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落榜告诉我们什么(张居正张居正的悲剧)

一、唏嘘、心酸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张居正落榜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张居正落榜告诉我们什么(张居正张居正的悲剧)

张居正落榜告诉我们什么

一、唏嘘、心酸的故事

一个男孩儿,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他和28岁的母亲、3岁的弟弟。

男孩儿父亲生前执掌一份大家业。在男孩儿那个年代,父亲去世后家业便由儿子接管。男孩接管的是一份外表光鲜实则千疮百孔的家业。同时,家族中的一些长辈,认为他们母子一个是妇道人家,一个是10岁小儿,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一番刻意谋划和机缘巧合之后,一位大叔成为了男孩儿的监护人。

这位大叔,送给男孩儿他不曾见过的玩具,耐心地教他玩。他打消了男孩儿母亲担心他“玩物丧志”的顾虑,认为劳逸结合应该是一个10岁男孩儿的正常生活。他向男孩儿母亲保证,正常的游戏,不但不会耽误学习,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大叔对男孩儿的教导极为用心。大叔为男孩儿挑选最好的老师,让男孩儿接受良好而体面的教育,(虽然那个时候,大叔为男孩儿打理的家业刚刚起步,很多地方需要钱,为了男孩儿的体面,大叔还是让男孩儿的学习维持了与他身份相对应的水准。)多年来,事无巨细,大叔一直悉心教导男孩:要节俭,穿衣服不要过于讲究;要自律,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特殊就违反家法;男孩想支取一部分家族公用金个人使用时,大叔坚决不同意要;在男孩儿私生活有失的时候,大叔要男孩儿在家族内刊上公开检讨,那时,男孩儿已经结婚……

为了帮助男孩儿重振家业,大叔使出雷霆手段赶走了那些贪图私利的高管,为男孩儿聘请了一批刚正无私的一批职业经理人,并且制订严格的KPI考核……几年后,男孩儿原本衰落的家业变得无比富足。

男孩儿和他的母亲都对大叔深为感激。

男孩儿20岁时,多年殚精竭虑的大叔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可是……

大叔死后半年的时间,长大了的男孩儿赶走了大叔为他聘请的得力干将,请回了大叔当时坚决不聘用且对大叔恨之入骨的人;男孩儿派人查封了大叔的家,大叔的家人被趋炎附势的小人赶到一个破旧的老屋,大叔的家人6天水米未进,17个人死去,其中有三个是大叔的子孙;男孩儿甚至想要揭开大叔的棺材,鞭打大叔的尸体……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转呢?

二、故事背后的故事

男孩儿,是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叔,当然就是明朝首辅张居正。荣获茅盾小说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唏嘘、心酸的故事。

张居正的历史功绩,是公认的:初当首辅助时,他顶着压力,用胡椒苏木代替京官们的俸䘵,渡过万年初年的难关;随后实施京察和考成法,由京城到地方整顿吏治;接着对子粒田征税,打击豪强富户为国家增加收入;之后实行驰驿制度,清丈田亩,一条鞭法,整治教育……他凭一己之力,化腐朽为神奇,将濒临倾倒的朱明王朝,带入最为富庶的时代,开启万历中兴。“10年期间,国库钱银最多便是有400多万,太仓的粮食存储可以支用10年。”

这些功劳,自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皇上给予他的荣誉和地位,使他达到了人臣之极。比如说,他的二儿子嗣修与三儿子懋修,参加万历九年的秋闹大典,两人均中进士。廷试中,皇上亲自拿笔圈点,将懋修擢拔为状元,嗣修为探花。一家两魁,这是千百年来科举中未曾发生过的事,士林舆论一时哗然”。

与生前烈火烹油般的显赫相比,张居正死后,却是家产尽抄,儿孙死的死,残的残,最后仅保有百亩薄田供八十岁多岁的老母赡养。

导致这个悲惨结局的原因很多:党派相争,政治险恶;功高盖主,君王寡恩;张居正树敌太多,尤其得罪了豪强富户以及张居正后期刚愎自用,排除异已,用人不当……

辩证学告诉我们,所有的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与张居正要开启万历新政,只有取得朱翊钧母子俩的支持才能实行下去的道理一样,对张君正的清算,没有朱翊钧对张居正深入骨子里的仇恨,绝对是难以实施的。那时的朱翊钧已经20岁,已经执政10年,还是谁能随便左右的孩子吗?何况,李太后还一直是张居正的拥护者。

朱翊钧对张居正为什么会有深入骨子里的仇恨?

三、小心,这样的教育

朱翊钧本性不是一个坏孩子。

10岁的他得知边关将士因穿着劣质棉衣活活冻死,“将这棉衣反复翻看了好几次,只觉得心里头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他手捧棉衣跪在母亲宫门前,当母亲问及原因时,他“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双手把棉衣递给母亲,仰着头已是泪流满面。”

对于学习,他想学得快也想学更多:“巴不得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他所需要的知识” “朕每见历朝有些皇帝,文采斐然,心实羡慕,便想学着做诗”,而当张居正说“诗词歌赋可以学,但浅尝则可,皇上的主要精力,还是应放在如何控驭天下掌握国计民生的大学问上头。”虽然他很失望,但从此还是照张居正说的去做。

而朱翊钧接受的教育,无疑是良好的。张居正自己不用说,他为朱翊钧请的经筵老师,个个都很优秀——“选了四个,一讲春秋,一讲诗经,一讲本朝历代典章,一讲历朝圣主治国韬略,这四位讲臣,其人品学问均为士林注仰。”

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对他的教育,也是优质的陪伴——“一边听儿子背诵这几日新学习的几节《论语》,尔后又看儿子练字”。就是太监冯保,也在日常陪伴中用“一个好皇上,是文治武功,样样来得”这样的正面激励影响着朱翊钧。

本性不坏且一直接受良好教育的朱翊钧又是怎么样成为一个最出名的白眼狼的?

第一,因为朱翊钧长期处于被控制的地位

从人臣的角度,张居正对朱翊钧一直是礼敬有加的,是尊重的。但是,在处理朝政时,张居正从来没有把朱翊钧放在眼里。张居正的票拟,朱翊钧不敢擅改一字。这一点,张居正在心里应该是认同他的前任高拱的那句“10岁的小孩,知道什么是中旨?”张居正对朱翊钧的尊重只是表面上的,实质上他差不多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一直在无形中控制着朱翊钧,借朱翊钧实现他想做一番大事的抱负。这样的心理,也使得他在与朱翊钧议事时的强势。长期处于被控制的朱翊钧,“总是小心谨慎,像一个生怕做错事情的小媳妇。处理朝政,他对张居正言听计从,但每签发一道圣旨,他又怅然若失”。而当朱翊钧在与张居正的继任张四维议事时,“见到张四维大气不敢出二气不敢伸的样子,他感到特别开心,便陡然间觉得长了不少九五至尊的威严。”

朱翊钧在曲流馆寻欢作乐被发现后,冯保把服侍他的人全部撤换了,他成了一个被张居正、冯保、李太后这样的“铁三角”牢牢控制的皇帝。

不甘被控制、想摆脱而不能,这样的心理,失衡久了,自然会反抗。

当张居正死后,朱翊钧被小人稍稍唆使一下,便失控了:张居正不用的人他要用,张居正用的人他不用;甚至,连国家的安危也不顾了。治水专家潘季驯为张居正说话,朱翊钧大怒:“纵然天底下的黄河、长江、淮河一齐溃口,朕也坚决要将这潘季驯革职为民。”他的失控,不只是为了稳固皇权而“拨乱反正”,而是对长期被控制后的反抗和报复。

第二,朱翊钧长期接受过于严苛的教育

朱翊钧从小到大,一直处在严格、高压的环境下。

“李贵妃对儿子管教之严,获得宫廷内外的一致赞誉,都称她是一个最能干、最负责任的母亲。朱翊钧自从八岁出阁讲学起,就没有睡过懒觉,天一亮就被母亲叫起床来,读书习字,一日不缀。当了皇帝后,朱翊钧的辛苦更胜过往日。每逢三、六、九早朝的日子,只要一听到宫外头响起‘柝、柝、柝’的五更报时声,李贵妃就立即起床,把尚在梦乡中酣睡的朱翊钧喊醒。……朱翊钧退朝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到精舍里向母后请安。这时,李贵妃便会当着冯保的面详细地询问早朝的情况,甚至与入奏官员的每一句对话都要询问清楚,然后问冯保,皇上的回答是否有误。如果错了,应该怎样回答。”

随着朱翊钧的长大,李太后对儿子的管教虽少一点,但也从没有放松。朱翊钧结婚后在曲流馆犯下错误,差一点被李太后废掉。由此可见这位母亲的严格。

相比李太后,张居正对朱翊钧的严格,也丝毫不少。平时的各种规劝,自不用说。当朱翊钧犯错时,张居正替他草拟的《罪已诏》,全然不顾朱翊钧的颜面,“诏文用词尖刻,用自唾其面来形容尤嫌太轻。朱翊钧读过一次,顿觉胸闷气短,他再没有勇气来读第二遍。”在朱翊钧稍松懈时,张居正便上陈《皇上宜戒游宴以重起居》,提醒朱翊钧“专精神以广圣嗣,节赏赉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

严格的要求,本意都是为了朱翊钧,可是严格到近于严苛,就可能起了反作用。

一根被使劲拉扯的橡皮筋,有可能再也没有弹性了,也有可能直接被拉断了,还有可能在你松开手时,你的手竟然被弹得生疼。从小受到严苛教育的孩子,就像被使劲拉扯的橡皮筋一样,有可能成长得根正苗红,也有可能阳奉阴违,还有可能隐忍不发,一有机会,彻底放飞,一发不可收拾。

《红楼梦》里的贾瑞,一直被他的祖父贾代儒严加管教,可他阳奉阴违,根本没有朝祖父希望的道路走,相反因为企图勾搭王熙凤而中了后者的圈套丧了命。北大学子吴谢宇,在杀害母亲逃跑过程中所做的那些事,都是清高且对他严格要求的母亲生前最不喜欢的。在长期严苛教育下的朱翊钧,隐忍多年,内心里的不满变成了仇恨。最终,一点点的火星,便引起了他彻底的爆发。而后来的朱翊钧,30年根本不上朝,并且想尽方法敛财,也应该是对他从小缺少自由、被教育要节俭的反抗吧。

张居正与李太后等人对朱翊钧的教育,是失败的。张居正的悲剧,不但是一个政治悲剧,也是一个教育的悲剧。

四、人性,最难违背

断糖对减肥很重要,但很多减肥的人也知道,断糖特别难。好不容易断了一段时间,却特别想吃糖。逮到了机会,反而会因彻底放飞而吃很多很多的糖而导致前功尽弃。

几十万年的遗传,人类对糖的喜爱,已经刻进了基因,一般人是难以彻底断掉的。

就像对糖的喜爱是刻在基因里一样,人们对温柔、甜蜜的喜欢,也可能是刻进基因里了。深情怀念父母的文章,书写母爱的自不必说,就是写对父亲的书写,更多的也是怀念父亲的柔情。汪曾祺怀念的不是严格要求的父亲,而是多年父子如兄弟的感情——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吴冠中一次次梦到的父亲,不是严苛的父亲,而是让有些人觉得可能有点“骄纵”孩子的父亲——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朱自清怀念的背影,其实也是父亲为他买“零食”的背影……

既然人类的基因里刻下的是对温柔的渴求,那么,教育时就应该违背人性,过分的严格就要小心了。

对孩子的教育,可能终其一生,为人父母都在不断摸索,不断反省:到底该如何爱孩子?当初是不是错了?……

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你知道什么?听大人的安排就行“的父母,甚至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不打不成材”的父母,张居正的悲剧,是不是能引起反思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