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韵母的第二类(上海旁边的这座城市)

南通是我国早期城市现代化的一个范例它是近现代史上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自主、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座城市,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上海话韵母的第二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上海话韵母的第二类(上海旁边的这座城市)

上海话韵母的第二类

南通是我国早期城市现代化的一个范例。它是近现代史上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自主、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座城市。

南通还有一张神奇而独特的名片,那就是南通话。但凡到过南通的外地人,对南通话的第一印象基本上是听不懂,但又很好奇。

南通旧称通州,地处长江入海口冲积平原北翼,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风北韵、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就方言而言,南通地处吴语和江淮官话交汇处。东南片的海门、启东及由此向北的如东少数临海地区讲启海话,属于吴方言;西北片的如皋、海安与如东大部分地区讲如海话,属于江淮方言;南通话则介于启海话和如海话之间,具有与周边地区截然不同的发音风格。

回顾历史,南通主城区的陆地滥觞于南北朝的江心沙洲,名曰胡逗洲(或壶豆洲),洲上本无土著居民。现今南通主城区的人口形成历史背景极其复杂,与政策性迁徙以及战乱、逃荒、避难、驻军、经商、做官等均有联系。

文献记载,六朝梁元帝时,胡逗洲上已有“流人”煮盐为业。所谓流人,盖指三类人:一是流放之人,二是流亡之人,三指流浪之人。现今南通的狼山下,还遗存着史书上不知所终的骆宾王之墓。

唐开元以后,出于戍边之需,朝廷在狼山驻军,并由浙江西道的常州管辖。从此,流人便多来自常州,即今常州、宜兴、无锡、江阴一带,也带来了吴语。

在各种方言的夹击下,主城区的南通话不断融合南腔北调,跟周边方言既像又不像、既搭又不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孤岛语言”。

据《南通方言考》考证,主城区南通话共有声母39个、韵母33个、声调7个。其中,舒声5个,入声2个,发音极为复杂,很难归入周边任何一种方言。

美国汉学家史皓元曾对南通话跟吴语苏州话、河北官话昌黎方言以及江淮官话姜堰方言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南通话是官话方言的结论。

(作者: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延溢,南通大学图书馆 徐宇红)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吴延溢 徐宇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