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是贬义吗(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我觉得A股才是真正的世界第9大奇迹。

昨天盘后出来的降准信号,很多人对银行股跃跃欲试,结果今天就来一个高开低走,直接活埋早盘进场的人,也同时把大盘带进了沟里,而且传统蓝筹白马股之前从核心资产,现在沦落成了粪坑里的石头。

说好的利好没来,也就是说,没按剧本来,反而有些逆向思维的人,选择了趁机出逃,而接盘的惨了。

另一边,市场整体低迷的时候,新能源、光伏、半导体却继续猛涨,有点三足鼎立的感觉了。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是贬义吗(旱的旱死涝的涝死)(1)

并且各路资金压根就不去别的地方,全都一头扎进这个A股三国杀里猛撸。

这就导致“新光半”这哥仨持续的在其他板块里吸血,越高越涨,然后再吸血再涨……这不就是去年的“抱团股”的老剧本嘛,可老剧本曾经辉煌的时候就在去年,时间还不远。

感觉这三条赛道现在是超级的拥挤,我觉得这种拥挤并不健康,因为市场没有增量资金,只靠其他板块(比如白酒)来给三兄弟供血,啥时候是个头啊,这不就是典型的内卷么。

别看我持有半导体,但我不喜欢这种夸张的存量博弈,它涨起来猛,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容易树倒猢狲散,形成踩踏。

话说今天创业板涨也全靠宁德大哥撑着,我还是挺担心大哥要是哪天突然回水的话,那创业板指数受得了么。

当然了,可能是我想多了,就如那谁说的“怕高都是苦命人”吧。

毕竟股民都喜欢说永远涨,而厌恶有人说存在风险。


之前总看到有人说,某某券商,某某机构的分析预测压根就不准,他们说会涨到多少,最后都涨不到,反而会跌;而且曾有人统计过,分析机构的预测准确率非常低。

今天我想就此聊一聊,为什么许多分析机构的预测都不准,难道是他们对一些行业及公司的研究出错了吗?其实并不是,答案只有一个:

分析和交易,是两码事

分析≠交易

机构们对市场,或是某个行业或公司分析的对么,对确实是对,但公布出来后反而会失真。

比如甲乙丙三家机构都对市场表示看好,从各行业的数据等多方面,用各种模型计算,认为会涨到10000点,但恰恰到了9000点甚至更早的时候就结束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有一万点的目标,所以会有一群人在目标到来之前,提前逃跑。

主要是因为在市场上冲的时候,流动性强,买卖交易的多,不愁没有接盘的,这时候最方便逃跑,尤其是大资金,如果冲到顶点,市场情绪不再爆棚的时候,是不好跑的,搞不好就连他们自己也埋进去。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常说“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原因。

上面只是一种简单化的解释,但市场是复杂的,经济学不是科学,是一门学科。市场是动态变量,它由不同的人组成,不同的人有的共识分散,有的共识趋同,最终多方力量汇聚,以一种化学反应的方式生成一种合力。

这种合力的背后是人心,而人心所导致的行为,又会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因为一份比较权威的“市场分析”而改变心路。

如果有一份市场分析也说某公司的股价会涨到100元,而此时的价格才40元,那么人们确实会去买,但越接近100元,博弈心理就越严重,直至在100元到来之前,稍微强势的力量(资金)会提前卖出。

反之,如果没有那份“市场分析”,人们心里也就没有了坐标,完全是盲猜,盲人摸象,摸到什么是什么,没准还真能涨到100元,甚至涨到200元也有可能。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市场炒的是“预期”,现在的价格可能反应的是明天或未来的估值,而不是当下。

“预期”就有点类似盲猜,一个新的市场方向、商业模式,哪怕是概念出现了,而没有人告诉你价格会涨到哪里,但人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象力,去想象这个商业模式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会如何如何发展,会有多少亿的市场规模。

此时大家都在没有坐标价的情况下盲猜,人们在不断的心理博弈中撮合出了一种“预期心理”,在一件还没发生,且未来也仅可能发生的事之前,股价先涨起来,而等那个预期靴子落地,股价反而停滞不前,因为梦想(价格)已经照进现实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是贬义吗(旱的旱死涝的涝死)(2)


操作笔记:

1、半导体系列,减仓一成,目前维持3成仓位。

这个我之前是说过的,会阶段性减仓,现在从之前的5成减到了3成,其实也不算多。

2、汽车拆解\电池回收,无操作,维持一成仓位。

昨天建仓,分散配置了三只(以后会择机调整归一),好在昨天当天就出利润了。今天冲高回落,虽然红盘,但收盘溢价不比昨天多多少,没啥意思。而且这个细分板块和新能源\电池很重叠,如果后面新能源出现调整,它大概率也会跟,所以短期内还是有风险的(不适合短线玩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