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1)

图说:上影三代导演齐聚一堂 官方图 下同

  70年前的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70年后的11月28日,在银星光影沙龙的舞台上,来自上影老中青三代导演的优秀代表——于本正、张建亚和郑大圣共同讲述了他们和上影的缘分,以及上影优秀传统——“师承”的意义。

于本正:艰难想来都是幸福


  沙龙现场,于本正导演回忆起1975年上影重拍《渡江侦察记》时,他有幸跟随汤晓丹导演学拍戏,在片场学习了很多电影拍摄中的专业技能,“场记、副导演、执行导演都是我,背着个包跑前跑后。”被点名拍摄《日出》时,于本正不过40岁出头,“诚惶诚恐,几乎搜集并研究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料,还奔赴天津实地体验生活。”终于,这一版本的《日出》得到了原著曹禺先生的肯定,并且还曾获得过第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女配角奖,以及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配角奖等殊荣。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2)

图说:于本正

  2000年,有一部电影的票房突破了一亿元,它也是于导创作生涯中巅峰时期的作品——《生死抉择》,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直面反腐倡廉的斗争,是现实和艺术几近完美的结合,“其实从拍摄到过审,也有很多艰难,但现在想想,都是幸福的回忆。”

张建亚:1200万拍出《紧急迫降》


  张建亚导演跟上影的缘分也是从1975年开始的,那一年他还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后来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和陈凯歌、张艺谋成为了同学,毕业后重新回到上影,并加入了第三创作室,和当时最优秀的电影前辈一起参与过多部电影的拍摄,为导演生涯的起步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你看,我那个时候还有一头秀发,现在一根也没有了。”脱下帽子,张建亚打趣自己这40多年的上影生涯。在之后的创作中,喜剧片成为了张导的“拿手好戏”,《三毛从军记》当时在海内外获奖无数,称得上是中国电影黑色幽默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笑出眼泪的童年经典。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3)

图说:张建亚

  1999年,张建亚以真实新闻为蓝本,拍成了《紧急迫降》。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尝试用电脑特效表现惊险大场面,沙龙现场,张建亚导演笑着“揭穿”道具背后的秘密,“你们知道我的道具,光机场草坪上大大小小的草就备了多少,因为我们大大小小的假飞机有很多很多。你们知道这部电影当时花了多少钱吗?”一年周期、1200万人民币,上海电影人在20年前就曾交出过这样令人骄傲的成绩单。

郑大圣:上影导演都从场记做起


  郑大圣导演出生在一个电影世家,外祖父是戏剧家、电影艺术家黄佐临,外婆是舞台银幕双栖明星丹尼,母亲是上影导演黄蜀芹,父亲郑长符是上影美工师。“我想我最初的身份,就是一个上影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背景的熏陶下,郑大圣很自然地走上了电影之路,1990年他导演系毕业,到上影厂成为一名普通的场记,“上影的所有导演都要从场记干起。”摸爬滚打19年后,2009年郑导拍摄了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颠覆性地用电影技法让此片获得了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和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的殊荣。2017年《村戏》面世,再一次惊艳了业界,这也是上影对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方面的全新探索,“我做完剧本后,先拿给上影看,我觉得上影拒绝也很正常,因为我希望它偏黑白、没有明星也不用电脑特技,没想到上影全部答应了,还让我放手去干。”对于这份“纵容”和信任,郑大圣说自己很感动,也很珍惜。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年)(4)

图说:郑大圣(右)

  活动最后,原上影集团副总裁、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许朋乐先生满怀感动:“上影70年,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时期引领上影,奉献着天赋与才华,从不互相割裂,并将自己当做一个中轴,师承前辈、传承技艺、秉承作风,这就是上影70年永不停息的秘诀。”(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