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安全排队教育(挣脱怪蜀黍)

小学生安全排队教育(挣脱怪蜀黍)(1)

志愿者王一洲(右)在扮演“坏人”试图“拐骗”同学。10月11日,新京报安全进校园活动在北京蓝天丰苑学校举行。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小学生安全排队教育(挣脱怪蜀黍)(2)

几名同学进行防地震安全自救演示。

“如果发生了踩踏,你能做什么?”

“靠墙”、“告诉后面的不要挤”、“让低年级先过”……

在北京蓝天丰苑学校操场上,儿童教育专家李想正在为约250名四年级学生上“防踩踏”安全教育课。她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在该校六年级3班,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督导侯志明将一个隐晦的话题“预防性侵害”带入课堂。

“什么是隐私部位?”

“屁屁”、“头”、“锁骨”、“咯吱窝”……

这是10月1日,新京报和伊利集团在蓝天丰苑学校共同发起“伊利方舟·安全教育进校园”公益活动的两幕。

第1课 寻找学校危险地带

10月11日13时30分,操场上的“防踩踏”安全教育课还没开始。学校厕所门口聚集了两堆学生。“就怕追跑打闹,尤其男学生上厕所,得盯紧了。”四年级老师李淑平目光不离厕所大门。

而下午的这堂课,正好能解决老师的担心。

“当你们被人压在地上时,会有什么感受?”李想,斯福儿童安全服务中心教官,开讲没多久,她就给学生抛出问题。

几只小手刷刷举起,被点名的学生站起后却又有点不好意思,“出不上气。”

在李想的肯定下,他获得了一个小奖品——彩色饮水杯。

“你们能在这张学校地图上,找到存在危险的地方吗?”

接下来,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被奖品调动起来。每一次提问,两百多只小手就会高高举起。

“卫生间”、“开水房”、“大门”……在地图上,孩子们寻找着学校的危险地带。

“发生踩踏了你能做什么?”在带领学生认识了学校的危险地方后,李想进入了这堂课的核心内容“防踩踏”。

尽管有些学生的回答并不对,但李想一直在引导。她弓着背、紧攥着拳头,蹲矮身体踱小碎步,抬头向上看并说道:“我们挤在人群里看人,我们很矮,只能看大人的手。”

这一系列动作引来一片笑声,很快有学生回答,“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对啦,这就是我想要的答案。”李想告诉孩子们,在避免踩踏和面对踩踏事件时,一定要冷静,站稳扶好、自觉远离人多拥挤的地方,并大声告诉后方前面发生了什么。

“学生很喜欢听她讲课。”一名老师看到孩子们如此踊跃回答问题,也有些诧异。

下课铃响起,李想问学生是否要休息。“不要。”学生默契地齐声大喊。于是,课堂继续。

第2课 在特殊课堂上认识“性”

而在六年级3班,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督导侯志明正在上一堂特殊的课——防止性侵害。

“什么是性?”侯老师发问了。

她回身,写出一个大大的“性”字,占了半个黑板。

前排有同学偷笑。而其他学生有的在咬笔,有的皱起小眉头。

“当你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侯老师要求孩子们在纸上写出10个与“性”相关的形容词。

“这可怎么写啊?”同学们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起来。

很多同学交了白卷。有的写“害羞”、有的写了“不开心”。

侯老师说,在过去的教学中,曾有学生用“痛苦、恶心、肮脏”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表明该学生可能已经遭遇了性侵害,但不敢对外界说。虽然这次没有这样的答案,但“害羞”和“不开心”也可能是父母“谈性色变”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什么是隐私部位?”

“屁屁!”有个男生的抢答,引起全班一阵哄笑。

侯老师笑笑,把这个答案留在黑板上。“其实屁屁确实是隐私部位之一。”又一阵哄笑声。

而对于孩子们提出的“头”、“锁骨”、“脸”、“胳肢窝”等答案,侯老师一一跟他们探讨、解释。

侯老师拿出一张图,上面是一对男女小朋友,她告诉孩子们,在背心裤衩遮盖的部位,和每个人敏感的地方,都是隐私部位,他人不可随意碰触。“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记住,这是我们的权利!”

班主任姬永勤说,在课堂上,孩子们还没接受过类似生理卫生课或是关于“性”的教育。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疏于教育,学生了解性的正规途径较少,多通过网络、电视等。

据班主任了解,班里80%的女生已开始来月经,这形成了“生理和心理的不对等”。同时,也有少数同学开始有恋爱的“苗头”。

“这个年龄,正是孩子们对性的认识懵懵懂懂,又特别敏感的年纪。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给他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姬老师说,“像这样的课程,太有意义了,应该尽早给孩子们讲一讲。”

情景模拟应对“怪蜀黍”

“快跟我回家,谁让你跑出来疯玩!”一名成年男子抓着一名十二三岁女孩的手臂,用力地拖拽。

“你干什么!”其实,女孩并不认识这名男子,她被男子凶狠的表情和吼声吓到了,大喊起来。

“我是她爸,现在的孩子都没法管了!”面对围观的人,男子解释着。他用手指着正在挣扎的女孩:“你别不听话,小心回家收拾你!”

“你不是我爸!我不认识你!”女孩用力抵抗,却不敌男子。

“谁能有别的办法脱身?”侯老师问道。原来,这是她让孩子们自己参演的情景剧。扮演“怪蜀黍”的是伊利方舟志愿者王一洲,而女孩是班里的学生小美(化名)。

“可以说我爸比你长得帅,比你高”、“可以说想去上厕所”……几个同学帮出主意。

侯老师告诉他们,这些都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应该在人多的时候大声喊救命,并且请求报警。

【声音】

伊利方舟负责人表示,儿童安全事故每分每秒都在发生,严酷的事实让伊利方舟明白必须要去做些什么。“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让儿童安全教育见实效,让孩子安全成长有保障。”

伊利方舟已走过3个年头,为20个省市区的10万余名师生们带去了安全培训,包括地震、防火、防性侵、防溺水、假期安全等。每场培训都是结合当地特征和学校情况量身定制的。该负责人表示,在这场培训里,最大的欣慰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事件,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到了自我保护技能,学校和老师们也掌握了一定的安全教育方法。对伊利方舟而言,也为后期安全培训积累了经验。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靳秒 实习生 冯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