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罢头飞雪读后感800字(一篇读罢头飞雪)

一篇读罢头飞雪读后感800字(一篇读罢头飞雪)(1)

作者:郝平

韩毓海教授的新著《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是近年来理论界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北京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

此前,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曾在“学习强国”平台、《中国青年》杂志推出,北大主页和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进行过转载,在广大青年特别是北大学子中产生了热烈反响,所以值得重视和推荐。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2018年,在北大视察时曾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

毛泽东同志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革命的历史,是从北大图书馆开始的。他在接受斯诺采访时回忆道:“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北大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结有不解之缘。研究党史离不开对北大校史的研究,而要准确理解北大精神、红楼传统,也必须与党史学习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毛泽东思想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生存条件极为艰险、斗争形势极为复杂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从千千万万革命先驱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辉,极大地发扬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深刻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韩毓海教授以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为“经”,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生涯为“纬”,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系统的和生动的党史知识。作者以“伟大也要有人懂”作为自己研究的责任,从人类思想发展进程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高度去理解和阐释毛泽东思想。他所做的不仅仅是给读者以清晰生动的文字表述,更是从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出发,通过温习思想的历史,去“重读毛泽东”,帮助青年和普通民众学习和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邃广博,从学史中明理而力行。

“形象思维第一流,文章经纬贯千秋”,毛泽东思想贯穿中华民族千秋史和人类发展史,深刻揭示了中国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毛泽东同志的语言已经深深化入我们民族的基因之中,必将代代传诵。本书作者着重描述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如何善于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的语言表达之中,提炼出诸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万里长征第一步”“在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从艰苦斗争中锻炼出来的”等名言。韩毓海教授通过这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比喻,把深邃的毛泽东思想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面前,使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显得生动活泼,具有时代特性,从而教育青年、引领青年,走近群众、走进生活、也走向世界。

毓海的刻苦,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去年岁末的一天,天寒地冻,夜里九点左右,我在校园里查看学校保障运行情况,看到毓海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就顺路过去问候,看到他正在写作这本书稿。后来得知,整个寒假、春节甚至大年三十他都没有休息,全部精力都投入这部著作之中。其勤奋用功,令人敬佩。

深刻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正是北大学人孜孜求索的目标和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读懂毛泽东这位世纪伟人和民族英雄,进一步理解我们党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鼓舞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时,还希望这部著作的出版,能够让更多境外的读者听到“中国声音”,推动中外学界的对话,为增进中外思想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郝平)

来源: 求是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