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

原创:小桐泡爸爸 公号:小桐泡一家

晚上8点30,和妈妈一起做完了数学,就开始闹了。

宝子要去姥姥家。

可我想,一是稍有点晚了,二是打心底,想让她能静下来,再学点什么。

“去也不是不可以”“你和爸爸商量”

妈妈甩下这句话就去读书了。爸爸妈妈的意见不一致,常常让孩子看到了希望。“小桐泡”愈加哭闹。

一会儿,就泪水涟涟了。

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1)

我想抱起宝宝劝劝她。她扯着身子,有点踢闹了,情绪很坏。

“宝子,咱们一会儿——”

我的脑子飞快转起来,一下“摆出”了很多我们平时“好玩”的游戏,让她选。

“荡秋千”、“举高高”、“踢球游戏”、打牌游戏.....都是她喜欢的。

哭闹声不但没停的迹象,好像越来越大了呢。

再看宝宝,已是泪痕满面。

“爸爸接下来什么事不干了,就是陪着宝子玩了!”我说。

近来,老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本来想陪着宝子玩呢,结果,常常被打断。

“我要去姥姥那儿!”“我要去姥姥那儿!”宝子的哭声终于引来了妈妈。

“你不送,我去送!”妈妈从另一个卧室冲出来。

平时小打小闹的哭,她一般不管,她就读她的书。今天看来,感觉爸爸绷不住了?

虽然心里没底,但我本来相信,宝子应该没问题的,只要安抚和说服,只要我坚持,她会听的。

我记得,曾经也是类似的事情,也是哭得很是可怜,但,我终于“横下一条心”,忍着,没遂了她的心愿。

但我发现,之后孩子反倒哭闹的少了,孩子慢慢更懂得规则和规矩了。

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2)

不过,今天,妈妈这么一说,宝子定要闹着去了。

闹得急了,我也半是生气半是尝试,故意说得语气很重、很严厉:

“宝子,我们是不是什么事,都事先说好了?”“怎么能随便打乱计划呢”

“是不是我们说好的周六去姥姥那里?”“怎么能说变就变呢”

我们近来,刚刚说好,周六她可以去姥姥姥爷那里,其他时间,在家里。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她一起”。

“如果爸爸妈妈说了什么事情,我们答应的事情,忽然说变就变了,你会怎么样呢”“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又想起了上次她去植物园,我想带她走一走小花径,看看正开花的碧桃、樱花、杏树,看看春天的枯枝、新叶、草芽......。

她的小心思,是前面湖边上的一个小景点,“鬼屋”,哪怕远远看看那个画着骷髅的头门,和镶到墙上,伸到门外边的一双白森森的骷髅手。

小孩游乐场的上面有个“鬼屋”,上次偶尔路过,被“小桐泡”发现了。

害怕,也是一种吸引呀,越是害怕,越是想去探险,也许这也是人的本能吧!每次去植物园,必定去,远远看,却从不靠近!

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3)

“你都不顾及我的感受!”“我可不是温柔的!”5岁的“小桐泡”看爸爸故意绕道花径,没有直奔“鬼屋”,“愤怒地”给爸爸说。

这样的表达,即便我天天陪着宝子,还是第一次听到。

我当时一惊,5岁的孩子,天天都有大变化呢!你不陪她,便不易发现吧!

这次,我相信,我说“感受”这个词,她更容易理解了吧。

我看妈妈执意要换衣服,准备送她了。

“算了,我去吧”,我也是有点生气了,但还是有点理智。这么晚,让妈妈送吗?

“来,先穿衣服”我拿来了宝子的裤子。她现在穿的是一个秋裤,这两天有点凉。

“换什么衣服!”宝子忽然不哭,说话正常了呢!

“不是要走了吗”“不是要去姥姥那吗”“爸爸送你”,我尽量保持平静。

“不去了!”

“嗯!?”我一脸愕然。

“怎么转变了?”“也许是上面“严厉”的提醒?也许是刚才说起的,一大堆可以和她一起玩的‘游戏’打动了她?”我疑惑了。

亲子教育,常常不是澄碧明静,一头雾水,也许才是常态。

“你不去姥姥那里了?”我有些疑惑。

“嗯!”宝子答应的好爽快!

感觉,一切又“失而复得”的正常了,只一下,世界就变了。风平浪静,美好得出奇。

好不容易呀!我好生激动,又不能喜形于色。

我常常感觉应该在孩子面前保持平和,处变不惊,不过喜不过悲。时时事事是教育,也许对孩子成长有好处?

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4)

“那好吧”我又稍加安慰。

“这样,宝子,我们搭帐篷怎么样?”

“在客厅搭个帐篷,我们在里面玩?”

“......”

“好!”

妈妈看没事了,又去另一个卧室读她的经去了。

事后 ,我和妈妈都记不清,是不是前面孩子“大闹”的时候,给孩子说过,所以孩子不哭了、不出去了?期待着爸爸给她搭帐篷?有时,孩子闹得可能会昏天黑地,难得清醒。

“帐篷在车上,我们去地下车库取?”“爸爸一个人去,还是和爸爸一起去?”我征求她的意见,很柔和。

“和爸爸一起去!”宝子要去。

“好嘞”!

我答应着,给她穿上外罩,带上口罩。

转换一下环境,对消除坏情绪也许有好处。

“爸爸,我哭了多长时间?”

走在楼道里,宝子忽然十分平静而清晰地问爸爸。

“啊?”我心里又是一个惊呀。

“刚开始哭,这又开始问‘我哭了多长时间’”古怪精灵的小鬼,常常弄得爸爸妈妈哭笑不得呢。

这就是孩子呀,单纯、童稚、童趣,天天陪着孩子,也有风雨也有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挺好玩的吧!?

“你哭了大概”,我想了一下,“5分钟吧”!后来我想,可能她哭闹了大概有7-8分钟。

“不过宝宝,你哭的时候,爸爸是最难受的”“所以,我感觉时间很长”

“也就是你难过的时候,你常常会感觉时间也好难过呀,甚至度日如年”

我常常和宝宝说大人话,这样,也许更容易让孩子学会更多的表达吧。

孩子认真又迷茫的眼神,闪着未干的泪花看着我。

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5)

我在想,“也许她在思考爸爸妈妈的‘好玩’,也许她在想要慢慢融化掉爸爸妈妈的藏满‘蜜’的‘冰糖心’。”

爸爸妈妈也常常能隐隐感觉到,“哪一天孩子不闹你了,不烦你了,不赖着你了,说明孩子懂事了、长大了,她将慢慢地、慢慢地离你远了、远了......”

家庭教育,岂不常常是一个最富哲理的“悖论”,凄美无比?

一边我们期盼着孩子长大,一边又心生怅然;一边愁着累着着,可能哭着,一边又慨叹时光飞逝,孩子美妙的童年,眼瞅着离你而去,走远了,而我们又毫无办法!

......

客厅里,腾开了地方,我们终于搭起了帐篷。

“爸爸,我们今晚就在里面睡了”

我顺便给她拿来了她的小褥子铺上,还有小被子和小枕头。

我又给她拿来了今天姥姥拿来的樱桃,放到她的枕头边上,还放了一个纸叠的小垃圾盒,放樱桃核。

“爸爸,我喝奶也在帐篷里吧”

“好的”

我刚好要给她热奶。

热好的牛奶,盛在小玻璃杯里,衬着晶莹剔透的小玻璃托盘,散发着奶香。

小玻璃杯的下面,常常给她放10多个烫好的绿葡萄干,她最喜欢吃。

看着宝子喝完了上面的奶,又太快地吃掉了软软的葡萄干,我心里感觉这味道,又甜又幸福!

“爸爸,洗脸也在帐篷里吧”

“爸爸,洗脚也在帐篷里吧”

“爸爸...”

“宝子,帐篷小,洗漱不方便呀”

“爸爸,我们在帐篷里阅读吧”

“太好了!”晚间都要阅读的。爸爸很赞同。宝子的提议常常出乎爸爸意料。

帐篷里,柔和的灯光里,我们读故事,想着,都美!

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6)

“再给我拿个灯”

“对!”我拿来了阅读灯。

“书呢?”爸爸问。

“后边!”

原来帐篷里,褥子边上,宝子已经拿来了一摞书了。很多册的神奇校车。

“爸爸,我们需要一个小桌子”

“这个想法很好呢!”

闹腾这一阵子,搭上帐篷,已经感觉很累了,还要别的吗?

尽管累了,爸爸还是强打精神,鼓励着她的好想法。小帐篷、小桌子,想着,还是很好玩的。

“宝子,别太复杂了吧?”我看天已经9点多点了,“爸爸,明天给你找一个吧?”我劝她。

“爸爸,我们可以用书当小桌子呀!”

“也是,你的想法很好呀”

宝宝的想法,常常让爸爸觉得大有智慧!我发自内心,不得不又鼓励了她。

“爸爸,请帮忙!”卧室里传来了宝子的求助声。

原来,她正要歪歪斜斜地搬来一大摞书,这就是她的小桌子了吧。

“请帮忙”,也是平时我鼓励孩子说的话,一个人常常不能独打天下,一定要有人帮,要让孩子学会“求助”!

“还有这个!”她又拿来了小玩具琴,放到帐篷里。

......

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7)

柔和灯光下,有琴有书的帐篷里,我们的亲子阅读时光终于开始了。

可,我也许陶醉了吧,感觉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呢!

闹腾了这一阵子,宝宝也困了。自己先躺下了,盖上小被子,侧着身,盯着书,听着爸爸讲故事。眉眼盈盈,清澈如水。

能陪孩子,你能感觉到孩子大人都很美吗?

“爸爸,你晚上就在这睡吧”

“这个帐篷有点小,爸爸躺下不舒服呢”我躺下,感觉帐篷顶到了我的头和脚,斜斜的坡度,有点碰我的额头和脚尖。

“宝宝,帐篷有点凉”“等你睡了,爸爸再把你抱到床上去,睡到妈妈旁边吧”有事我们常常和宝宝商量。

“嗯......”“我在帐篷睡”

一会儿,我去洗漱了,她睡着了。

我把她抱到床上去。

“怎们把我抱到这儿了”睡眼惺忪,又像在说梦话。我赶紧把她放到妈妈旁边,盖好了被子,轻轻拍了她几下。她便再无话,倒头睡着了的样子。

第二天,太阳老高了,宝子还在睡。

昨天中午她没睡午觉,晚上睡的又晚,起来自然也晚了。

“我怎么在这儿呢”“不是在帐篷里吗”宝子醒来的第一句话,很认真的样子!

“宝子,爸爸再把你抱过去”“就当你昨晚都在帐篷里了好吗”

我把宝子又抱到了帐篷里,轻轻地放下。

宝子拉起小被子盖上,在小帐篷里,闭上眼睛,又假装“睡”了!

这就是孩子吧!充满了童稚童趣,给我们纷繁芜杂的生活,带来了丝丝清新。

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8)

这个事情,暴露了我们亲子教育的更多的问题,那便是要给孩子一个“规则”意识,定下来的事情,除非万不得已,不能动,不能改。

和孩子,不能常常让步,这样,孩子才常常有“规则”。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里,总结的孩子喜欢十二大方面里,比如“社交中良好的行为规范”“环境中的秩序”“自由活动中的纪律”,实则是孩子自己本能喜欢的。

所以,我们发现,孩子虽然会闹人,会反对一些“规则”“纪律”。但,我们又常常发现,在我们大人还在纠结的时候,孩子已经接受了,改变了。

我感觉,这个改变,实则是孩子本能的学习和改变。你常常纵容了他,他就会失去很多慢慢学会遵守“规则”健康长大的机遇。

说是说,我们却常常见不得孩子的哭闹,孩子一哭,我们就缴械投降。

中国俗话说的“叼闹人”,明明不对,还要闹,你越是宠着,越是闹得厉害。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有句老话叫“惯子如杀子”,如果孩子自小没有“规则”意识,那么,长大了,这个社会让孩子面临更多“规则”的时候,她会很难受,也许会常常不自觉,挑战和触犯了各种各样的“规则”,生活的沟沟坎坎不断。

到时,家长也许就会感叹:为什么,我的孩子长大了,总是磕磕绊绊,我们家里的事,怎么那么多呢?!

这是常常是始料不及,而又追悔莫及的。

爸爸对青春期儿子的无奈:我哭了多长时间(9)

美国的两个家庭:蒋佩蓉女士在《下一代的竞争力》一书中,引用了美国社会学者理查德·戴尔关于两个家族后代的对比研究结果:

马克思·杜克斯(生于1700),两百多年前住在纽约,他以冷酷无情著称,并和一个“作风开放的”女人结了婚。在他的1200多个后裔中,130个进过监狱(7个是因为谋杀,平均刑期为13年),310个是流浪汉,190个是妓女,60个是惯偷,还有680个是酗酒者。他们对社会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贡献,而仅仅为了监禁和挽救他们,纽约州政府所花的费用以百万计。

约翰逊·爱德华(生于1703),一名清教传教士,也住在纽约。在他的929个后裔中,430人成为了传教士、牧师或神学家,100位律师,60位法官,60位医生,60位优秀作家,100位大学教授,14位大学校长,3位市长,3位州长,1位美国财政部长,7位入选美国国会,2位入选美国参议院,1位曾任美国副总统。至今,他的家族没有耗费国家一分钱,但他们为美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我想这个也许和他们自小开始的家庭教育、亲子教育的“规则”意识有关吧?!

常常没有了“规则”,那么,可能就会常常活跃在“法律”的边缘,一不留神,就极有可能逾越了吧?

“爸爸,我哭了多长时间?”

宝贝,面对你的疑问,爸爸也是心疼也是无助,爸爸很难受,但不得不帮你做决定。

因为,未来社会,需要你去守住“规则”,守住“纪律”,守住初衷,知书达理,也唯有如此,长大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一生平平安安!

“平平安安”,岂不是每个父母的终极心愿呢?!

原创:小桐泡爸爸 公号:小桐泡一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