女嫁给他。也或许是感觉对林语堂有些亏欠,于是便介绍了林语堂邻居家的二小姐廖翠凤给他。

廖翠凤也是大户人家的闺女。廖家也不嫌弃林语堂家穷,但是还是担心,怕廖翠凤嫁过去会受穷。于是廖父廖母叫来女儿,想问问女儿的意思。廖翠凤和陈锦端一样,都是毕业于圣玛丽女子学校,林语堂的大名她是知道的,而且当年她也暗恋林语堂,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没有钱不要紧!”

备受嫌贫爱富刁难的林语堂听到廖翠凤的话,心中十分感动,于是便爽快地订下了这门亲事。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3)

廖翠凤

陈锦端得知林语堂订婚了,一气之下去了美国。虽然林语堂和陈锦端没能走到一起,但是他对陈锦端的爱深埋心中,时刻未曾忘怀。

对于他与陈锦端的爱情,他曾写过:“吾所谓钟情者,是灵魂深处一种爱慕不可得已之情。由爱而慕,慕而达则为美好姻缘,慕而不达,则衷心藏焉,若远若近,若存若亡,而仍不失其为真情。此所谓爱情。”

林语堂晚年时,从陈锦端嫂子的口中得知,陈锦端还在厦门。激动的林语堂直接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喃喃道:“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

一旁的妻子廖翠凤怕他摔倒,连忙扶住他,并说:“语堂!你不要发疯了,你不会走路,怎么还想去厦门?”

林语堂听罢,沮丧地坐了回去,仰天长叹,不禁潸然泪下。

那些年的金玉良缘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和廖翠凤步入婚姻的殿堂。领到结婚证后,林语堂对廖翠凤说,他想将结婚证烧掉,这样两人就永远都离不了婚了。他也是想借此来表达对妻子白首不分离的决心。此话让廖翠凤非常感动。当天晚上,两个将结婚证在客厅当场烧毁。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4)

林语堂和廖翠凤

林语堂和廖翠凤的婚姻几乎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支撑,两人也是在父母的催促下勉强结婚,林语堂深知,与廖翠凤结婚属于先结婚后恋爱,这样的婚姻存在极大的隐患,但是林语堂认为:“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

婚后不久,林语堂便带着妻子去了哈佛大学留学。在此期间,因为没有助学金,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法国打工,之后又辗转去了德国。那段时间是一段非常艰苦的日子,廖翠凤对林语堂始终不离不弃。为了生活,她甚至开始变卖自己的首饰。当林语堂回忆起两人在一起的艰苦岁月,他说:“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

婚姻是两个人的生活。婚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婚后,两个人要在一起生活。习惯不同,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林语堂在婚姻中一直都是一个好丈夫,林语堂说:“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着她生气。”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5)

林语堂和廖翠凤

每次廖翠凤生气的时候,林语堂总是会在一旁默默地不说话,等到廖翠凤气消了,他这才会和廖翠凤说话。廖翠凤的身材比较胖,所以特别忌讳别人说她胖,但是她的鼻子很漂亮,所以,林语堂从来不会在她面前提胖这个字,每次生气的回收,他又会轻轻捏一捏她的鼻子,廖翠凤也懂得林语堂的心思,噗呲一声就笑出声了。

1969年1月9日是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那天,林语堂送给了廖翠凤一枚金胸针,上面刻着“金玉缘”三个字,还有一首他翻译的《老情人》: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带女儿去看脱衣舞

然而,林语堂在用情方面可谓专一,但是,他的一些做法也让人有些琢磨不透。

他认为,女性在做母亲的时候是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他说:“在我看来,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不管她们的法律地位如何。”

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之后,一口气连着生下了三个女儿。而对这三个女儿,林语堂非常的疼爱。在美国的时候,林语堂亲自教女儿们读书,教她们学习中文。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6)

廖翠凤和三个女儿

在巴黎的时候,有一次林语堂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来到一家娱乐场所。父女四人刚进到房间,里面一片漆黑,不一会儿,钢琴声从黑暗中传来,当钢琴声达到高潮时,灯光突然亮起,从后台走出了一群一丝不挂的女人。这群女人在台上疯狂舞蹈,钢琴声也转变为摇滚音乐,台上火辣性感的舞蹈混合摇滚乐,直冲父女四人的大脑,三个处在懵懂期的女儿哪见过如此场面,被眼前的场景羞的满脸通红。而林语堂也是语出惊人,他告诉女儿们,这才是最高雅美丽的艺术。

他还指着其中一个叫李玫瑰的舞女向女儿们介绍道:“百老汇脱衣舞娘李玫瑰的表演很艺术,不猥亵。”他甚至还要感叹一番:“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像一个清教徒这般正当地欣赏脱衣舞了!”

那天晚上,父女四人直到半夜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百老汇。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7)

林语堂一家五口

二女儿林太乙在18岁的时候,准备要去上大学,然而林语堂则反对女儿去上大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总之不希望二女儿去大学读书,反而是希望二女儿去找份工作。他认为,真正能让人学到东西的不是大学,而是社会,他希望二女儿能尽早融入社会。

林太乙很不理解,我不去上大学,如何去找工作呢?林语堂给女儿指了一条明路,当时耶鲁大学正在招中文教员,或许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林太乙有些担心,自己年纪轻轻的,还没上过大学,耶鲁大学不大可能会要自己。林语堂安慰女儿,表示教外国人中文,你的文化程度已经足够了,只要拼音正确,懂一点文法就行。

在父亲的鼓励下,林太乙鼓起勇气去应聘了。很幸运,她成为了耶鲁大学中文系最年轻的教授。在林语堂的影响下,他的三个女儿在文学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8)

鲁迅

幽默大师与鲁迅的笔战

为什么会说林语堂是幽默大师。有一次,在一场巴西的演讲会上,林语堂幽默地说道:“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道,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有个法国情妇。”话音刚落,在场的人都被他这番话逗笑了。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humor”翻译成“幽默”的人,在国内也提倡幽默处事。他认为,幽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在枯燥的生活中增添乐趣,就像干旱的大地迎来一场雨的滋润。幽默的人往往人缘比较好,因为幽默可以赢得他人的好感。

林语堂认为,往往聪明、有野心、傲慢的人是最不懂得幽默的人,因为他们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技巧这类人常常锱铢必较,没有旷达的胸怀。

林语堂曾经用幽默的语言批评某些人:“民主国的总统会笑,而独裁者总是那么严肃,牙床凸起、下颔鼓起,下唇缩进,想煞是在做一些非可等闲的事情,好像没有他们,世界便不成为世界。”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9)

林语堂

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并非所有人都能欣赏得了林语堂的幽默,尤其是鲁迅先生,他的反对尤为激烈,鲁迅曾经发文嘲讽林语堂:“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

实际也能理解鲁迅先生,毕竟在那个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人都在为国家而战,用自己的方式救国,而林语堂提倡幽默,的确有些逆时代而行。鲁迅认为,国家存亡之际,生死危机时刻,那还有什么心情搞幽默,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之后,鲁迅为了批判林语堂的“幽默”写下了不少的文章,其中《骂杀和捧杀》、《天生蛮性》以及《论俗人应避雅人》等文章尤其出名。尽管如此,鲁迅仍然阻止不了林语堂继续提倡幽默。

林语堂和鲁迅都是文学大家,在文坛上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但是就是因为各自主张的观点不同,彼此开始交恶,而两人彻底闹掰是因为一次在南云楼上的聚会。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10)

林语堂

当时,宴会上有个青年抱怨北新书店的老板拖欠稿费,而林语堂只是附和了几句闲话,结果鲁迅认为这是林语堂在嘲讽他,当场就和林语堂发飙,林语堂心里还委屈呢,于是俩人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的打口水战。

林语堂曾经针对这件事写道:“不想鲁迅疑心我在说他。他是多心,我是无猜。两人对视像雄鸡一样,对了足足两分钟。”后来也是郁达夫开口劝解,两人这才冷静了。但是最终还是闹了个不欢而散,两人的关系也算彻底闹掰了。

虽然鲁迅非常反对林语堂主张的幽默,但是林语堂从来都不抱怨鲁迅。他也知道鲁迅是救国心切,想要在文坛上统一抗日决心。所以虽然两人闹掰了,但是林语堂心里还是十分敬佩鲁迅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了,林语堂为了悼念挚友,写下一篇感人至深的悼文,其中有一句话足以看出林语堂对鲁迅的友情,“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11)

鲁迅

三获诺贝尔提名奖

诺贝尔奖大家可能听过,但不大理解这份奖项的分量。举个例子,如果你在某一方面给世界做出世纪性的贡献,那么你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而林语堂三度获得诺贝尔提名奖,虽然是提名,没有真正获得,但是这份荣耀已经足够傲视文坛了。

在民国时期,英语水平最出众的只有两个人,除了“怪才”辜鸿铭,剩下一个就是林语堂了。1936年,他用英文写了一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此书一经出版,立刻火遍美国。美国的《时代》周刊称这本书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而他也因为此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林语堂并非不爱国,在林语堂的书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爱国的情怀,看罢全书都有一种泪湿眼眶的感觉。他笔下大多是批判军阀、政客这一类人。读他的书,犹如在战场上亲眼目睹金戈铁马般恢弘。他认为,作为一个文人墨客,不要成为一个文妓,心中要有男子气概,写出心中所想之话,不献媚于世,不随波逐流,有真知灼见,有高人一等之理,有骨气,有见识,有操守,这才符合文人的身份,是一个文人该做的事。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12)

林语堂

他嘲讽那些不敢面对权势的作者,“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妓女骂妓女,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

鲁迅认为,想要救国,就要改造国民的奴性。林语堂认为不但要改造奴性,还得改造民族精神。他曾在《一夕话》中写过这样一番痛心疾首但又引人深思的话,“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事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打的意识。”

对于民族精神,他又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今日谈国事所令人作呕者,即无人肯承认今日中国人十根本败类的民族,无人肯承认吾民族精神有根本改造之必要。”

针对如何改造民族,他也提出了六点意见:“一曰非中庸、二曰非乐天知命、三曰不让主义、四曰不悲观、五曰不怕洋习气、六曰必谈政治。”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13)

林语堂晚年

林语堂的一生写下了六十多本著作,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广泛传播,1940年,他在此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1975年,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林语堂成为笔会副会长,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全体成员都通过国际笔会的名义推荐林语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最终诺贝尔文学奖还是颁发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哪一年是林语堂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时候,或许下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林语堂,但是一年之后,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只会颁发给活着的作家,所以,林语堂和诺贝尔文学奖从此失之交臂。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大师林语堂)(14)

林语堂和夫人廖翠凤

小结:

回顾林语堂的一生,爱过、恨过、专一过、遗憾过。爱过是年轻是对陈锦端的爱,恨过是没能与陈锦端长相厮守,但那份爱却终身难忘。专一过是对妻子廖翠凤火烧结婚证以表白头偕老的决心,遗憾过是三度提名诺贝尔奖却到死都没能获得。但是我认为,林语堂真正的遗憾是没能和陈锦端结为夫妻,以至于晚年,在轮椅上行动不便,听到陈锦端这个名字都能站起来,想要去厦门寻找她。

我们不能说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不是一个美满的结局,但如果当年陈锦端的父亲同意林语堂和女儿的婚事,以林语堂的用情专一,或许,又是一段旷古佳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