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学科网(人教版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学科网(人教版初中语文)(1)

第二单元 学法指导

单元梳理、单元重点

1.注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篇目聚焦

《黄河颂》

中心: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激励中华儿女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

特点:节奏鲜明,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语言:明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

《最后一课》

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法:心理描写、前后照应、对比、衬托。

叙事角度:第一人称。

语言:真挚,个性化。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主旨: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遇的艰难坎坷,鼓励国人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修辞:比喻。

语言:生动形象,铿锵有力,含义丰富。

《土地的誓言》

主要内容:以热爱家乡、热爱故土为主线,描绘了故土壮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蕴含深深的爱。

写法:呼告。

语言:感情真挚,句子含义丰富。

《木兰诗》

主要内容: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特色:细腻的心理刻画,巧妙地运用比喻。

语言:用词精当、准确。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学科网(人教版初中语文)(2)

文学常识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诗歌海洋浩如烟海,如果从内容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还有一些哲理诗。叙事诗一般取材于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杜甫的《石壕吏》,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这样的叙事诗(故事诗)。抒情诗一般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来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如李白的《秋浦歌》。

诗歌从体裁来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词、曲以及在白话文产生之后的新诗。如王维的《观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属于律诗(近体诗);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较宽,属于古体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牛汉的《华南虎》等属于新诗。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形式。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

换一个角度看,有些诗都是有作者的,是文人创作的诗;而《敕勒歌》《木兰诗》等都是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是民歌。

和谐的节奏,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四大特点。阅读诗歌,要特别注意诗歌遣词造句讲究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的特点,同时要通过对其精粹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诗歌所描绘的鲜明、独特、感人的形象,进而领悟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直白抒情

也称直接抒情,是指作者通过语言直接表述自己的情感,它往往是情感按捺不住不吐不快的结果,有毫不含糊的鲜明性,很有感染力。如《黄河颂》中第一部分朗诵词就运用直白抒怀的方法,开宗明义,表达歌颂黄河的主题。使用直白抒情,要注意技巧和方法,如果把握不当就会造成文本语言的直白浅露。

小说中的“我”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式样,有些作品虽然带有非常强烈的自传色彩,但也不能简单地把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等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说创作常常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是对生活的实录。《最后一课》中的“我”是个小学生,这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一个叙事的线索和表现的角度,这样写更能表现爱国的主题。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创作于1939年3月,这是冼星海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史诗,是近代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黄河大合唱》共分《序曲》、《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轮唱)、《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9个部分。

冼星海是第一个用大合唱来表现现实斗争和人民生活的作曲家,《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乐府诗

“乐府”的含义是在变化的。最早它指汉代的音乐机关,后来将收集的民歌也叫“乐府”,再后来,文人模仿汉代民歌的诗也称为乐府,这就是所谓新乐府或类乐府了,此时它已与音乐无关了。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学科网(人教版初中语文)(3)

阅读建议

关于朗读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要达到此要求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儿点:

(1)试练朗读,试着读出诗歌、散文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音韵,发现生字、难点。

(2)读出感情,结合创作背景,深入体会作者在语句中蕴含的感情,可批注如:“深沉”(抑)“激越”(扬)……以利于朗读时读出应有的语气和抑扬顿挫。

(3)查词典,标注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弄懂词义。

(4)大声朗读,做到读音正确,流利而有节奏,语气恰当,抑扬顿挫,饱含感情。

关于理清文思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中心思想相关。因此,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质疑,然后去文章中寻求答案,是一个顺藤摸瓜理清文思的好方法。

《黄河颂》只要抓住一个“颂”字,思考为什么“颂”黄河,顺着这一思路就能跟随着诗歌领略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作用和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只要抓住“最后”这个关键词,就能明白这“一课”的非凡意义。当我们随着小弗郎士走进这特殊的课堂,体会着被占领区人们特殊的心情,就能领略祖同的语言在特殊时刻的特殊意义。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重在领会“艰难”与“雄健”之间的关系,艰难的国运需要雄健的国民,也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依然热爱着灾难深重的祖国,不离不弃,并从中得到与困难作斗争的趣味。

《土地的誓言》围绕“土地”展开,流亡青年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压抑的思乡情,极力歌颂故土的丰饶美丽,而以“誓言”结尾,表达了愿用生命捍卫故土的决心。

《木兰诗》着力塑造了木兰忠孝、勇敢、机智、淳朴的可爱形象。

关于品味语言

一篇课文里需要品味的是那些意味深长、情感深沉、含义深刻的语句。比如《黄河颂》里:“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铸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几句话就需要深思;读懂了《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那句话:“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本单元其他几课里还有什么精彩语句,请同学们自己去搜索,去品味。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学科网(人教版初中语文)(4)

单元写作

写作指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纵观古今,所代华夏儿女都怀着对黄河炽热的感情去歌颂它、赞美它。因此,涉及黄河的资料有许多。例如:民间故事、神话传随、历史人物故事,俗语、谚语、成语以及相关的诗句、歌曲等等。要表现自己对黄河的情感,面对如此多的材料就要学会收集、整理、筛选资料。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1.要确定主题

可以抒写黄河的雄伟壮大,可以抒发对黄河的赞美、喜爱之情。也可以表达开发、建设黄河之意,当然也可以写出自己对黄河现状的担忧和对黄河未来的畅想等。确定主题后,就可针对某一主题整理、筛选收集到的材料。

2.表现主题

若要表现对黄河感情的主题,例如,确定“我心中的黄河”这样的题目时,就该把握住“心中的”三个字的含义,既包括对黄河未来的畅想,也包含对黄河现状的忧虑。重点应该放在对黄河未来的畅想上,写黄河的现状是为了写畅想黄河作铺垫的。另外,为了升华主题,要写出黄河的象征意义(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这样才能抒发真情实感。若要表现对黄河的忧虑发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畅想,题目可以拟定为“黄河怨”“黄河愿”“保卫母亲河”“环保人人有责”等,筛选黄河断流的现状、影响、原因以及缓解的基本对策等资料来写。此外,也可以用周记的形式总结参加本次活动的收获。周记的写作,可认真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体会,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就是对这次大型活动的自我评价。在谈收获时可从思想、知识、观念、能力、合作精神、临场发挥等方面谈,也可按照活动前准备、活动时表现、活动后感受三方面去谈。总之,写周记的目的是加强对本次活动的认识,找出自己的经验教训,以便将来扬长避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学科网(人教版初中语文)(5)

范文导引

我爱你,黄河

黄河,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却是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明和中国人不屈的精神。

——题记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孩子。也许,我生来就注定与黄河无缘。尽管如此,我却还是不止一次地向往它。虽不曾听见黄河的波涛声,澎湃汹涌却也总是出现在我梦中,我心底。

黄河不仅以它在地理方面的重要性而闻名于世,更多的,则是黄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是华夏族人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新篇章。而他们,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的子孙。从第一颗稻谷掉进了黄河水中起。人们离开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发展起了领先世界一大步的文化。第一部农书在黄河水中浸泡,第一部兵书在黄河水中洗濯,第一部医书在黄河水中完善,第一部史书在黄河水中打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受到了黄河水的哺育,从而开创了世界文明的伟业!

有人说:黄河代表的不仅是华夏文明,更是中华民族的尊严!不错,黄河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尊严的一种象征。从它的发源地开始,这一路,黄河穿高山,绕平原,飞峡谷,跃丘陵,呼啸奔腾:浇灌着沃田万顷,簇拥着工厂如林,接纳着四十多条支流,拥抱着无数峻岭高山,气势磅礴。征途中,有多少障碍在阻挠着它,可它从不断流,不管多高曲山,多峻的岭,它从不退缩,依然浩浩荡荡,澎湃汹涌。它正以它亘古不竭的水流和万载不息的波涛诠释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它以自己的声音告诉每一位国际友人;中华民族,永不退缩!

因为黄河,我们有了领先世界的文明;因为黄河,我们有了坚强不屈的精神;因为黄河,我们有了美丽丰饶的中华家园……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孩子也要对心中的它说一声:我爱你,黄河!

简析:小作者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中华文明的角度上赞美黄河,写出了真情实感,作者虽然没有见过黄河,但他对黄河的了解和解读已经让人心生敬佩。文章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中心突出,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了主题,显示了较强的语文基本功。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学科网(人教版初中语文)(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