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年味)

#年味山东##历史#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味却变得越来越淡,人们对过年几乎没有什么期待了。

小时候,一进入腊月,我们是掰着手指头等年的,那时候,虽然穷,但让人期待的东西真是太多,那些期待,就是浓浓的年味。

一是期待放年假。农村的中小学一般是腊月二十三放年假的,在冰冷的教室里熬了快一个冬天了,枯燥的听讲,无聊的考试,已把人的情绪降到了冰点,放假,就是解放,就是激发,可以让人无限放松,让人兴奋到高潮。“腊月二十三,学生放假那一天”,连家里的大人们都在念叨。考完最后一场期末考试,我们是甩着书包一路高歌往家跑的。

小时候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年味)(1)

二是期待能有一挂自己随意燃放的鞭炮。一进腊月,你就能听到断断续续的有人放鞭炮了,每一声都能震在你的心坎上,让你心痒得不行,鞭炮就是催年快来的战鼓,让你对年的期待再深一层。如果家人在年前能给买上一挂鞭炮,那真是让人特别兴奋的事情。约上几个伙伴,把鞭炮放在铁碗下边,随着一声巨响,铁碗被炸得飞向高空;也有的把鞭炮插在一堆粪便上,随着一声闷响,天花四溅,臭气熏天,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无比的兴奋和快乐。

小时候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年味)(2)

三是期待能够有一身新衣裳。农村的孩子,一年到头破破烂烂瞎凑活着穿,过年了,都得换换新,棉袄、棉裤可以不换,但套棉袄、棉裤的外衣得换新的,真是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表面的光鲜也让人高兴,穿出去也是人五人六的,让人自信心爆棚。

小时候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年味)(3)

四是期待能够吃点好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一年到头,萝卜白菜,地瓜玉米,吃得人都吐酸水,对白面大肉的期待那真是在梦里都想。从进入腊月二十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蒸年馍,雪白的馒头,各种馅料的菜馍,还有捣成糊、甜掉牙的豆沙馅都给安排上,虽不能放开肚子可劲吃,但蒸年馍的当天还是能偷偷摸摸混个肚儿圆的。再就是杀猪、宰羊、煮肉、过油,整个村子都弥漫在浓浓的香气之中。煮肉时,没事在厨房门口赖着,怎么也能混几根骨头啃一啃;过油时,趁大人不注意,摸几块炸鸡、炸鱼塞进嘴里,听几句数落,也是心满意足。

小时候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年味)(4)

小时候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年味)(5)

五是期待除夕守岁吃年夜饭。年三十,别管穷富都得弄上一桌年夜饭,那些酒肴,凉的有拌猪肝、羊肝,拌羊肚,凉拌藕,煮花生,热的有白菜猪肉粉条,猪肉炖冻豆腐等等,都是一年也吃不上的珍馐美味。大人们喝白酒,女人和孩子们可以喝济宁玉堂酱园产的果酒“冰雪露”。自己家喝一会,就开始串门子喝,到这家吃几口菜,喝一口酒,再跑去另一家,一晚上能跑七、八、十来家,闹得不亦乐乎。等到疯完回家守岁,基本上就累得不行了,原先说一夜不睡的誓言根本无法实现。

小时候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年味)(6)

六是期待热闹而温馨的拜年。年初一,天还不亮就被大人们从被窝里拉起来,先是放鞭炮吃饺子,然后跟着本家族的大人们满村子里串着拜年。一大群人,乌乌泱泱的,由本家最年长的人带着,几乎能转遍全村的人家,见了人,都是一句:过年好,吃饺子了吗?到了有老人的人家,还要偎到老人床前送上最热诚的祝福,问:还能不能吃一碗饺子?还能不能吃碗肉?还能不能喝碗羊汤?热烈的氛围,朴素的问候,浓浓的亲情,真是让人终身难忘。

小时候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年味)(7)

从初二开始,就是串亲戚拜年。初二是女人回娘家的日子,那天街上最热闹,因为这天也是新结婚的女子带着女婿回门的日子,乡里乡亲的,没事都在街筒子里站着,就等着看新女婿长得什么样,看带了多少个笆斗子的拜年礼,边看边议论,把新女婿看得走路都不自然了。

小时候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年味)(8)

过了初二,就开始到其他的亲戚家串门了,姑姑家,姨家,姑奶奶家,姨奶奶家,姑姥姥家,姨姥姥家,有些都是平常不大走动的亲戚,到了年都走一遍。我们这些小孩子最愿意跟着走亲戚,因为在亲戚家不但能够吃上一顿大餐,还能挣一些压岁钱。

小时候的年,已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让人魂牵梦绕,现在久居城市,紧张的生活工作,把人折腾地没了过日子的兴奋点,现在又快到年了,真想再回老家,找寻一下那些久违的年味,安抚一下我们浮躁的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